党课:中共历史上的著名三问及其历史意义

更新时间:2023-02 来源:网友投稿

我们常说“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怎么才能“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呢?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善于审视和检查自己,善于从“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中,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来对待党的事业。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著名的三问,当然这个三问的版本并不一样,就以我们选择的这三问作为一个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从中汲取力量、智慧和精神营养。

一、窑洞之问为惊天之问,也是共产党根基之问

问是什么?问是一种思考,问是一种审视,问是一种惊醒。1945年7月,为巩固全国民主团结、促成国共谈判,黄炎培等6名国民参政员造访延安。虽然只有5天时间,但中共领导人的朴实稳重,红色延安的民主祥和,让黄炎培不禁感慨:“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在认真考察之后,既有些许兴奋,也有一些疑虑。为此,他在窑洞中有和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一番长谈。

黄炎培坦率地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毛泽东思考了一下,就干脆果断地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听了,感慨地说,“这话是对的”,因为“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1945年8月10日,黄炎培在重庆出版了自己著述的《延安归来》。他在书中写道:“我认为中共朋友最可贵的精神,倒是不断地要好,不断地追求进步。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前途希望是无限的。”有人劝阻他不要著书为共产党作宣传,以免遭受人身危险。他说:“我只是用朴素的写真笔法写出所见所闻所谈,决不加以渲染。共产党确实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事实胜于雄辩,我黄炎培不作违心之论。”

---此处隐藏9280字,下载后查看---

 

 

爱人民者得人民爱,这是必然的。一个不爱人民,只爱自己的人,没有爱人民的情怀,怎么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呢?耿飚之问是历史经验的昭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靠得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陈毅元帅曾经饱含深情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苏共在只有20万党员的时候夺取了政权,在有200万党员的时候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却在有2000万党员时丢失了政权。一个政党能走多远主要不在于人数的多寡,关键在于能否永葆初心。有些人职务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官威、官腔、官气严重,距离人民越来越远,这种人即使不腐败,也不会引领党的事业取得胜利。因为,人民和他们不亲,人民不喜欢他们。习***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正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

3、警惕变色之可能,远离人民就是违背了党的最根本属性

要和普通的广大劳动人民亲,要关心他们,喜欢他们,要把他们当成自己人当成好朋友,这才是共产党员的应有之义。谁远离人民,谁高高在上,谁就是人民眼里的“官”,这就会违背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治组织的基本属性,这种变色真实存在,也是党的主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