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党课:深入学习领会,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使命感

更新时间:2023-03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今天,我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学习领会***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这个题目,为大家讲一堂党课。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八个坚持”来概括。一是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五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六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七是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全民自觉行动。八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此处隐藏10662字,下载后查看---

就是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源头抓起,采取扎扎实实的举措,形成内生动力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强调,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一手要坚定不移抓化解过剩产能,一手要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这两手都要坚定不移,下决心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第五个方面,***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论断

******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一是“关键期”充分说明生态环境保护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多点发力,采取诸多有力措施保护绿水青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已经是一个趋势性的大概率事件,带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这些年工作方向准、力度大、见效果,随机波动因素基本消除,坚持下去,就会实现2025年总体改善的目标。但是也要看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还不稳固,主要表现在,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部分地区、局部时段、个别污染因子还存在一定的波动乃至反弹现象,环境质量改善的量变还没有转为质变,小胜还没有积累成大胜;多年累积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环境问题,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得到根治,不能松懈或盲目乐观;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产业布局偏乱等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尚未完成,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仍然居于高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还没有完全到来。我们要认识到,“关键期”意味着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越往后越是难啃的骨头,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越大。吴舜泽认为,在这一阶段如果不继续加大力度,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能会使前期形成的持续好转形势付之东流,错失解决环境问题的良好时机,甚至可能会使环境形势呈现不可逆的破坏。同时,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更大、代价更大、后果更严重。

二是“攻坚期”要求我们持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加快补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突出短板。这一判断准确把握了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产品和服务,例如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无毒无害的农牧渔产品等。我们推动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需求,如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产品是人们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许多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先后制订实施了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取得显著进展。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足,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仍然是重要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显短板。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加快补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突出短板。

三是“窗口期”充分彰显了我国具备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2年全国GDP总量接近113万亿元,有能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有可能实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全国各地经过长时期、大规模治理生态环境,积累了一批治理技术力量、人才队伍、成功案例,基本具备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条件。各地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具备以点带面,带动全国生态环境改善的基本条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主动作为、全国一盘棋,因此在很多地方可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我们要认识到,窗口期是机遇,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生态环境保护长期以来负重前行,终于到了可能改善生态环境的时期。窗口期又是挑战,机会稍纵即逝,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感。在窗口期,如果我们不能痛下决心,加强环境治理、转变发展方式,扭转资源环境超载、环境恶化的趋势,将导致更大程度的生态退化、大范围环境恶化、大幅度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将来治理和恢复的成本,将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总的来说,“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战略判断客观、精准、全面,是确定污染防治攻坚战“大仗、硬仗、苦仗”性质的基础。我们要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保持战略定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深入推进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责任、生态文明制度以及生态安全等生态文明五大体系建设,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为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建设美丽中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几点认识,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不妥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