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主要是来给大家鼓一鼓劲儿,因为我认为**书院真正代表着咱们的教育方向,下面我要认真地阐述一下这个道理。在收到书院的邀请时,我在半小时之内,就把题目报了出来,这就是“**书院的‘教’与‘学’”。我的发言内容包括“一个缘起,三个层级,五个步骤”:一个缘起,是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思考;三个层级,是说现在高校里边都存在着三个层次的教育;五个步骤,则是我对**书院教育理念的一点思考。
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反省
从哪儿说起呢,我先给娃娃们真诚地汇报一下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反省。虽然教师是一种职业,但我毕竟首先是一个人,我应当从人的角度来反省这个问题。因为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我把这个大前提给大家提出来,咱们就可以看到这个民族有非常深厚的传统。《诗经o大雅》说“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哲妇”自然是指苏妲己,“哲夫”则指的是像周公这样的人。在孔子将要去世的时候,也曾作《曳杖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这里就引出来一个概念,叫
做“哲人”,“哲人”和咱们所说的哲学家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究竟在哪儿?我建议大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德里达到中国来访问,说了一句:中国没有哲学,但是中国有思想。结果中国哲学界马上就开始讨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作为民族自尊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2007年的时候,在武汉大学开了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复旦1978级入学,在美国任教三十多年且拿了终身教授,现在北师大兼职的倪培民教授,他说在海外一看到大陆在讨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就羞愧得无地自容。原因是什么?他说这就像是弃儿乞求认领一样的心态(真正的民族自信根本不需要这样来表达),但实际上这个问题也非常好破解。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的哲学家,但中国有一代代的哲人,哲学家和哲人的区别在哪?哲学家创造了一套理论体系,但这个理论体系可能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也可能根本就不体现。这就是以哲学为职业的哲学家。
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就比如说卢梭写他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的时候,他把他的儿女送到乡下去寄养。结果中国人说这卢梭是个双重人格,一方面教导别人怎么样爱自己的儿女,但另一方面他却根本不管他的儿女。其实这是中国人才有的幽默,西方人没有,卢梭也可以辩解说,我不把我的儿女送到乡下去寄养,怎么写我的教育学著作?我只有把他们送走了,他们才不捣蛋,我才能写书。但这也说明西方
的哲学,西方的教育,他是以知识体系表现出来的一套理念。但是这套理念和这个人有没有关系?不一定。可是从咱们的“哲夫成城”到孔夫子的“哲人其萎乎”,这个“哲”首先是人生之哲,他的智慧就体现在他的人生当中,他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就做人而言,哲人的要求比哲学家的要求要高得多。中国人用哲人的标准来看那些带有光环的人,所以哲人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至于中国哲学有没有体系,冯友兰先生在30年代就表达的非常清楚,他说中国哲学没有外在的、形式化的体系,但有内在的、实质性的体系。20世纪,我们这些钻研中国哲学的人,就是试图把古人的思想体系给诠释出来。像《论语》中,到处是随机指点性的话语,在这儿说两句、在那儿说两句,但是孔子却明确的说“吾道一以贯之”,这就说明,其思想有非常强的内在体系,问题是后人应当如何把他思想体系给诠释出来。所以我在这里先远远地给咱们树立起这个“哲夫”和“哲人”的标准,我认为这才是中国人的传统。至于现在的学者经常编一个知识体系,在大学的讲堂上讲一通哲学概念,说这就是哲学家。我在这里可以用黄宗羲对祖师禅的讽刺来举个例子。修炼祖师禅的人必须凭借一通道具,黄宗羲用了一句非常辛辣的讽刺,说这些人“放下道具,便如愚人一般”。就是说当你拿着道具登台说法的时候,你是祖师禅的大师。可是当你放下了你的道具,结果你和平民百姓完全一模一样。
对中国人来讲,这样的哲学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哲学没有意义。所以我就想首先树起“哲夫”、“哲人”的标准,请记住这个标准,然后我再给大家汇报我对哲学之“教”的认识。
我是78年上的大学,82年大学毕业。但是那时候我们都是国家分配工作,所以一分到单位你就是教师,然后呢教研室主任就给你安排课,如果你想上课,外面有课也给你介绍,就整天忙着上课。85年,我在师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哎呀,那一天的紧张程度,你们这些娃娃身体肯定吃不消。早上天不亮骑着车子到师大来听四节课,中午在师大吃饭,吃完饭赶到**。当时**在**,我在那儿上四节课。我的课堂,来**书院上课的娃娃都知道,如果能不休息的话,我是绝对不休息的。四节课一口气上完,上到6点,然后跳上车子,赶回教育学院。晚上7点还要给教育学院上课,有1个小时在路上随便吃点饭。骑着车子,从(晚)7点到10点,给**市进修的教师上3节课。然后十点半回到家,往沙发上一蹲,人就缩成一团了。上一整天课,对气的消耗太大了。人在讲课时候大声说话,非常耗气,我就坐在沙发上抱着茶杯就一下就缩成一团。因为那个时候整个国家都贫困,我们也贫困,我不断地在**市这四郊上课,长安县、户县、坊新村、土门、纺织城,这些地方的课我都上遍了,那时候上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到90年代的时候,生活状况有所改变,评了副教授,收入也高一点了。这时候来个朋友、来个亲戚,不担心在外面吃顿饭、喝顿酒了。工资从最开始58.5到80再到
---此处隐藏16881字,下载后查看---
开战。郑国派出神射手子濯孺子,卫国也派出了神射手庾公之斯,这两个神射手就要相逢了,郑国的这个神射手子濯孺子就给驾车的说:“今天可糟了,我肯定要送命了。”车夫问:“为什么要送命?”“今天我有身上有疾,不能开射。”然后子濯孺子又问卫国派来的是谁,一听说卫国来的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就说:“好了,我有活路了。”车夫又说:“那是卫国的神射手,你怎么还说你有活路了?”这个子濯孺子就说:“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我教的这个徒弟是个端庄贤良之人,所以他带的徒弟肯定也是端庄贤良之人。结果一会儿呢,卫国的神射手驾着车,冲上来了。古人还非常讲究仁义,双方有一定距离之后,把车停住。对方在高喊了,先生为何不执弓?战国的时候,双方交战,就像西方18、19世纪的决斗一样,我要射你,也必须等你把箭拿出来。子濯孺子就说我今天不行,我身体有病,你把我射死算了。庾公之斯说我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是你的徒弟,我不能以你射箭的技术反加害于你,但是我今天带着国家的使命,是要和你们郑国作战,怎么办?我把金属箭头拔下来,然后仅仅是以那个竹子头连放三箭,然后就回去了。后来《三国演义》把这个案例嫁接在关羽和黄忠身上,这就是孟子的“知人论世”之知。所以咱们现在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带出来好学生,首先自己要做一个贤良方正的人。教师教学生不仅仅是看这个娃娃聪不聪明,而是在观察一颗心灵,看着他像小树苗一样成长,这才是“知人论世”所应当要做的。所以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健全人格,不是说让娃娃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都可以做。其实在**书院,你们就是一群散养的小狮子,你把我一扑,我把你一扑,像小动物一样成长,获得各种技能,认知各种学理,深化各种对人生的思考。这是第三点。
第四个步骤是“君子不器”。这是孔子的一句话,其实就是我刚说的那个话的反面,就是君子绝不限定于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一方面我可以什么都可以干;另一方面我并不以任何一种职业限定我自身,因为我首先是一个人。我在这里甚至想借鲁迅的话来表达,就是“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就是说你只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工人就是一个好工人,做农民就是一个好农民,做官员就是一个好官员,不失其良心。但就害怕源头坏了,你这个人本身坏了。人如果坏了,那你不管是从喷泉里面喷出来,还是从血管里流出来,那就都是坏的。这一点我简单提一下。
第五个步骤是“君子无入而不自得”。“自得”这个词语咱们非常熟悉,东北话叫“嘚瑟”?其实这里所说的“自得”就是内在自如的意思。这是子思的一段名言,说的非常好,就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素其位而行”,修其内在的德性,立足于自己做人的立场。“不愿乎其外”,不以外在形势、权谋等等改变自己应事接物的心态。“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就是修炼一种君
子人格,对人永远尊重和关爱,对自己永远廉洁和自律。那么在这种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人格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愿意把这作为咱们**书院的最高的理想。虽然在患难、夷狄当中,我仍不会放弃我的君子之志,我不会放弃我作为君子的做人原则。所以如果让我来概括这句话,那么这就是儒家所要塑造的一种打不垮的精神,外界世界永远征服不了的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是独立傲岸、屹立于天地之间的精神,我认为这应当是全国所有书院的理想。但是至于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我现在仅仅引导着咱们的书院的娃娃尝试第一点和第二点。当然,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也就仅仅如此而已。但是我愿意在今天晚上,把这五个步骤,从主体性的介入到思想性的操练,到健全人格的孵化,到“君子不器”的胸怀,再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的做人精神,作为我对咱们**书院的期望,我也愿意身先士卒地来引导和培养咱们**书院的娃娃。好,我的汇报就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