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认知”与“黑白决策”
决策学领域专家认为,理性思维的最佳组合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比如天气预报说今天下雨的概率是70%,意思是下雨可能性较大,但也可能不下雨,这就是灰度认知。但在决策上,要么带伞要么不带,我们不可能带一把70%的伞,这就是黑白决策。所以,灰度认知是一种评估选项阶段的量化思维,需要接受不确定性、不带预设立场、保持头脑开放;而黑白决策则是形成决策阶段的定性思维,需要寻求确定性、选择非黑即白、不能模棱两可。
作战筹划阶段,是对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的过程。此时应保持灰度认知,将问题精确量化,从而为黑白决策提供支持。例如,二战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舰船屡遭日机攻击,损失惨重。为研究对策,美军征集大批数学家对400多个战例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当日军飞机采取高空俯冲轰炸时,美军舰船采取急速摆动规避战术的损失率为20%,采取缓慢摆动的损失率为100%;二是当日军飞机采取低空俯冲轰炸时,美军舰船采取急速摆动和缓慢摆动的损失率均为57%。显而易见,最佳应对策略就是只要敌机来袭,均采取急速摆动规避战术。据估算,美军这一决策使舰船损失率从62%降至27%。这种量化分析的方式,将规避战术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概率问题,帮助美军找到了解决方案。这就是典型的灰度认知。
灰度认知的量化分析方法还有很多。如“投票表态”,就是群体决策过程中对不同观点分布情况进行量化描述的常用方法。但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多数人的意见只能代表主流,却未必正确。为了在量化分析的同时尽量提高决策的正确率,还可以采取“可信度加权”的方式。其中,“可信”指的是“意见可信”,即提供意见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加权”就是“乘以权重”,即不同专家的意见应根据过往表现分配不同权重。这种方式可以让灰度认知由“模糊”变得相对“精确”。
这一分析机制同样适用于作战决策。例如,部队召开作战会议,就采取哪种作战方案进行表态。其中,每名与会成员的意见权重不同。虽然最终方案还是由指挥员拍板,但这种基于可信度加权的集体分析方式,会让决策者充分参考其他人的视角和观点,从而更理性地看待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在平时一些重大事项的评估决策中,为了更科学地分配权重,还可以组建“专家组”。每名专家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每个人的意见权重会有差别。对于那些分析方法更专业、分析问题更准确的专家,决策机制会赋予更高的权重。经过加权统计,最后得到一个群体意见,供决策者参考。
黑白决策是灰度认知的目的和结果。无论作战筹划阶段的“认知灰度”如何,最终决策只能是非黑即白的。因此,定下决心时应坚持黑白决策。如果把灰度认知视作一个从白到黑的渐变色带,黑白决策就是在这条色带上划一条分界线。有时哪怕不符合逻辑,也要划线。就像任何考试都有明确的录取分数线,为了确保公平,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有这么一条线。
录取分数线可以根据最后一名的成绩划线,这很简单也很合理。但在很多决策场景中,这条线很难划定。比如城市战场上,敌我力量犬牙交错,大量民众混杂其中,这些人是敌是友?如何区别对待?复杂地形条件下,敌人准备实施进攻,我选择有利地形实施防御,防御前沿应该放在哪里?何时实施反击?此类作战决策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要在灰度认知空间划一条决策线。不过线,则保持现状;过了线,就应该果断作出改变。
划线的一个重要策略是“预留缓冲区”。想象从左至右,有一个由白到黑的渐变色带,即左白右黑,中间灰色。那么这条线就应该划在相对靠左的位置,也就是白色与灰色区域接壤的位置。中间的灰色区域就是缓冲区。过了缓冲区,灰色才会变黑。为什么要预留缓冲区?因为灰度认知意味着认知空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黑白决策则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有限的确定性”。预留缓冲区,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决策风险,确保决策结果可控,并为后续行动预留更大决策空间。
一个典型案例是从1958年8月23日持续到1978年12月31日的“金门炮战”。其主要背景是:1954年底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军公然开始进驻台湾,台海局势逐渐紧张,但美蒋存在一个重要分歧,就是协防范围是否应包括大陆沿海岛屿。为了探明美军的协防决心,毛泽东主席决定炮击金门。1958年8月开始炮击,金门被火力封锁后,美舰试图为国民党军补给舰艇护航,我军实施“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的策略。当时很多官兵不理解这个命令——美军不是敌人吗,为什么不打?其实这就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因为当
时中美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非友即敌”关系,中间存在灰色地带。我方的决策,相当于在灰度认知空间划出了第一条线。这条线是在对美军协防决心不确定的条件下,作出的谨慎而稳妥的决策,其目的就是通过预留缓冲区,既能试探美军决心,又规避了与美军发生直接冲突的风险,保留了进一步升级行动的可能。结果在看到国民党军舰艇损失惨重后,美舰掉头就跑。由此,我方摸清美方底牌,即协防金门、马祖的意志并不坚决,而是相机行事。此时灰度认知的不确定性被大幅消减,为黑白决策提供了更大决策空间。
美军护航失败后,提出了“停火案”,要求国民党军退出金、马,甚至公开宣布美国没有也不想承担“保卫”金、马等岛屿的法律义务。我方分析,美国此举一方面是避免卷入战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台湾与大陆彻底脱离,以制造“划峡而治”的既定事实。而蒋介石基于“反攻大陆”的主要考量,表示将“坚守金马外岛”。美蒋双方在金、马撤军问题上的争执愈演愈烈,矛盾公开化。面对这一局面,为了挫败美国的分裂图谋,同时留下一扇和平谈判的大门,我方决定“让金、马留在蒋介石手中”。于是暂停炮击金门,允许国民党军队在没有美舰护航条件下运输补给物资,并制定了对金、马“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新策略。这相当
于划出了第二条线。这条线同样基于灰度认知,即在美国的分裂企图面前,两岸可以求同存异,达成一定程度的默契。果不其然,这一策略增加了蒋拒绝从金、马撤军的筹码,进而粉碎了美国的分裂企图。此后,毛泽东又指示逢双不打、单日略打,打击区域也逐渐转入无人区。“金门炮战”成为两岸心照不宣的“政治战”,一直持续到中美建交。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战争战场态势逐渐呈现空间多域、力量多元、行动多维等特点,战场的灰色空间越来越大。如何用灰度认知支撑黑白决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决策难题。作为指挥员,应积极培养和强化理性思维,在分析筹划阶段保持灰度认知,而在定下作战决心时则坚持黑白决策,既在策略上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又在行动上保持坚定的原则性,同时尽量“预留缓冲区”,确保每一步决策都安全可控,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战争决策的科学化和精确化。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履职尽责实际行动
党的二十大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必须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最首要的政治任务、最重要的政治责任、最紧要的政治要求,摆在首位、突出出
来,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于成效。
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体悟举旗铸魂的奋进方向、强国复兴的宏图壮志、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在深学深思、把准要义、吃透精髓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政治敏感的锐度、拓宽思维视野的广度、提升思想境界的高度,以更加强大的前进动力、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更加坚定的必胜信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习主席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度重视,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这是我们抓好学习宣传贯彻的根本遵循。在学习的基本要求上,我们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
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在学习的主要内容上,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等重要文件,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理解认识,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对人民军队而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把聚焦点和着力点放在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上,这是未来5年我军建设的中心任务,必须全力以赴,务期必成”。
习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有着深远的政治考量和深厚的政治意蕴,是我们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立起的政治标尺、必须落实的政治要求。抓好学习宣传贯彻,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切实提高思想站位、把握根本要求、强化行动自觉,切实把党中央、中央军委、习主席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到底、落实到位。
二
党的二十大全面擘画了新时代强国强军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举措,明确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新安排。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必须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真功、见实效。
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习主席深刻指出:“只有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才能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了然于胸,为贯彻落实打下坚实基础。”首先要读原文、悟原理。用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这个抓手、理论轮训这个载体、党团日学习这个平台、党员干部个人自学这个渠道,全面系统学、原汁原味学,决不能寻枝摘叶、断章取义,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同时,把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同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相关文件结合起来,同学习习主席在出席军队领导干部会议时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其次要紧密联系实践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也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我们在学习中要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要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办法,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复揣摩,全面系统准确把握核心要义,避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紧密联系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深刻认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有计划、有部署,在把握总目标、总方向、总要求的前提下,对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有针对性地拿出落实的具体方案,制定明确的时间表、施工图,扎扎实实向前推进。我们要充分认清党的二十大确立
的目标任务对本领域、本部门的实践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审视和谋划单位建设,把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备战打仗的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和具体行动,各类规划都要向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各项建设都要向党的二十大精神聚合,各种举措都要向党的二十大精神聚力,切实铸牢建设的“魂”,把正工作的“向”,立起发展的“纲”。要牢固树立战略和全局思想,谋划和推动本领域、本部门工作要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创造性积极作为,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必须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找准宣传贯彻落实的联系点、切入点、发力点,紧密对接军队党的建设、备战打仗、转型建设、正风肃纪、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将学习成果不断转化为推动军队建设发展的实际行动和工作实效。
理论武装铸忠诚。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党我军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我们要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推进A强军思想武装走深走实,通过开展“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官兵进一步强化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更加具体、更加有力地落到实处。通过强化思想引领,使广大官兵始终坚定对党的信仰、践行党的宗旨、信奉党的理论、拥护党的路线,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打牢维护核心、听党指挥的思想政治根基,以担当实干践行绝对忠诚。
聚焦胜战有作为。军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能打胜仗是人民军队的根本价值所在。党的二十大作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反映了党的意志、人民的期盼,彰显了锚定既定目标奋斗强军的坚定决心,其中蕴含的鲜明政治指向、战略指向、实战指向,最终要落到全面提高打赢能力上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把聚焦点和着力点放在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上来,这是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新的长征路上,人民军队要扛起这一时代重任,就必须始终把备战打仗摆在中心位置紧抓不放,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聚焦谋战、研战、务战、备战搞建设抓战备,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谋划和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路举措,转化为聚焦备战打仗、推进强军事业的生动实践。
压实责任见成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上来摆位来落实,容不
得半点虚假。这就需要军队各级党组织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管统抓、专题研究,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各级领导要发挥好抓和带的双重作用,按照“讲政治、能打仗、善创新、重实干、严自律”的要求,自觉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干,以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实际成效取信官兵。主要领导要履行好抓本单位、本部门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责任,带头研究筹划、带头组织落实、带头辅导授课、带头督导问效。政治工作部门要履行好抓落实职责,搞好筹划设计,加强跟踪指导,及时反映动态,推广经验做法,确保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各单位、各部门要从实际需要和效果出发筹划学习宣传贯彻各项工作,做到规定动作规范扎实,自选动作务求实效,狠刹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学用脱节等不良倾向,以扎实务实的作风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往深里走往实里落。
把准认知域渗透影响多域作战的规律
从冷兵器时代“弓马骑射、刀兵相接”式战场到工业化时代的陆、海、空三维战场,再到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涵盖物理、信息、认知等多域的一体战场,战争形态演进的核心逻辑之一即在于不断迈入新域、整合多域。跨域聚合作战效能,成为带有一定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战争制胜机理。而在此过程中,认知域日益成为渗透影响多域作战的新战场,以及攸关战争成败的新的制高点。
认知域成为夺控综合制权的关键
现代战争中,认知域成为夺控综合制权的关键。战争实践表明,认知域日益成为运筹现代战争、实现多域一体联动制胜的重心所在。
认知域优势支援实现多域作战效能倍增。现代战争中,在物理域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争夺制陆、制海、制空、制天权;在信息域阻断敌人、联通自己,争夺制网、制信息权,都与认知域的优势和主动地位有着极为深刻的关联。在体系对体系的对垒博弈中,一旦在认知域压制对手、掌握主动,就能对敌指挥链、杀伤链、保障链的关键节点形成决策干扰,使得物理域信息域的行动获得“四两拨千斤”的非对称收益,从而提高作战的投入产出比,增强局部胜利导向全局胜利的速度和效率,减少军事打击在经济社会生活领域所产生的后续掣肘。
筹划实施多域作战行动应重视认知域作用发挥。现代战争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多域作战之间的要素相互联通、影响多向传递、风险彼此叠加。多域作战行动的每个动作甚至某个细节都会在敌我双方的决策议题、军心意志、民意关切、社会信心、国际舆论等层面引发认知域连锁反应,由此迅速、突然、出乎预料地影响战争全局,甚至酿成改变交战方内政
外交时局乃至国家长期发展走势的“蝴蝶风暴”。筹划实施物理域信息域行动,既要着重在认知域塑造态势、创造条件,又要按照夺控制脑、制心、制智权的需要,在认知域精准控制效能释放的方向和大小。歼敌数字的动态变化、一城一地的一时得失等,本身越来越失去评价战局走向的指标意义,军事行动对于战局的总体影响,越来越需要从其引发的国际国内公众认知改变和对特定对象的心理影响等层面去评估考量。
认知域引发多域一体联动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日渐成熟。信息化智能化认知感知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认知域博弈对抗由绝对的“不可算”“不可控”快速向相当程度上的“可算”“可控”发展。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的辅助决策,支撑了对不同作战力量在认知域的深度融合、多维聚力的指挥协同,加强了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等方面力量、手段和行动的一致性协调性,带来了着眼认知域设计多域、指挥多域、控制多域的可操作性。无人机、精确制导炸弹等武器装备的广泛使用,也为通过作战行动点穴式精准打击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战术方案选项。精准画像、智能分发、社交媒体直播、机器人写作、虚拟现实等智能化传播技术的快速普及,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发展,使筹划实施“X+认知攻防”、实现一体联动作战变得便捷高效。
认知域渗透影响多域一体联动,不是简单的“1+1”,而是将多域行动的能量在认知域即时聚优,从而将有利于己的涌现效应不断注入战争全局。为此,需要加强对作战筹划和实施路径的创新性设计,确保在认知域渗透影响下实现多域聚优制胜。
以认知域作战需求加深多域任务理解。着眼国家战略全局,明确认知域作战需求,据此倒推测算和确定各域作战任务。确立火力打击的必打目标和避打目标、先打目标和后打目标、明打目标和暗打目标、重打目标和轻打目标等,要重点考量对作战对手军心士气的瓦解效能。确立信道夺控的目标、时机、强度等,要重点考量对作战对手社会动员能力、国际传播能力等的剥夺效能和对我信息释放、对外宣传的支撑效能。确立情报信息搜集的重点,要重点考量掌握作战对手认知域作战力量、细颗粒描述认知攻防目标对象特征、动态掌握国际国内舆情和社会思潮动态等方面的能力。
以认知域作战任务引导多域行动设计。围绕“对谁、产生何种认知影响、影响到何种程度”等问题,细分不同作战阶段、不同作战场景下的认知域作战任务,据此对各域组织哪些行动、抓住哪些战机、投入哪些力量、采用何种战法、各类行动如何衔接交叉等进行
总体规划和细节设计。四面楚歌之所以能瓦解强楚军队,首先是因为汉军在军事上完成了对楚军的包围,其次是运用了俘虏夜唱楚歌这一攻心巧思。事实上,不同的行动时机、不同的任务部队、不同的武器装备、不同的战法选择甚至不同的行动命名,传递的信息都大相径庭,生成的认知影响强度也有显著区别,需要精心推敲、科学研判,力求实现效能最大化、效果最优化。在为火力打击、网络攻防、电子对抗、防卫作战、特种作战等行动加载认知攻防动作时,不同的想象能力和创意思维水平,不同的技术理解力运用力创新力,最终实现的效果更是判若云泥。
以认知域作战行动组织多域协同保障。认知域作战行动参与主体多元、行动样式多样,常态需要精确打击、要地夺控、示形造势等兵力火力协同保障,特殊时也需要亮相尖端武器装备、组织重大演训演练等战略力量协同保障,在作战全程还需要指挥员公开发声、媒体嵌入报道等特定人员、特定作战单元协同保障,情报数据、信道带宽、取证信息、技术装备方面的协同保障更是须臾不可或缺。为此,就要全程、实时、体系、精准调动多域力量和资源,使兵战、心战、智战相互借势、相互策应,形成一盘棋、打出组合拳。
确立认知域对多域行动的渗透影响地位、推动一体联动制胜,是一场深层次的理念革命,需要加强各项支撑性建设以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加强制度保障。以认知域渗透影响多域一体联动作战,对跨部门、跨机构的协作联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形成支撑支持认知域渗透影响多域、多域一体联动的科学高效指挥链路。要明确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各要素的认知域作战职责,优化重整指挥流程,确保将认知域的渗透影响作用体现在作战决心、任务规划、行动设计之中。围绕跨域一体联动,在战略、战役、战术等各个层面建立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和协作机制,强化认知域作战与物理域、信息域作战的相互借势策应,充分考虑军队力量与地方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专业力量的有效配合,使综合优势转化为认知域渗透影响多域、赋能多域的能力优势。
提升指挥员能力素养。外军认为,现代战争中合格的指挥员需要善于“将主动的动能作战快速转变为更为微妙的文化战争”,对此应具有“独一无二的直觉”和“全面领导能力”。在战争实践中实现认知域渗透影响多域一体联动,首先需要在各级指挥员头脑中强化认知域作战意识,强化形成以认知域渗透影响多域任务规划和行动设计的自觉性主动性,强化提升以兵力火力行动和信息制权夺控为手段载体实施高效能认知攻防的能力水平。要把认知域渗透影响下的多域统筹指挥作为战略战役演训重要内容,突出锤炼指挥员着眼认知塑造来指挥多域、控制多域的能力,促进演训场不断贴近打赢政治军事仗的现实要求。
推动联合文化理念更新完善。认知域渗透影响多域一体联动作战是对联合作战理念和机制的升华和优化,特别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联合文化建设支撑保障。一方面,要着力破除传统战争思维定式影响,打破一些传统观念壁垒,把认知引导、多域一体、联动作战作为联合文化建设的前沿重点抓好理念更新。另一方面,要加强认知域渗透影响多域一体联动作战的理论体系建设,深入展开认知域作战制胜机理研究和战法创新,以理论积淀打牢思想根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粮食安全根基夯得更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体现了我们党居安思危的深远考量和对世情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总产量达xx亿斤,比上年增加xx亿斤,增长xx%,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xx万亿斤以上。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产量、提产能、强机制、增效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抓实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多次强调耕地的重要性,提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要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从数量、质量和生态层面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严格考核。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到位、质量达标。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改变农村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现状,加强建后管理和养护,做到建管并重,确保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切实推进种业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种源自主可控关乎国家核心利益
,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健全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实施国家和省级两级管理,建立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保护机制,加快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扎实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强化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健全知识产权评价体系,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高种子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的积极性。
真招实策调动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离不开政策支持,要把中央帮扶政策贯彻落实到位。继续完善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制种大县等综合奖励政策体系,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粮食、油料和制种产业发展。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当前,战争形态正演进为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战争,战争制胜机理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积极研析信息化战争制胜所蕴含的信息主导、整体联动、精确释能、体系破击等新机理,准确揭示其内在规律,对于创新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局部战争作战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制胜主导因素由能量主导向信息主导转变,作战指导从注重兵力火力主战转变为注重“信息+火力”主战
人类战争经历了从兵力主导、火力主导到信息主导的漫长过程。农业时代的战争,主要依靠人力搏击制胜,作战表现形式主要是攻城略地的“体力战”,兵力主导是战争制胜的根本。在作战指导上,以兵力规模换取作战效能的提高,主张多多益善、以多击少。工业时代的战争,火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战争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摧毁敌战争物质基础、歼灭敌有生力量的“火力战”,火力主导是战争制胜的根本。战争制胜机理是以物释能、规模制胜。因此,在作战指导上,更多地强调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歼敌。
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成为作战体系的“血液”和“神经”,渗透到侦察情报、指挥控制、联合打击、综合保障等各个环节,作战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信息火力战”,信息主导是战争制胜的根本。此阶段,信息聚能、信息赋能是重要的制胜机理,信息火力的融合,改变了单纯
拼规模、拼火力的传统作战方法,大大提高了火力打击的速度和精度。谁获取、处理、传输、利用和控制信息的能力强,谁的信息与火力的融合度高,谁就能在战争中获胜。信息主导的结果是火力的精确聚焦与快速释放。因此,在作战指导上,更多地强调夺取信息优势、通过信息攻击和火力打击瘫敌控敌,以信息主导、“信息+火力”主战的体系对抗优势换取作战胜势。2018年4月14日凌晨,美英法联军出动1架EA-6B电子战飞机对叙利亚防空导弹系统实施“欺骗性+压制性”干扰,配合发射了105枚导弹,以信息火力战的方式袭击并摧毁了大马士革许多重要目标。
制胜形式由力量协同向整体联动转变,作战指导从追求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转变为追求多域联合作战
战争历来注重整体威力制胜。机械化联合作战,由于受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各力量之间不能实现战场信息高度共享、战场态势共同感知,陆、海、空等诸军兵种的作战功能难以突破空间因素制约,在作战上彼此联合度还不高,虽有联合作战形式,但强调两个以上军种力量在不同作战空间相互配合、密切协同,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制胜形式主要表现为力量协同,作战效能主要依靠各作战力量能量的极限释放和效果的物理叠加,追求的是“线性聚力”。因此,在作战指导上,更多地强调实施诸军兵种二维或三维空间力量上的联合作战,通过战前周密计划和战中临机协同,使各军兵种、各作战平台得到有力的协同配合从而形成整体威力。
信息化联合作战,战场由陆海空向天网电拓展,作战域由物理域向信息域、认知域延伸,作战空间全域多维,虚与实依存、融合,诸军兵种的行动范围已突破固有空间限制,作战活动已不再是诸军兵种在自身活动空间通过与其他军兵种的外部协调联合来实现,而是演变为打破军兵种界限、聚合各域的优势来实现,整体联动成为制胜的基本形式。各作战力量已从简单的“联合”走向深度的“融合”,并形成“空间上分散部署,时间上协调一致,能量释放上多域一体”的作战体系,使作战行动由过去的松散配合、作战效果线性叠加,变为今天的整体联动、作战效能指数放大,最终达成一种对敌的非对称优势。因此,在作战指导上,更多地突显多域联合作战,强调以跨领域优势互补,谋求整体作战优势。主要以网络信息体系为支撑,统筹运用陆海空天网电等多维空间作战力量,达成空地一体、海空一体、多种力量一体,网络战、电子战等与兵力、火力行动高度融合,并依托体系快速精确机动聚力,对敌作战体系重要目标实施聚能打击,将多域联合形成的信息优势、速度优势和火力优势,转化为制敌的行动优势,并迅速达成作战目的。
制胜方法由粗放释能向精确释能转变,作战指导从谋求大规模杀伤消耗对手实力转变为谋求精确控制战局
机械化战争时期,由于信息获取能力不足,指挥控制手段有限,使战争中存在许多“迷雾”,加之武器打击精度不高,导致能量释放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通常以地毯式轰炸、饱和式攻击增加杀伤概率,以兵力火力的规模换取作战效能的提升,制胜方法属粗放释能,遵循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因此,在作战指导上,更多地强调通过大规模杀伤消耗对手实力,以军事胜利换取战略目标的实现。
信息化战争时期,战争“迷雾”仍然存在,但由于信息技术融入作战体系,各作战系统借助信息实现实时快速响应,大大提高了探测精度、定位精度、打击精度,使战争“迷雾”尽可能降到最低。特别是网络信息体系的发展运用,使精确筹划、精选目标、精用力量、精打要害、精准评估、精控行动、精细保障成为可能。作战中,通常以斩首式、点穴式、外科手术式等远程精确打击方式直击敌要害,制胜方法主要是精确释能,遵循的是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因此,在作战指导上,更多地强调精兵精打、速决作战,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和最低风险达成作战目的。一次小规模的精确作战行动就可能会达到以往大规模战争的作战效能。现代战争中,精确作战不仅是一种军事手段的运用,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人的生命财产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这种作战方式下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保护,而不是无限制地使用暴力,致使精确控制战局成为重要的作战指导。
制胜途径由歼敌夺地向体系破击转变,作战指导从强调歼灭战转变为强调体系破击战
机械化战争时期,战争制胜的途径主要靠歼敌夺地,作战的直接目的是将敌人消灭,往往通过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夺取或占领敌方领土,迫使敌人从意志上屈服。因此,在作战指导上,更多地强调歼灭战思想。一战时期的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军队共投入兵力近200万人,伤亡人数达70多万,成为可怕的“绞肉机”。
信息化战争时期,歼灭敌有生力量对战争制胜仍有重要价值,人员伤亡数字仍然是战争效益和战争承受力的重要变量。本世纪的几场局部战争,美军追求所谓的“零伤亡”,也说明伤亡数字在战争中的敏感性,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重要性。但信息的联通与融合,以及武器装备的更新、作战方法的改进,使对抗双方表现为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战术目的、战役目的甚至是战略目的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不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战争制胜的途径通常靠体系破击,作战的直接目的是慑敌控敌。具有体系优势的一方,主要通过精确打击支撑敌战争体系和作战体系运行的要害节点和关键系统,瘫体攻心夺志即意味着作战的胜利。因此,在作战指导上,更多地强调体系破击战思想,以信息为主导、以体系为支撑,精打敌“阿喀琉斯之踵”,通过体系的坍塌效应,达成瓦解体系、攻心夺志的目的。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实施了78
天的空袭作战,南联盟军队伤亡并不多,但由于作战体系中的指挥信息系统、交通枢纽、能源基地、电力设施等高价值目标遭到重点打击,南联盟的战争潜力被大大削弱,军民的战争意志逐渐被摧毁,导致战争失利。信息化战争目的的有限性,使得交战双方通常直接瞄准对方的体系弱点实施精确破击,使小打、巧打的体系对抗作战更加流行,人员伤亡很小,但同样能达成作战目的。
大力传承红色基因锻造强军打赢的一流部队
习主席高度重视继承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反复强调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饱含着对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我党我军性质宗旨本色的殷切期望,诠释着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考量。东部战区空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战火硝烟中成长、在改革转型中跨越、在强军兴军中奋飞,接续培塑形成了“铁心向党”的忠诚基因、“砺剑东南”的向战基因、“勇当先锋”的开拓基因、“制胜空天”的打赢基因。这是伟大建党精神和我军建军90
多年宝贵经验在我区部队的生动体现,是教育激励官兵奋飞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我区一代代官兵始终信仰如炬、初心如磐、令行如流,浇铸形成了“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忠诚品格,听党话、跟党走已经成为融入骨血的政治灵魂。
忠诚信仰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们之所以能够临危不惧、誓死战斗,根本在于他们把忠诚信仰作为“精神脊梁”。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飞行员,刘玉堤28岁、李汉27岁、王海26岁、赵宝桐23岁、韩德彩18岁……这些在喷气式飞机上平均飞行时间还不到20个小时的年轻飞行员,面对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创造了击落击伤敌机395架的光荣战绩,谱写出一首首激情澎湃的壮美之歌。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折射的是矢志蓝天、为党奋飞的价值追求。原侦某团射击副主任孙安定,抱病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病故前19天仍驾战机飞越1200公里,中央军委授予他“一心为革命的好飞行员”荣誉称号。前些年,原航空兵某师飞行员孙洪喜,把飞行当作一生的梦想,驾机翱翔蓝天34
载,成为中国歼击机飞行员中首位被特许延长飞行年限的飞行员。他们都把青春与热血、梦想与追求,全部献给了飞行事业,历经岁月磨砺仍初心不改、坚如磐石。
作为主要战略方向的重要力量,东部战区承载的是维护国家主权、捍卫祖国统一、佑护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地位特殊、使命光荣,一代代官兵闻战则喜、向战而行、为战奋飞。
时刻保持战斗姿态。国土防空作战中,我部某雷达站严密监视来犯之敌,为成功击落2架U-2、1架P-2V侦察机提供了可靠情报保障,1964年9月被空军授予“千里眼雷达站”荣誉称号。近年来,我区常态组织应对管控、远海远洋、绕岛巡航等重大行动,不断深化夜间轰炸射击、海上对抗空战、战术空中加油等实战化课目训练,以“空战今天就要打响”的现实紧迫,做到全时待战、随时能战。正是这种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有力捍卫了祖国空防安全。
时刻准备夺取胜利。1966年1月3日,原空某师鲁祥孝驾驶米格-21战斗机,发射火箭弹32枚击中1架外军高空无人机,首开我空军机载火箭击落敌无人机的纪录。1967年,为打击窜犯大陆的台高空侦察机,原地导某营积极练兵备战,于9月8日在嘉兴设伏,首次用国产红旗-2地空导弹击落台湾U-2侦察机,迫使台空军停止派遣U-2
进入大陆纵深活动。援越抗美期间,原高炮某师入越作战,历时8个月,击落美机165架、击伤137架,成为空军入越高炮部队取得战绩最大的部队。正是这种压倒一切敌人、敢于夺取胜利的豪迈气概,锻造出不可战胜的精神内核。
时刻聚焦备战打仗。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的原航空兵某团飞行1大队,始终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抓紧抓实,先后完成多项标志性重大任务,1991年5月被空军授予“模范飞行大队”荣誉称号,2021年荣立集体一等功。从该团成长起来的全国全军重大典型、“时代楷模”郝井文,带领部队在钓鱼岛空中维权打头阵,警巡东海防空识别区勇驱敌,首飞对马海峡,前出西太平洋,突破第一岛链……正是这种深怀“打赢下一场空战”的强烈使命忧患,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空军官兵思战谋战务战的好样子。
在长期建设发展历程中,东部战区空军装备迭代更新、要素逐步齐全、转型走在前列,率先改装苏-27、苏-30、歼-20,领先组建新质作战力量部队,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已成为部队鲜明价值追求。
在战争中学习,在创新中求胜,历来是人民空军的制胜密码。从抗美援朝原航空兵某师研究打敌机群、打F-86
和协同作战战法,到三军联合解放一江山岛,再到地导、高炮部队与其他部队研练协同战术伏击入侵敌机,开拓创新一直贯穿我区部队战斗历程,推动战斗力水平不断跃升。这几年,部队常态化出国门、上高原、战荒漠、飞远海,改装新机新装逐步加快,在多个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新质作战能力加速生成,展现了战区空军创新发展的强劲脉动,呈现了奋斗强军的澎湃势头。
空军作为高技术军种,主战装备技术密集、现代化信息化程度高,广大官兵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已经成为自觉。雷达某旅列装某新型雷达,面对装备升级换代和思维理念转型的双重考验,全旅上下埋头攻关、潜心钻研,硬是凭着一股钻劲和敢为人先的探索,成为长空千里眼。针对改革后的新体制新情况新问题,我区积极探索创新组训管训新模式,联合作战能力生成链路更加畅通,创新性成果竞相迸发,全区官兵在攻坚克难、奋勇拼搏中打出了“满堂彩”。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2014年6月,飞行员王立参加空军突防突击竞赛性考核,首创某型导弹极端恶劣条件首攻命中的纪录,摘得“金飞镖”;时隔仅3
个月,他又在自由空战考核中取得异型机三战三捷辉煌战绩,再获“金头盔”,成为空军首位“双料王牌”飞行员,被空军授予“备战打仗先锋飞行员”荣誉称号。近年来,我区始终瞄准强敌练精兵、聚焦一流打基础,不断突破装备极限、身体极限和心理极限,参加空军品牌竞赛夺得23个团体第一、30个“金头盔”“金飞镖”,正以突飞猛进之势向着一流过硬目标加速迈进。
从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一路走来,我区参战部队不畏强敌、向死而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用搏击长空的壮美航迹书写了制强决胜、有我无敌的时代答卷。
舍生忘死制胜云巅。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航空兵某部曾两次入朝参战,创造出世界空战史上的众多奇迹,凝练出了著称于世的“空中拼刺刀”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官兵“闻战则喜、英勇顽强、敢打必胜、有我无敌”。某部“杜凤瑞中队”第26任大队长、“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邱麟辉,多次执行海上警戒巡逻、实兵对抗等重大任务,一次面对外军机抵近挑衅,当即用果敢的战术动作作出有力回应,迫使对方改变航向远离而去。英雄的部队,正传承着胜战基因,续写着新时代空军官兵敢战强敌、敢拼刺刀的战斗风采。
血脉流贯逢敌亮剑。70
多年前,航空兵某团组建不到一年受命前往抗美援朝前线,在没有战斗经验、没有战机护航情况下,首创“单机连续跟进,前机投弹照明”战法,成功夜袭大和岛,开启人民空军夜间轰炸先河。2018年,该团参加国际军事比赛“航空飞镖”项目,在实弹射击的最低气象条件下,参赛机组从云缝中锁定靶标,完成精准一击,用强大实力打出国威军威。2021年初,航空兵某旅飞行员马东、陈春成功处置空中重大险情,创下“惊天一落”迫降奇迹,充分体现了勇毅果敢、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精神刀锋历久弥新。我区经受了战火硝烟洗礼、重大任务锤炼和复杂形势考验,凝练出“王海大队精神”“杜凤瑞精神”“红旗师精神”等特有革命精神,涌现出4名一级战斗英雄、9名特等功臣、152名一等功臣和一大批英模群体,璀璨战星、辉煌战绩滋养着全区官兵。近年来,我区圆满完成首次飞越宫古海峡、首次飞越对马海峡、首次中俄联合巡航等“多个首次”,一次次刷新新时代航迹。2022年8月,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我区听令迅即采取军事慑压行动强力反制,有力震慑了“台独”及域外势力,充分彰显了人民空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意志。
历史上能够穿越时空的伟大力量,必将照映强军打赢的新征程。我们要从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中,搞清楚为什么而来、胜利是怎么取得的,弄明白现在为什么而存在、未来怎么才能打赢。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复杂形势的挑战考验、练兵备战的使命重托、转型建设的时代召唤,我们将充分挖掘用好这一精神富矿,大力传承战区空军“四种特质基因”,切实用以滋养部队、砥砺官兵,锻造胜战打赢的一流精兵劲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
高质量开局高标准起步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这是挥别的时刻,也是前进的起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胜利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自己走向胜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锚定目标、勇毅前行,增强紧迫意识、埋头苦干实干,确保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局起步。
我们要跑出加速度。2027年前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很紧要的一段时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了吃劲奋斗的攻坚期、加油加压的冲刺期。时间紧迫、使命催征,容不得我们徘徊观望、止步不前。“一篙松劲退千寻”。我们应该主动拧紧螺丝、上满发条,保持“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状态,把各项工作加力加速向前推进。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必须早谋划早动手早落实,该部署的工作及时部署,该承担的任务主动承担,能早一天就不要晚一天,确保一起步就加速、一开局就精彩。
我们要拿出路线图。“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不论是贯彻上级的决策部署,还是制订单位的新年规划,都需要准确理解意图、搞好二次筹划,细化工作安排、明确具体抓手,在把握总目标、总方向、总要求的前提下,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做到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我们要建出高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春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也应把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动能,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增强效益意识,严格质量标准,强化过程管控,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营造精益求精的文化氛围,多问“差多少”,少讲“差不多”,坚持“出手必须出色,完成必须完美”,努力把小事做精细、把大事做精彩。
我们要提振精气神。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习主席指出,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唯有精神状态上不萎靡、不消沉,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才能在各种挑战面前永不言败、永葆生机。我们
必须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敢于挺膺担当、敢于攻坚克难、敢于真抓实干,加紧练兵备战,加快规划执行,加强改革创新,以更高的标准、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打开强军事业发展新局面,推动新年度工作高质量开局、高标准起步。
时光无言,镌刻难忘印记。梦想无垠,照耀中华大地。迎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明天会更好”是我们共同的信念。让我们脚踏实地、接续奋斗,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构建打仗型国防动员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国防动员作为支撑打赢的强大后盾,始终为战而存、为战而备。建设打仗型国防动员,既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能力需求,也是新时代国防动员建设发展的关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风险的联动性、突发性、多变性增强,国防动员必须围绕使命任务向“战”聚焦、转型创新,强化高效、精敏、持续转化能力,为制敌胜敌提供过硬的动员支撑。
打赢新型混合战争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混合战争正从理论创造走向实践突破,开始成为改变地缘战略格局甚至撬动世界大变局的有力杠杆。在国际形势更趋复杂的背景下,未来战争中敌我较量不仅覆盖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传统领域,而且将进一步向认知域、社会域等渗透拓展。各种对抗交织混合、传导互动,国家总体安全更需综合运筹、体系布局。国防动员作为联接军地的桥梁纽带,在挖掘调动社会各领域人才、技术、产业资源为战服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打赢具有多域联动、跨域协同特征的未来战争,迫切需要构建全谱系、全维度的打仗型国防动员。
抢占博弈制权的有效支撑。未来战争中,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群,是形成感知优势、决策优势、指控优势、行动优势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在太空、网络等新型作战域的博弈对抗中,拥有高新技术优势的一方可以随时给对手造成“降维压制”,甚至“颠覆性打击”。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整体跃升,国防动员已成为充分发掘、有效聚合和转化国家科技潜力的重要手段。以新需求为牵引、新技术为重点、新能力为核心的打仗型国防动员,可以将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先进战斗力,进而释放出巨大潜能,支撑起未来战场博弈制高点的争夺。
发挥人民战争威力的重要途径。人民战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当今世界,军事变革不断深化,战争形态加速演变,人民战争的表现形式、运用范畴、涵盖领域也随之不断发展。新时代人民战争依靠的是在党的长期领导下的广大民众,依托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茁壮成长、拓展创新的全民全域动员潜力,释放的是中国智慧应用于军事领域爆发的战争潜力。新时代国防动员应时代所需,着眼应对民族复兴新征程中的国家安全风险挑战,依托社会诸领域全面发展积蓄的实力潜力,聚合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力量资源,可以更好地发挥组织优势、势能优势,服务好保障好新时代人民战争。
战争形态决定国防动员的形态。构建新时代打仗型国防动员,必须紧盯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等多域作战需求,坚持军民合力、广域布势、科技赋能、数智聚优,为未来战争提供坚实支撑。
军民合力,“一体化”谋战。兵民是胜利之本。未来战争,必须充分发挥优势,构建形成制衡强敌的人民战争磅礴力量。首先,要坚持全民动员聚能,发动民众力量、凝聚民心意志、集聚民间智慧、获取民力支援,形成制胜对手的总体合力。其次,要坚持军地统筹蓄能,通过统筹战略规划、贯彻国防要求、打造动员联盟、转化先进技术、落实战略储备等方式,积极凝聚多方力量,打通工作链路,立足战场、培塑战力。再次,要坚持体制重塑强能,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推进国防动员体系与联合作战体系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军民一体化应急应战体系。
广域布势,“全维度”备战。未来战场上的对抗博弈,一切有利因素皆可调动、一切有用力量皆可运用。建设打仗型国防动员必须集聚各领域潜能,增强聚优谋胜、全域制衡的能力。一方面,要着眼战场空间极限延伸,推动国防动员力量由陆海空传统作战域向太空、网络、电磁、认知等新型作战域拓展,深挖备战急需的前沿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助力夺取未来战场新高地。另一方面,要着眼战争潜力多域分布,统筹各方技术资源,汇聚一切可为战所用的力量,形成切实保障打赢的国防动员能力。
科技赋能,“新质力”援战。国防动员作为联合作战的“助推器”,必须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创新驱动,通过聚集和释放科技优势,为慑战打赢提供新质战力支援。要把握高新科技推动战争形态演化的规律,前瞻智能作战、认知作战等新型军事需求,依托战略新兴产业及发展中的高新技术,深挖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高端动员资源。此外,借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成果,拓宽高新技术行业参与路径,探索国防动员力量资源的自适应跨域聚优、弹性编组,广域泛在、机动敏捷布势,形成有利于科技赋能的组织形态。
数智聚优,“精敏式”保战。未来战争,集聚战争资源的速度和精度将成为争夺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国防动员必须向平战一体、敏捷响应、以智聚优转变,以全面提高潜力资源转换效率。一方面,依托地方数字化转型建设成果和前沿信息技术,通过云网整合、算力聚合,搭建纵向贯通各层级、横向覆盖各领域的动员信息平台,构设不同作战场景动员供需匹配数字模型,实现动员态势全域感知、任务智能分配、行动实时调控。另一方面,建立数字化标准体系,全面规范国防动员机构、战略储供基地、军民共用设施、支援保障力量等援战体系要素,确立平战转换时机、程序、措施、时限,确保响应迅速、转换及时。
建设打仗型国防动员,必须以瞄准战场、聚焦实战为方向,坚持实施统一领导、加强战略规划、推动训练转型、健全政策法规,全面走开内涵式建设发展路子。
坚持党对国防动员全面领导。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建设打仗型国防动员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做好新时代国防动员工作的政治优势。要以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为契机,健全党对国防动员集中统一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链路,强化跨军队、跨部门、跨区域工作统筹协调,切实把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到国防动员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加强国防动员战略规划。制定战略规划,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战略目标。当前,需要在战略规划上进一步加强一体融入、统筹设计。要着眼提升军地发展关联性、耦合度,将国防动员重点需求、重点项目、重点规划,对接融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进程中,推进军民技术双向对接、标准一体规范、功能平战融合,形成与国家发展格局相匹配的国防动员布势。
推动国防动员训练转型。军事训练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以战领建、以建备战的关键手段。从军事强国建设发展实践来看,国防动员领域训练模式需要适应战争形态演变规律,与作战方式相匹配。面向未来战争,遵循联合作战的制胜机理,建设打仗型国防动员必须以联为纲创新实用管用的战法训法,全面优化国防动员系统各层级各领域训练模式,大力加强军地联演联训、实案实景联训和专业要素联训,突出抓好新域新质动员力量融入联战联训体系。此外,还要依托军地院校、科研院所构设国防动员作战实验室,完善重点领域、潜力资源统筹机制,畅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加快国动援战力生成周期。
健全国防动员政策制度。“法者,治之端也。”国防动员涉及党、政、军、企、民多类群体和系统,涵盖领域广、受制因素多、利益诉求杂,离不开政策法规的规范、引导和保障。面向未来战争,必须紧盯影响国防动员的政策盲点、法规漏点和机制堵点,持续深化国防动员领域政策制度改革,构建以宪法为根本、基本法为主干、专项法规为支撑、地方配套政策为补充的动员法规体系。此外,要全面厘清军地各层级各部门建设、管理、保障、监督等国防动员职责任务,系统规范国防动员需求对接、指挥运用、征用补偿、培塑转化、检验评估等制度机制,以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的法制手段,最大限度打通军地行业壁垒,为建设打仗型国防动员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因应时代发展的作战体系
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推动着战争形态由单一杀伤链向多域杀伤网、由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向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由钢铁集群突击向作战要素可重构等方向快速转变。战争形态的演变迫切需要作战体系因应时代发展进行深层次变革。
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爆发的几场较有影响的局部战争,充分向世人展示了这样几个趋势:战争效益由作战规模向作战效能转变,战争目的由歼灭敌人向瘫痪敌人转变,战争基础由钢铁释能向数码赋能转变,战争方式由军种对抗向混合对抗转变。这些变化使战争形态呈现出如下时代特点。
参战要素随机化。未来新形态作战要素,将不再简单呈现为大规模多兵种联合作战,参战要素往往随战场形势、对象、时机等随机编成。例如,无人机发现某地域有小股敌人活动,需要己方地面部队前往剿灭,但是地面部队到达后作战形势并不占优,需要空中支援,而空中火力支援时又遭受敌电子干扰需要进行干扰对抗。这次战斗涉及到步兵、装甲兵、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以及有人无人协同、侦察通信等,而且事先往往无法准确预料、周全计划,需要适时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将各种参战要素组合、解构、再组合。
战场响应快速化。“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作战更是如此。未来战争中,传统的OODA作战响应周期链,在融入快速战力投送技术与各种智能运算技术后,将能够释放出巨大的作战效力。例如,高超声速空天飞机与高超声速导弹可在临近空间大跨度实施侦察感知与实时打击,高超声速技术占据了OODA的两端,而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运用于判断和决策中间环节,能够对海量、模糊、碎片数据进行缜密分析比对,有助于迅速研判出战场态势,压缩战场响应时间,先敌一步破其体系。
作战信息智能化。未来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智能化演化,内涵更加丰富。传统的“火力+机动”作战,转向“信息+决策”主导,作战样式将发生颠覆性变革。这种变革的实质是通过人机融合方式实现对敌方人员、装备、电磁等众多领域进行信息收集、认知、处理、决策、行动、评估等,其庞大的信息体系包括信息融合、计算分析、演进推演等,将极大减轻指挥员和决策机关指挥决策的压力与负担。
有人/无人一体化。随着各类无人化装备在陆海空天的普及以及人机结合程度的日益提高,有人/无人一体化的作战样式将日益突显,其实质是一种“力量倍增”式的非对称作战,旨在利用先进的无人装备与手段,最大限度即时打击敌方目标并减少己方人员伤亡。人员后台化与发现即摧毁,是有人/无人一体化作战样式的最显著特征,在该作战样式下,利用时空与无人优势突破作战极限,适时发动陆上“狼群”、空中“蜂群”、海上“鱼群”、频谱“码群”等战术攻击,可给对手全方位打击。
传统作战体系架构主要由力量编成、指挥控制、信息网络、武器装备等作战要素组成,而未来战争形态的演化,已然使各军事强国现行作战体系面临严重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力量编成僵化难以适应参战要素随机化。未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要快速捕获甚至制造战机。当前,各国军事力量基本编成多是条块体制,在联合协同作战中,往往无法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跨域性与敏捷性问题,即跨时空、跨兵种、跨平台将作战资源整合成杀伤网;二是复杂性与适应性问题,即高强度体系对抗环境下,如何高效协同耦合发现、创造和选择机会等问题。
指控结构钝化难以适应战场响应快速化。高度集中的指挥控制结构,向来是各力量编成统一指挥、军令畅通的有力保证,但是未来作战中却可能潜藏较大风险。一是指挥控制军兵种条块化问题。这其中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其指挥控制枢纽一旦遭摧毁或者失能,不仅会错失宝贵战机,还可能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二是指挥控制过于依赖人的问题。在未来无人化智能化主导的战场上,作战节奏空前加快,战场态势可能进入“读秒时代”,继而引发一系列颠覆性、坍塌式演变,传统指挥员层级指挥控制模式将难以为继。
信息网络管控缺失难以适应作战信息智能化。未来战争中,战场海量信息与各类网络通信的混沌性将极大增强,而信息网络管控缺失将会导致信息智能化成为空谈。主要问题,一是作战信息复杂性问题。如何统一规划各作战单元信息载体接口,以促进作战要素跨域形成战场态势感知的交叉通联与重构基础。二是网络通信规范性问题。人工智能算法需要大量网络通信构建到一个统一的逻辑中,才能以人类思维所不及的机器速度促使各种要素解读与拼装,而当前网络系统的孤立与失序将使信息智能赋能困难。
武器装备壁垒难以适应有人/无人一体化。当前,无人装备参与作战已经形成趋势,其优势也正被各国逐步认知。在无人装备运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武器装备包容性制约问题。武器系统作战效能不一,还没有成体系地开展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接口、标准、指控、链路等软条件建设,难以形成规模化有人/无人协同作战。二是武器装备联合性欠缺问题。高端高价值武器装备习惯于各自为战,与无人装备的协同作战样式还未明确,难以打通主次制约、作战准则、战术协同、指控关系等制约因素。
面对未来战争新形态的发展,解决传统作战体系架构面临的困难,急需更新作战概念,转变体系建设理念。
力量编成动态可重构化理念。未来战场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必须摒弃事先固定编组的传统力量构建模式,主动适应体系对抗的新要求,借鉴搭积木、构拼图的理念,将作战力量的功能分解到更多数量、单一功能的同质或异构节点。用大量简单功能节点构建作战体系,一旦若干个节点失效或缺失,作战体系还可自适应重组。这种自适应可重构网状结构,具有更高的扩展性、重塑度和生存力,更适合强对抗的战场环境;而基于分布式态势感知,借助智能化辅助决策与兵棋推演工具,适时捕捉、制造战机窗口,跨域动态重组作战兵力、单元、系统,淡化兵种、隶属、领域边界,以战场时空优势为主导,牵引合成最优作战力量泛在击杀削弱敌人。这种力量编成动态可重构理念,推动了军事力量由军兵种条块杀伤链向分布式跨域聚能杀伤网转变。
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作战理念。分布式智能化战争是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联合全域指挥控制则是未来战争的基本内核。在未来作战体系发展过程中,应贯彻这种基本理念。一方面,要考虑到高价值平台在远程精确打击时代的易毁性,有意识地将重要的指挥通信、侦察预警等功能疏解到更小、更多、更广泛的节点上;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智能化软件、网络通信及云计算,将分散在不同军兵种、不同领域的作战要素“汇聚”为一个富有弹性、韧性与可塑性的作战体系。该作战理念可推动基于信息网络的决策中心作战能力向联合全域一体化指控作战能力转变。
信息网络柔性生态建设理念。无人化智能化时代,不仅要重视飞机、军舰、导弹等有形“钢铁”,更要重视这些有形“钢铁”的赋能基础——先进通信网络、电磁频谱、程序界面、算法逻辑、接口标准、数据格式等软性要素,它们是未来作战体系架构的灵魂中枢。实践证明,没有赋能基础支持的有形“钢铁”很难发挥最佳效用。因此,在作战体系建设过程中,需秉持信息网络柔性生态建设理念,既要充分考虑无人化智能化作战平台建设,又要重视作战平台的赋能基础问题,即做到信息网络同步规划、速达畅通、上下衔接、横向兼容、相互支撑,以利于己方信息在战场环境中相互作用、相互弥补、构建闭环,从而营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战场信息生态。该作战理念将进一步促使信息交互由以武器平台为中心向以体系能力为中心转变。
武器装备标准化兼容化理念。标准化、兼容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成熟标志,同时也是信息化、商业化时代提质增效的基本方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基本理念蕴含着更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于武器系统硬件、软件、接口、功能甚至战术运用方式中,实现标准化兼容化可带来两大利好:首先是有利于武器装备系统软硬件快速升级,便于随时更迭步入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战术,确保武器装备体系始终紧跟时代发展与军事需求;其次是有利于构建富有弹性韧性的分布式智能化作战体系,有利于有人/
无人武器装备整体运用,真正实现形散神聚、配合互补。反之,若是不能很好地践行标准化兼容化理念,由此产生的作战体系将是僵化的、脆弱的,不仅会有许多缺陷隐患,也难以承受各种高强度大规模对抗与持续性高烈度冲击。该作战理念将不断推动武器装备由平台规模化向集群效益化转变。
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当前,深刻认知军人军属荣誉激励的内在机理、充分发挥军人军属荣誉激励的独特优势、掌握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的基本路径,进而不断激发官兵职业精神、奉献精神和战斗精神,对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要意义。
军人军属荣誉,既包括社会对军人军属的评价、尊敬和肯定,又包含军人军属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努力,体现出外在客观评价和内在主体感受的统一。军人军属荣誉激励,需要协调好国家、社会、军队和所在单位、军人军属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肯定褒奖、价值引导、制度维护、权益保障等活动进行激发奖励,不断增强军人军属的内在动力。
党和国家对军人忠诚使命的认同褒奖。军人军属荣誉实质上是党和国家的政治要求在军人军属思想、行为上的
具体体现。“军队不生产谷物,但生产安全。”军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安全屏障,理应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荣誉奖励。党和国家是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工作的主体,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为根本价值取向,引导官兵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作为军人军属荣誉的最高标准、最本质内容。广大官兵只有渴望荣誉、争取荣誉,才能激发出报国强军的强大斗志,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履行使命任务。
社会对军人牺牲奉献的尊崇优抚。军人军属荣誉很大部分来源于社会对军人职业的尊崇。军人承载着比一般职业更多的艰辛和风险,需要付出更多的牺牲和奉献。社会和舆论对军人的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在正向激励的作用下,会进一步强化军人履行职责使命的荣誉感。军人军属荣誉激励离不开社会对军人军属的理解、崇敬,为此应给予勇于牺牲和作出贡献的军人军属以崇高的社会地位,从而塑造敬仰军人、崇尚英雄的社会环境,增强军人军属的社会认同感,营造拥军优属的社会氛围。
军队和所在单位对军人履职尽责的认可奖励。军人军属荣誉体现着对军队集体的归属感。军人军属荣誉感越强,军队归属感、岗位责任感就会越强,这种情感信念可以内化为行为上的自觉,使其自愿为提升政治觉悟、提高军事素质、完成本职工作而保持高度热情并付出积极努力。军队和所在单位担负着荣誉激励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职责,通过思想教育、创先争优、榜样示范、文化塑造等对军人军属荣誉观进行培育引导,以形成与军人荣誉体系价值标准相一致的品行;通过组织对在作战、军事训练及演习、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中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表彰宣传,形成积极向上的向心力和源动力。
军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荣誉感知。军人军属荣誉作为一种激励,反映的是在履职尽责中来自党和国家、社会、军队、自我的正向价值评价。与其他职业相比,军人要随时准备应对危机,随时准备牺牲自己。只有当军人对肩负的使命任务进行理性思考、辩证分析,才会形成对职业的情感认同和进取自觉,进而甘愿为职责使命付出一切。军人军属荣誉激励不能脱离军人自身的荣誉感知、自我的价值评价和情感转化,为此需要经常性开展军人荣誉体系内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教育,以引导官兵不断追求更高的荣誉。
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是由党、国家、军队、社会和军人军属等多方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在军人军属荣誉激励方面的独特优势,系统联动、协调配合、相互作用,形成引领和带动全社会拥军优属、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整体效应。
我国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具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是党和国家对军人军属进行政治引领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军人军属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自觉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制度优势。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也是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的根本保证。
我国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具有优良的历史传统。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是我军建军治军的传统经验优势。我军之所以能够以劣势装备战胜敌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军人军属荣誉的激发鼓励。正是始终坚持把军人军属荣誉激励与政治工作相结合、使命任务与战斗精神激发相结合、榜样引领与教育宣传相结合、个人荣誉激励与集体荣誉激励相结合等方式,才塑造了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官兵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光辉形象。和平建设时期,我军官兵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最高荣誉,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不断强化提高打赢能力。
我国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具有系统的制度规范。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制度建设,从1933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制定、颁发红星奖章的命令》开始,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实践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的丰富拓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系统完善,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人军属功勋荣誉制度。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按照勋章、荣誉称号、奖励、表彰、纪念章等,区分战时平时、行业领域、人员类别,构建了系统规范的军队功勋荣誉表彰体系,对增加军事职业吸引力和军人军属使命感、荣誉感发挥了显著作用。
当前,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必须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围绕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激发官兵聚力备战打仗、矢志精武强能、奋力岗位建功的内在动力和行动自觉。
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军人军属荣誉激励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军人军属荣誉激励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落实习主席关于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构建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军队荣誉激励协调机制,形成各方紧密协同配合的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工作格局,确保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工作的相关内容。各级党组织领导本单位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工作,各级政治机关在本级党委领导和上级政治机关指导下开展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工作,坚持原则、统一标准、规范程序、公平竞争、公开评选,确保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营造形成尊崇和优抚军人军属的社会氛围。社会和舆论对军人军属的赞扬、尊崇、优抚,很大程度上是从军人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岗位上恪尽职守、牺牲奉献的事迹中自发形成的。要广泛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加大对烈士子女、伤残军人、生活困难军属帮扶力度,持续宣传人民军队的辉煌战史、英雄模范的典型事迹、当代军人的牺牲奉献,经常性组织学生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到烈士陵园祭扫,适时邀请军人家属和地方有关人员参加部队组织的勋章奖章颁授、军衔授予、军人退役等仪式,以特殊场景激发人民群众对军人职业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化全社会对军人军属无私奉献、奋斗进取的认知。
坚持军人军属荣誉激励聚焦备战打仗的价值导向。军人军属荣誉本质上为战而生,旨在对军人在战场上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等英勇行为和所做贡献给予肯定和褒奖。从军事发展史来看,任何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都会把军人军属荣誉激励作为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必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突出姓军为战的鲜明指向。要坚持军人军属荣誉激励聚焦备战打仗,加大战功奖励力度,把对战斗力的贡献率与平时的立功受奖结合起来,形成积极参战、冲锋在前、杀敌立功、敢于牺牲的价值导向和荣誉文化氛围。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主席再次强调,“要在不想腐上巩固提升,更加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我军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以走在前列标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把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就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以理想信念强基固本,以先进文化启智润心,以高尚道德砥砺品格,推动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一体推进“三不腐”方略的基础支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不敢”是前提,“不能”是关键,“不想”是根本。达到“不想”境界,不仅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性觉悟,还要提升道德品质、强化操守修养。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重在发挥其价值导向功能、行为约束功能和环境净化功能,从源头入手、根基发力,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导向,营造崇清尚廉的环境氛围,提升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和廉洁意识,清除腐败滋长的文化土壤,促使党风、政风、社风根本好转,取得更大的治理成效。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代廉洁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就是要进一步丰富拓展廉洁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将其融入贯注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去,弘扬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使清正廉洁、光明坦荡、克己奉公等精神标识焕彩生辉、历久弥坚,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力助推。党的二十大对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部署,要在短短几年内蓄积高质量发展优势,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夯基垒台,任务艰巨繁重。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有助于以先进文化强心励志,纠治和平积弊,归正备战重心,促进实战实训,切实提高应急应战水平、敢战胜战能力。用廉洁文化浸润纯正军营环境,打造军营里的“绿水青山”,把官兵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出来,把实干奋进的意志力量凝聚起来,实现全军官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空前团结统一,埋头苦干开新局、踔厉奋发往前冲,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创新发展新时代强军文化的必然要求。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对于军队来说,文化是精神支柱,也是根基血脉。有什么样的文化追求,就能培育什么样的军人;有什么样的文化取向,就能锻铸什么样的军队。强军文化能够滋养战斗力,廉洁文化能够孕育廉洁力,廉洁力本身就是战斗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需要用一流的强军文化熔铸价值追求、催生使命担当、汇聚战斗意志,也需要用一流的廉洁文化增强自律意识、夯实思想防线、激扬清风正气,打造新时代具有我军特色的强军文化品牌。
二
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习主席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大局,着眼治党强党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提出的政治要求,有着丰富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把握关乎根本的政治属性。廉洁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是为政权服务的。理解把握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根本的是把握其特殊的政治意蕴。它是我们党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体现着新征程上党中央、习主席忧党兴党的深谋远虑和深切嘱托,也检验着我们的政治忠诚;它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政治塑造,体现着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党员干部道德边界、行为边界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教育引导;它是党的各项纪律制度约束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延伸,体现着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追求,以及必备的作风形象和品格操守。
把握继承发展的时代属性。廉洁文化实质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为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而任何社会存在都是时代的、历史的,这就决定了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其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华优秀政治文化的新扬弃,“公生明,廉生威”以及薛瑄的廉洁“三重境界”等,都被习主席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共产党人作风形象的新内核,从“为人民服务”“两个务必”,到“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三个务必”,不断丰富、一脉相承;红色革命传统的新发展,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的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中不断得到赓续传承。
把握整体关联的系统属性。廉洁文化实际上是“大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化本身具有系统性、群众性等基本特征。理解把握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也需要强化系统思维、把握内在关联。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局系统看,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基本要求,需要融入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从建设强军文化的特有系统看,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应有之义,贯穿于学习教育、氛围熏陶、战备训练实践;从廉洁文化的自身系统看,“不敢、不能、不想”是一个整体的不同方面,必须推动惩治威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等一体发力。
把握直面问题的实践属性。廉洁文化是廉政实践的产物,来自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一方面,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对廉政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立足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习主席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是在习主席有关重要论述指导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知总结和认识升华。另一方面,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对廉政实践问题的防范和破解,着眼点是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防止具体问题、清除思想“微生物”,以从根本上实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涉及理论学习、思想教育、建章立制、氛围营造等多项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长期性任务,必须精心筹划设计,下力探索创新,严密组织实施,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增强廉洁自律的政治自觉。深化理论武装,认真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以理论定力强固政治定力、抵腐定力。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政治责任,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用好各种力量资源,形成抓建合力。赓续红色根脉,结合主题教育,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注培育忠诚老实、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永葆革命军人政治本色。培塑道德情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推动形成正心明道、怀德自重的正向效应。
加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常态培塑法治意识,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理论学习、集训培训的必修课,让广大党员干部学纪、明纪、守纪,真正把遵规守纪刻印于心。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坚持以案说法、以案明纪、以案促教,运用典型案例和身边人身边事强化震慑,促使党员干部引以为戒、警醒知止。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对隐形变异时刻防范,对享乐奢靡歪风露头就打,对顶风违纪从严查处,抓反复反复抓,着力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深化政治整训,进一步肃清流毒影响,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不断纯净思想、纯洁队伍、纯正作风。坚持“关键少数”带头,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着力培育廉荣贪耻、向上向善的时代风尚。严肃开展组织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开展思想交锋、政治体检,营造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常态进行监督提醒,加强对领导干部全方位的管理监督,经常运用谈话函询、提醒批评等方式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厚植崇清尚廉的文化土壤。注重典型引领,宣扬革命英雄、时代先锋的清廉品格,培树勤政廉政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修身立德。注重氛围熏陶,把廉洁文化融入新时代强军文化建设之中,用好信息网络技术和平台,打造特色廉洁文化园、文化廊、文化墙和数字场馆,全方位营造廉洁文化环境。注重家风濡染,推动廉洁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教育领导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从严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养成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思想和行为自觉。
切实做好新征程上的食品安全工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法治建设之快、政策措施之严、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开创新局面,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存在差距。新征程上,我们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重要部署,理清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定位、工作理念,进一步优化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
新时代十年,******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确立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思想基础、理论指导、制度框架和实践方法。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须深刻领会******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深刻把握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属性。
政治属性。******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并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这些重要论述,从关乎人心向背的政治高度突出强调了保障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我们要始终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认识把握食品安全工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政治警醒,切实把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担在肩上、系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让人民吃得放心、安心,才能真正守住人民的心。
民生属性。******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这一重要论述,鲜明体现了******真挚质朴的为民情怀,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我们要始终从
增进民生福祉、解决群众关切的高度认识把握食品安全工作,聚焦人民群众关心担心的突出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食品安全事关每个人的一日三餐,是最基本、最普惠的民生诉求,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基础性支撑。同时,食品产业带动上下游巨大数量的就业,承载了千万家庭的基本生计,这个产业的安全有序健康发展,对于吸纳居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安全属性。******多次将食品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重点部署。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围绕“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出了食品安全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版块中进行专门部署。我们要始终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把握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容忍度低,信息传播渠道多、速度快、涉及面广,即使是个别的、具体的问题,也有可能迅速发酵蔓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要保持对食品安全问题和舆情信息的高度敏感,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把握好工作时度效。
市场经济属性。食品作为特殊商品,既具有公共安全属性,又要遵循一般市场规律。******高度
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障食品安全,指出“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我们要始终从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的高度认识把握食品安全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生产经营者保障食品安全的内生动力,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尚德守法的行业风尚,促进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面对食品安全复杂严峻形势,党中央科学果断决策,持续深化监管体制改革,集中力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制了问题多发高发态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全面加强党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强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和制度,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党政同责”的重大原则,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将食品安全纳入各级党委议事日程,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证。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好运用好这一优势,在深化“党政同责”上持续发力。中办、国办印发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提出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印发通知,在全国部署实施食品安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责任包保工作机制,由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直接包保食品企业,直接对食品安全状况负责。这是落实党政同责要求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党的领导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直接体现,是推动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的总抓手。我们要在制度执行上狠下功夫,确保食品安全“包保责任制”真正落地见效。
聚焦“产”“管”“治”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须把握好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序社会的辩证关系,在“产”“管”“治”上下功夫,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政府监管、社会共治,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监管和高水平治理的有机统一。
在“产”的方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坚持由市场配置资源这种最有效率的方式。一是价格激励。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食品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激励的市场作用带动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二是品牌带动。加强品牌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知名品牌往往意味着高质量、高信誉、高效益和高附加值,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源。进入新发展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实施食品领域品牌提升行动,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企业主动提升自我管理、自我
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三是标准引领。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进而决定有什么样的市场竞争力。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基础上,探索建立食品质量标准体系,针对食品品质、加工工艺、营养成分等制定质量指标,以高水平的质量标准引领企业做优做精,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在“管”的方面,完善高水平监管体系。一是保持法律稳定。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突出体现了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秉持“严字当头”的理念,从维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长远目标考虑,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并严格执行。二是严格公正执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统一的行政执法程序和标准,严格落实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基准,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三是促进全民守法。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普法宣传力度,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解读,在全社会营造尚德守法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食品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广大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治”的方面,大力培育食品安全文化。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在食品安全工作中,注重以食品安全文化凝聚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涵养诚实守信文化。食品行业是典型的良心行业。“食”字下面是一个“良”,人无良心不为食,食品安全是个良心活。要加快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档案,完善信用承诺、守信核查、失信惩戒、信用修复闭环,大力宣传诚信理念,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诚信氛围。二是坚持科学理性思维。食品安全具有鲜明的公共安全属性,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社会稳定大局,需要客观、公正、科学、理性去认识和看待。对食品安全要进行客观准确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对于散播不实信息、故意造谣传谣的,要坚决依法惩处。三是培育人人参与意识。食品安全事关人人,食品安全人人有责。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注重引导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食品安全良好氛围。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明确将确保能源资源安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内容。能源是维系国计民生的稀缺资源,是国家竞争之要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科技、治理体系等正经历深刻变化,能源局势将更加错综复杂,威胁能源安全的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时有发生,促使国际能源版图深刻变迁。为了有效应对能源风险,我国应坚定以******关于能源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度推进能源革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既要完善不同种类能源的供应体系,又要在空间上实现能源多渠道供应。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推动下,我国正加快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步伐。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高污染、稳定性强等特征,非化石能源具有可再生、低污染、间歇性、波动性等特征。未来我国需要逐步摆脱对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依赖,对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这两类能源要素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调剂余缺,丰富不同种类能源的供应,实现绿色低碳、
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在国际能源贸易领域,应稳固拓展与已开展能源贸易国家的互联互通,并积极扩大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能源贸易合作,畅通能源供应通道,拓展能源供应的地缘范围,形成多样、高效和优质的能源贸易网络,“固”“延”“强”“补”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宽领域增强能源消费安全。能源消费安全要从能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以及能源安全管理这两端双管齐下。一方面,在实施能源消费的总量和强度双控过程中,改变粗放的能源消费方式,促使能源集约化利用。在深化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时,注重稳定能源价格,防止其异常波动导致能源消费的不稳定,增强消费者对能源商品消费的理性预期,增加能源消费的普惠性,保障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都能持续进行能源消费。另一方面,正确的能源管理不仅能有效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能减少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的负外部性。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同时,对人民群众进行正确管理能源的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形成能源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管理习惯,防止不正确的能源消费和管理方式危害社会设施、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多维度开展能源技术创新。不断实现能源技术创新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法宝。随着产业结构的演
进,能源技术迭代迅速,降低了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促进了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但也会由于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还不够成熟,导致能源开发、存储、传输、消费等环节依然存在隐性风险。因此,加快能源技术创新,不仅要重点突破制约能源产供销储产业链体系中的关键核心技术,还应结合全国各地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实践,推动能源新技术的本地化,实现能源技术的再升级与再创新。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能源技术创新的赋能作用,促进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大储能与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等能源产业链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配套提升能源技术装备的安全运维和管理创新水平。
系统化构建能源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能源治理体系是能源安全保障制度的集中体现。应坚持能源配置全国一盘棋,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也要发挥好行政管制的作用,在能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能源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市场机制与行政管制的统筹协调,一方面不断激发能源企业的活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更好地激励能源市场主体自觉履行国家战略,承担社会责任。政府可以通过创新能源监管方式,构建高标准的能源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规划能源
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把握能源开发利用的总量平衡、优化能源市场监管和能源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职能。通过深化能源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不断改善能源开发利用的营商环境,畅通能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渠道,提升能源服务的安全稳定性。
深层次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广泛的国际能源合作是防范和化解重大能源风险的坚实屏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中国是世界能源格局中的重要一员,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未来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能源领域的对话与交流,扩大能源投资与贸易的“朋友圈”。通过参与建设共同受益的国际能源合作组织,积极构建有利于世界各国能源公平合作的规则,积极融入全球能源产业价值链的垂直和水平分工体系,共建全球能源供需预警与监管平台,联防联控能源价格波动对全球经济冲击的传导,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风险和挑战。
如何打通无人智能作战堵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无人智能作战是提升体系作战能力的新增长极,是未来智能化战争的基本形式。当前,无人智能作战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作战潜力的持续发挥受到不少瓶颈制约。打通无人智能作战的堵点、经络,实现其作战运用的自组织、自适应、体系化,是抢抓智能化时代战场代差优势的关键所在。
●打通体系融合脉络——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具有民强于军、民为军用的典型特征,所催生的无人智能装备,在技术体制上与机械化、信息化装备存在天然代差,难以自动实现体系兼容。加之,无人智能作战尚在探索之中,对其本质内涵、制胜机理、运用规律的认识还不足,推进建设往往是边摸石头边过河,导致其与传统作战体系融合水平不高、联合运用有待加强。如顶层设计与统一规划不足,无人智能装备难以无缝融入传统情报链、指控链、保障链;体系标准、技术规范不一致,无人智能装备系统兼容性不够,难以实现有人无人数据级协同、无人平台网络化跨域协同。
从战争演进看,智能化战争形态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有赖于机械化、信息化战争形态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其地位作用由牵引到主导更是难以一蹴而就,应在不断深化融合发展中互促互进。具体来讲,无人智能作战是联合作战的组成部分,始终服务于联合作战目的,将无人智能作战融入联合作战运用,既有利于以无人智能技术优势赋能传统体系,牵引智能化发展;又有利于凭借信息化建设已有成果,支撑无人智能新
域新质战斗力生成。如基于联合作战体系,无人智能装备可以获得广域通联、数据服务、算力支持等支撑,将极大弥补自身不足,促进无人智能作战能力提升。
合则利,分则豫。无人智能作战依托的是机械化平台,互联的是信息化网络,赋能的是智能化算法,体现的机理是以智能流高效驱动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表现为机械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内在统一。推进无人智能作战,既要注重与联合作战大体系间的融合,又要注重无人智能作战小体系的一体设计。落实过程中,可统一制定无人智能领域发展规划和路线图,科学设计技术研发、装备发展、作战保障等领域建设,将融合度作为刚性要求突出出来;按照联合作战要求,统一无人智能领域建设标准与技术体制,支持不同系统的兼容性、标准化,确保无人智能作战体系融合脉络畅通无阻。
●打通交战组织脉络——
自主性是无人智能装备区别于有人装备的主要特征,是体现其自主控制能力的关键指标。当前,无人智能装备大多以遥控引导方式作战,基本处于有“五官”与“四肢”,但缺少“大脑”的状态,作战中严重依赖人的操控,仅能满足固定化、简单式任务需求。以技术成熟度最好的无人机系统为例,大型无人机的配套设备多达10
余件,地面操控与保障更是需要数十人维系,涉及飞行控制、任务规划、作战协同、情报保障等诸多方面,其交战过程是典型的人在回路中“多对一”控制模式。这种“一步一动”式交战组织模式,难以真正释放机器智能的独特优势。
综合来看,无人智能装备的自主性与其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有关,自我作战管理能力越强,自主性就越高,对人的依赖度也就越低。实践中,提升无人智能作战自主性,可以使无人智能装备由“工具”转变为“伙伴”或“战友”。基于高效的人机交互技术,把人的创造性和机器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由人进行创造性设计,由机器负责自主性实施,便能达成人机优势互补、各尽其用、效能倍增。如基于猎犬概念的无人僚机作战,未来可能成为主宰空中战场的主要形式。
本质上讲,无人智能装备的自主性就是人工智能算法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有赖于对自主交战规则的结构性描述,受所置入的算法化行为规则或策略制约。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无人智能装备正在被赋予自我修正行为规则或策略的能力,将极大促进其自主水平提升。技术实现上,可按照“软件定义作战”的思想理念,开发统一的无人智能装备作战管理软件系统,面向不同场景针对性生成适用的算法集,支撑无人智能装备实现人监督下的自主交战。如融入智能控制算法的“蜂群”系统,已具备自主协同攻击、受损网络自愈合等能力。
●打通环境适应脉络——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发展历经三次浪潮,经历了手工知识阶段、统计学习阶段,目前正处于努力适应环境阶段,在感知、学习、推理、抽象等能力生成方面持续取得突破。尤其是随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正在驱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工厂、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产业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快速进入智能化时代。如近年兴起的“智能打车”系统,基于面向乘客群与出租车群开发的大量人工智能算法,可快速完成“发单—派单—抢单—定单”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车辆优选、人车匹配等效率,蕴含着巨大的军事应用价值。
与民用智能相比,军事智能具有战场环境高复杂性、作战行为强对抗性、作战响应快速性、服务
信息不完整性、任务边界不确定性等典型特征。无人智能作战面对的是情况模糊、瞬息万变、甚至是虚假的战场态势,处于非合作、强对抗的战场环境之中,作战对手往往无规则可循,多样化作战任务通常要求不一。在敌我激烈对抗的复杂多变战场环境中,如何根据环境变化动态调整自身行为,如何将人的经验知识总结、归纳、转化为可向机器泛化迁移的知识体系,如何通过平时或在线机器学习与训练获得足够的作战经验,是无人智能作战面临的巨大挑战。
战场环境是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有影响的各种情况和条件的统称。当前,以“预编程”方式为主实施无人智能作战,仅能适应特定简单环境,仅能用于执行具体固定任务。面对战场环境、对手反制、任务拓展等复杂变化,往往难以适应性调整自身策略与行为,面临作战失效的风险。要解决这些难题,就要构建一种适应环境的持续自主学习系统架构模型,对战场环境进行人与机器均可识别的结构化描述,将各类指挥和控制的行为进行形式化表征,通过可演进的平行学习体系架构实现自主感知、学习、推理,优化无人智能装备观察、判断、决定、行动等行为控制回路,支撑其对复杂对抗战场环境的自主适用。
●打通能力跃升脉络——
聚合单体智能涌现“1+1>>2”的群体智能
与传统的大集成、高性能武器设计思路不同,无人智能装备更加注重体系效能,往往将系统功能化整为零,将平台技术指标化繁就简,把诸多作战所需系统功能分散到不同平台上,使每一个平台的功能单一化,在单平台上尽量降低技术指标要求,这就颠覆了更侧重单平台能力指标的发展逻辑。新的设计模式下,无人智能装备单体能力较为有限,机动相对慢、载荷相对轻、任务适用少,仅具有对简单环境的感知能力、初步的决策能力、有限的战场生存能力,难以胜任复杂多样的任务需要。如反辐射无人机仅用于反辐射攻击,侦察无人机仅用于侦察监视,通信中继无人机仅用于中继通信等。
尽管单体作战能力有限,但将大量功能各异的无人智能装备组网运用,便能聚合多个单体智能形成群体智能,模拟鸟群、蜂群等生物群体的无中心局部交互、反应式规则和自组织行为,实现无人智能装备单体智能的协同聚集,作战体系上群体智能的集中涌现,形成单智能体不可能具有的分布式感知、判断、决策与行动能力。这种以单体智能耦合生成的作战体系,既成熟稳定又灵活多变,能够兼顾作战行动的快速性与多样性、和谐性与主动性,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对抗作战环境,产生“1+1”远大于“2”的效果。此外,无人智能装备生产周期短、价格较低,能确保作战体系的高效能需求和低成本需要。
从实现过程看,群体智能的实现不是某项单一技术,而是人工智能、无人控制、无线移动网络等多种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关键驱动在于其智能控制的软件系统,围绕统一作战目的,统筹资源管理、任务管理、行为管理,统筹调度分散部署的无人智能节点。基于这种功能实现,亟需设计多态智能集成架构,综合多模态信息、集成多种单一智能能力,实现面向多个任务、适应变化场景的智能,同时将自上而下的目标驱动与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相结合,以群体观察、群体判断、群体决定、群体行动,聚合涌现更高级的自适应群体智能,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分散、强饱和等独特优势。
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是部队经常性中心工作,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最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深化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科技练兵。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是加快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重要抓手。要落实好这一目标要求,亟需在创新训练模式上寻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树立战训耦合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战化军事训练越往深处走,越强制性要求创新训练理念,指导训练实践,推动战训耦合要求落地落实。
树牢主动设计理念。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战争既是打出来的,更是设计出来的。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是最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树牢主动设计理念,就是强调军事训练既要瞄准打赢今天的战争,研练“现实案”,落地作战设计和战法打法;更要着眼准备明天的战争,研究战争、设计战争、推演战争,发展验证作战新概念新样式,前瞻引领“未来案”,实现由被动适应向主动设计转变。只有在设计中训练部队,在训练中改进设计,才能做到“像打仗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打仗”。
树牢标准主导理念。现代战争胜在体系,赢在设计,关键在标准。世界强国军队向来重视流程标准,将其视为战略性工具,通过作战训练等领域标准化建设,有效提高联合作战能力。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必须把实战的标准立起来,把作战标准和训练标准体系建起来,规范联合作战和联合训练的准入机制、技术体制、流程运转等,用标准统一军事训练话语体系,主导训练筹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战训一致,防止和克服军事训练质量长期在低水平、低层次徘徊的问题。
树牢任务练兵理念。刀在石上磨,兵在险处练。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要求部队必须直面现实挑战,主动抓住各种机会,审慎大胆地组织任务一线拿敌练兵。通过以战载训、寓战于训,牵动作战体系运转,检验发现问题,修订完善方案计划,带动部队有效适应战场环境、熟悉作战对手、积累斗争经验、培塑战斗精神,提高威慑和实战能力。
扭住作战能力增长极
现代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正发生革命性变化,作战力量日益强调效能聚合,战斗力结构正从传统的兵力、火力、机动力向信息力、认知力拓展。军事训练必须遵循现代战争制胜机理,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扭住作战能力新的增长极,创新训练内容形式,有效提升打赢能力。
淬炼新域新质力量。作为战争规则的改变者,新域新质力量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的风向标,是打赢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撒手锏”。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必须把握新域新质力量技术含量高、运用机理新、编组方式活等特点,大胆突破常规,深化指技融合,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新质战斗力生成提高。既要抓好自身训练,夯实能力基石,发挥本领域独当一面、克敌制胜的作用;更要强化融入体系训练,当好联合作战的主力和主角,为赢得战略主动、决胜未来战争淬炼“尖兵利刃”。
拓展远海远域空间。提高实战化水平,客观上要求军事训练必须随着军事力量走出去的步伐,稳步扩大训练空间,加快向远海远域拓展。远海远域训练往往置身陌生战场,远离本土支撑,敌情严峻,环境恶劣。部队需充分利用难得的练兵条件,研练实用战法训法,可有效检验提高极限边界能力。通过远海远域训练,还可牵引和带动联合支撑体系运转和建设,实现前沿兵力常态存在,塑造有利战略态势,有效发挥军事训练的练兵、慑敌、塑势等综合效应。
增强联演联训效能。与外军开展联演联训,不仅是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深化国际军事合作、扩大“朋友圈”的重要途径,更是向外军学习、检验提高部队实战能力的有力举措。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必须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勇于善于同世界各国军队特别是具有实战经验的军队,开展联演联训联赛,加大部队实战实训强度,在同台竞技中找差距,在互动交流中长本领,吸收借鉴世界军事强国作战训练有益经验,搞好转化运用,不断提升打赢能力。
突出指挥训练重难点
练兵先练将。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必须紧紧扭住指挥员和指挥机构这个关键,把抓好指挥训练、练强指挥本领突出出来,有效解决“两个不够”“五个不会”的问题,以指挥训练带动和促进部队整体训练质量提升。
深度进入角色。指挥员是备战打仗第一责任人,必须担实指挥员角色,加强实践锻炼,带头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带头进入战位、进入情况,在指挥战备行动、处置应对情况中锤炼指挥本领。担实组训者角色,善组训,真抓训,全程主导训练设计,深度参与方案拟制和推演,牢牢把住军事训练方向和质量。担实受训者角色,时刻保持本领恐慌、能力恐慌,以对军队建设和战斗力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实自身训练,突出练指挥、练谋略,切忌以组训代参训、只训下不训上。
依托指挥系统。现代战争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冗余复杂的海量信息和联合运用的多元力量给指挥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智能化作战指挥已不能仅靠指挥员“灵机一动、计上心头”,而要建立在指挥系统的精算、深算、细算基础上。打仗用什么系统,训练就用什么系统。指挥训练必须将依托系统突出出来,基于指挥系统开展理论知识学习、作战问题研究、指挥技能操练和谋略素养培塑,通过日积月累的“用户使用体验”,反哺改进系统,努力做到基于系统训练、运用系统指挥。
贯通指挥链路。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是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打赢现代战争离不开指挥链、情报链、打击链、保障链等多个链路的支撑,而其中最关键最复杂最紧要的无疑是指挥链。应着眼提高指挥效能,打通指挥链路,突出贯通指挥链路训练,灵活组织不同层级指挥机构间、指挥机构与作战部队、武器平台间的联动演练,以指挥链路顺畅运行带动联合作战体系高效运转,促进生成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
发挥科技赋能高效益
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既要加大实兵、实装、实弹、实景等训练难度强度,更要深化科技强训,发挥科技对训练的赋能作用,实现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实战化。
强化训法创新。依靠科技创新训法,是有效应对战争变化、寻求克敌制胜对策的重要途径。现代条件下,应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科技,借鉴国内外、军内外各领域先进理论和经验做法,赋能升级,转化运用。大力发展模拟仿真、网络对抗、虚实结合等训练手段,对军事训练组织与实施方法进行改进、优化和创造,解决制约训练发展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拓宽训法创新视野,激发训法创新活力,催生训法创新成果,提升训练质量效益和层次水平。
营造训练生态。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军事训练需要营造稳定、成熟、开放的训练生态,这是创新实战化军事训练模式的重要载体。这种训练生态提供统一标准的接口协议,拥有海量多元的数据支撑,包含丰富多样的系统工具,将现实、虚拟、设施融合到同一环境中,根据不同类型部队需求,精准构设推送对手情况、战场态势、气象地理、人文环境等。各级各类训练对象均可实现按需接入、即插即用,依托训练生态组织开展训练,有效降低训练成本,提高训练效益。
革新训练管理。坚持以效能为核心、以精确为导向,大力发展训练管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手段,优化“需求论证—计划统筹—组织实施—考核评估—成果转化”的管理流程。充分利用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加强训练数据的收集分析,全面掌握部队训练情况,促进训练内容、方法、条件的优化和改进。完善军事训练实时监控与评估系统,实现对军事训练全程全员全维的监控评估,以提高全周期、精细化管理水平。
时时放心不下场场到点交卷
——在强军伟业征程上昂扬奋进②
新年的一切都是崭新的。每一名军人都应以新的状态、新的标准、新的干劲,接续奋斗在强军兴军征程上。
天下大道,最为朴实。成就事业、创造不凡,一靠守责尽责,二靠加油加力。新的一年,我们要打开强军事业发展新局面,完成好既定的目标任务,既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也要有“场场到点交卷”的紧迫感。
“人生天地之间,各有责任。”军人是要准备打仗的,关系国家安危、民族荣辱。我们常讲,要知重负重,这个“知”就是深知自身责任重大,这个“负”就是背负神圣使命。只有坚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时时放心不下、事事紧抓不放、个个责任在肩,才能干好主责主业,创造强军业绩。如果责任感丢失,岗位责任虚化,不仅难以有效履行职责,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主席曾说:“我在地方工作时,逢年过节都得值班,生怕出了什么事。”这彰显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事实证明,不怕无策,就怕无心。有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就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从“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到“以战领训、为战育人”的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再到“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英雄航天员群体,他们正是因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才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担当起历史重任,赢得了无上荣光。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强军兴军是一项极富开拓性的事业,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军事变革。干好这项事业,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与对手的竞速,按部就班、一步一动不行,走走停停、干干歇歇更不行,必须有“场场到点交卷”的紧迫感,真正跑赢时间、跑赢对手。如果缺少紧迫意识,紧张不起来,错过了大好机遇,就可能落后于时代,甚至与对手形成代差,那就很危险了。
事实上,强军兴军征程上,每名官兵都是一名考生。面对时代大考,面对“胜战之问”“价值叩问”“本领拷问”,面对职责要求、具体任务、能力标准,人人都应有一种怕干不好的恐慌感、干出一流的紧迫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刻不停向前赶,确保到点交卷、成绩优异。如果到点交不出答卷,就可能影响战斗力建设,迟滞强军进程。
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中,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官兵的知重负重、履职尽责,也离不开我们“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一件接着一件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实际工作中,仍有少数官兵缺少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在赶考之路上掉了队、丢了分。有的害怕风险,凡事只求平安,工作消极应对,不敢担责尽责;有的害怕困难,一遇棘手问题就打退堂鼓,没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魄力;还有的害怕压力,不善于给自己加压,工作办事拖沓,推一推动一动。这些表现,与军人的职责使命格格不入,与练兵备战的主责主业背道而驰,与建设强大军队的要求严重不符。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
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我军来说,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的特征也十分突出。应对这些不确定性,更加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凡事多想几步,把工作做在前,真正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可以说,时时放心不下、场场到点交卷就是我们的确定性。有了这些确定性,我们就能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敢于担当、勇于变革、善于斗争,有效防止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
“四时相催不肯迟,脚踏实地不停歇。”未来5年,我军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所谓中心任务,就是必须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的重大任务。站在2023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既定目标到了吃劲奋斗的攻坚期、加油加压的冲刺期。“胜利不会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自己走向胜利。”新的一年,只有坚定决心意志,增强紧迫意识,保持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向心凝聚、向战发力、向难攻坚,跑出新时代奋斗强军的加速度,才能高标准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也是充满挑战和考验的赶考。“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广大官兵锚定目标、笃定初心,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用心谋事、精心干事、专心成事,就一定能做好奋斗者、当好答卷人,创造新业绩、取得新胜利。
矢志不渝奋斗笃行不怠强军
光阴流转,征途如虹。强军事业的航船,载着新时代的追梦人,走过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2022年,驶入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2023
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号角已经吹响,进入新年度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建功强军事业?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样勉励我们: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成功,也没有等来的辉煌。一切美好和幸福,都是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持久奋斗出来的。试想,没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咬定青山不放松”,没有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畏浮云遮望眼”,没有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如何推动“中国号”巨轮从容越过“万重山”,又如何一次次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向上攀登、向远而行的道路总是充满曲折、布满荆棘的,只有初心如磐、坚定不移,风雨兼程、勇毅前行,才能踏平坎坷成大道,闯出事业发展新天地。这是我们成就梦想、夺取胜利、赢得荣光的关键所在,也是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业绩的不竭动力。
人生是一条无法回返的单行线,必须咬定目标、认准方向,奋力向前奔跑,不管风和日丽还是风吹雨打,都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心思飘忽、举棋不定,这山望着那山高,很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在犹豫彷徨中迷失自我、丧失动力,很难经受住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的考验。回望百年征程,我们党之所以能经受住一次次挫折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面对千山万水矢志不渝、初心不改,面对千难万险不换其道、不止其行,从而不断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推向一个个崭新高度。心中有定力,风雨不折腰。走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征途上,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A强军思想,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于花繁柳密处拨得开、看得清,于风狂雨急时立得定、站得稳,坚定航向不变向、坚守航道不变道,锚定未来5年我军建设的中心任务奋勇前进,跑出加速度、取得新成绩。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一个人有了奋发有为、奋斗以成的昂扬精神状态,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胜利还是
挫折、赞誉还是诱惑,都能集中全部精力、展现全部能力、释放全部潜力,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誓言“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是这样,退休后倾心打造绿水青山的张连印是这样,危急时刻“你退后,让我来”舍身护战友的杜富国也是这样……从他们的事迹中可以看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良好精神状态能够迸发创造奇迹的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既拥有“海阔凭鱼跃”的宽广空间,也面临“帆舞航程急”的巨大考验。广大官兵须坚持不懈学习党史军史,善于用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砥砺斗志、激昂士气,保持自信果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保持永不懈怠、锐意进取的奋进姿态,保持中流击水、奋楫争先的冲天干劲,激情澎湃地投身强军兴军火热实践,以新气象新面貌在新的一年开好局起好步,把党的二十大的既定目标任务抓到位、落到底。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只要我们笃行不怠、勇往直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则必能乘风破浪,抵达常人难以抵达的事业高度,领略常人难以领略的旖旎风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前景美如画
,关山万千重。我们应高唱新时代强军战歌,紧紧扭住备战打仗的瓶颈问题、制约转型建设的深层问题、阻碍发展的顽症问题,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燕子垒窝、老牛耕田的恒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横下心来“不破楼兰终不还”,不因矛盾棘手而畏葸不前,不因任务繁重而退避三舍,不因条件受限而等待观望,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备战打仗上。咬定目标、矢志不渝,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才能磨砺胜战刀锋,锤炼过硬本领,努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跨越强军征途中的“娄山关”,不断夺取新的胜利,赢得新的荣光。
探寻信息时代认知对抗制胜密钥
纵观近年来爆发的战争冲突,认知域作为独立一域已经成为各国博弈的必争之地,认知对抗更是双方攻防行动的焦点。从本质上看,认知域作战主要通过影响塑造对手思维、心理、信念、意志,进而影响改变其决策、行动,从而达到占据认知主动、制胜作战对手的目的。当前,认知域作战正逐步呈现出内容丰富、手段多样、形式隐蔽等突出特征。深入研究认知域作战的制胜机理,夺占认知域作战主动权,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关键一环。
军事实践一再证明,战争的胜负不单单是兵力兵器的对抗,更是思维方式、作战理念的较量。要在认知领域占据优势主动地位,当前尤为关键的是确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指导理念。
集能聚优。集能聚优是对传统集中优势兵力的创新发展,不仅是打赢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战争的重要遵循,也是夺占认知对抗综合优势的关键一招。近几年,信息网络、集群控制等技术日趋成熟,不断推动作战向广域分布、即时聚优方向转变。与之相适应,认知域下更要强调在具有决定意义的节点枢纽,综合施策、跨域集能、夺控优势,实现快速控局、速决制胜。
数据主导。数据作为一种新型战争资源,已成为现代战争指挥决策的依据、系统运行的血液。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占据认知域作战主动,是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一环。要进一步强化数据意识、数据思维,努力提高数据决策、数据引导的素养,真正让数据成为认知制胜的“助推剂”。
智能协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自主感知、决策、评估等能力的不断增强,正推动着人机动态分享信息、智能规划分配任务、密切协同精准出击日趋成熟。认知域下,智能协同将成为重要抓手,信息互融、人机协作、优算决策、实时互助将成为赢得战场先机、占据主动、谋求胜势的必要手段。
认知域作战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物理域行动、信息域流转进入感知空间,在认知攻防中影响对手价值判断、改变对手认知体系,从而引发对手认知“雪崩”效应,置对手于“兵败如山倒”境地。基于这一目的,必须深入研究分析对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要素,发掘影响对手作战认知的核心价值,进而综合采取谋略、技术等手段,深度影响塑造对手思维认知、价值判断。
必须看到,认知域作战效能的释放往往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只有在深谋远虑、长期布局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一系列不间断、常态化柔性手段,在对手内部渐进式构筑共同价值观,才能形成影响,从而实现认知域作战功效。信息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借助网络传播技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对手的思维认知、价值体系,进而动摇对手思想文化根基,构建认知域作战舆论基础。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多起“颜色革命”,背后很大程度上正是西方国家长期渗透操纵舆论、认知域作战效能逐渐释放显现的结果。
毋庸置疑,发生在认知域的对抗最终还是作用于人的大脑,影响人的情绪、动机、判断和行动,甚至控制人的思维。正因如此,有人认为,作为认知的引擎,“大脑”有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的主目标、主战场。值得关注的是,现代认知域作战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技术的应用趋频、作用突显。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深度介入,认知域作战将更加注重技术综合实力的比拼。从这个角度说,只有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网络、人工智能、控脑、元宇宙等认知技术上谋求突破、占据主动,才能赢得认知优势。
认知空间具有很强的伸缩性,但就本质而言仍是人类活动及社会关系的映射,与现实世界紧密关联、相互作用。缺乏物理域具体军事行动的有力支撑,认知域作战终将难以产生真正效果。从这个角度看,认知域作战不是孤立的行动,只有厘清认知域作战软力量与物理域硬实力综合运用的内在规律,将认知攻防融入联合作战链条,实现不同领域作战力量紧密结合、互为支撑、有机融合,才能发挥认知域作战最大效能。
在信息时代,认知对抗的重心绝非单纯追求彻底消灭敌人,而是更加强调通过精准的时间、精准的信息和精准的行动,精确释放作战能量,进而剥夺或降低敌方决策能力等。一方面要注重充分借助非对称手段,通过陆、海、空、天等有形作战域的高效快捷行动,破坏敌情报、指挥、通信、打击、保障链路,击垮敌战争潜力基础,牢牢把握战场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强调未雨绸缪、提前布局虚拟空间对抗,始终关注精神意志对抗,积极寻求形成强大心理压迫、瓦解对手抵抗意志的方法途径。为了实现两者效果叠加,应高度关注物理域的信火打击与认知域的综合毁瘫联动配合,密切跟踪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精确打击敌方决策、行动以及精神、信念的效果,积极主动摸索以攻心夺志为根本目的的战法打法。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人始终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和支撑作战体系运行的核心力量。在这当中,战斗意志可谓是支撑作战的精神内核。认知域作战正是要广泛采取各种措施,尤其是借助情报战、心理战、舆论战、网络战等杀伤手段,对敌方战斗意志这一精神内核进行打击、削弱和剥夺,使其在心理、意志上屈服,并最终导致其作战体系自行瓦解。
信息时代的认知域作战,具有大范围、全领域的特点,剥夺敌方战斗意志强调在多个领域、多个维度、多个时段施加干涉、影响、控制,通过整体合力达成对敌认知优势,实现己方作战企图。如精准掌握对手认知基础、思维模式、文化习惯等,针对性采取营造态势、改变氛围、刺激心理、渗透侵蚀等行动,以瓦解对手认知体系整体性统一性,强力削弱对手决心意志。再如广泛采取各种认知手段,积极借助物理域信息域攻势行动,强力摧毁对手关键节点,干扰对手认知判断,迟滞对手有效反应,以摧毁剥夺其兵心士气。还可以根据对手传统文化、理性逻辑以及性格短板等,采取针对性策略,有步骤、成系统地进行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民心各方面各层级行动,在改变原有认知中形成有效控制,以消解软化其战斗意志。随着技术的深度发展,未来以控脑武器为代表的认知装备可能具备直接干扰或控制敌方大脑认知的能力,不仅能造成其意识混乱,甚至会诱导其做出违背战争常理的行动。
注重主动适应优化作战设计
尽管认知域作战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显,但不能就此认为认知域作战无所不能,甚至取代传统作战行动。认知域作战综合效能的发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占据认知主动、适应信息化战争,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在实践中努力优化作战设计。
谋技融合。认知域作战中,谋略运用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内容。尽管技术因素在现代认知域作战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但谋略的地位作用仍难以替代。可以说,认知域作战发展演变的过程,某种程度就是谋略与技术相互促进、紧密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谋略因技术的加入而更加丰富,技术因谋略的运用而更加强劲。要掌握认知主动权、打好认知主动仗,不仅要善用谋略,还要强化技术应用,将施谋与用技有机结合,努力强化认知攻防综合效能。
攻防结合。认知域作战是进攻和防御的对立统一体,是在认知空间展开影响与反影响、渗透与反渗透、破坏与反破坏、控制与反控制的认知攻防活动。要认清强弱优劣,抓住对手认知漏洞,集中力量穷追猛打,以瘫痪其心理防线,全面占据认知主动。同时,要把准攻防转换节点,加强全域认知防护。要固守己方认知,旗帜鲜明宣扬己方价值理念、战争立场,统一意志、凝聚兵心、激发士气。加强重要认知领域的防护隐蔽措施,降低己方政治、经济、社会、信息等敏感领域的可感知性,强化相关保密防护手段,切实筑牢认知防护安全屏障。
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作为区别于传统作战力量的新型力量,展现出作用领域新、制胜机理新、支撑技术新、装备模态新和编组样态新等特质,具有发展方向快速突变、作用效果极具颠覆的特殊潜力。当前,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高度重视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并将其作为夺取智能化高端战争主导权的重要抓手,我们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认清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的现实需要
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是生成新质作战能力的增长点和打造新型作战力量的发力点。当前,各种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呈现出涉及领域分布不均、发展速度快慢不一、效果优势显现不够等特点。因此,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满足作用领域空间的智能化多域化发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颠覆性技术群正加速推进作战力量的作用空间向智能化领域演进,智能察打平台频繁参战,智能决策系统快速发展,智能无人集群加速融入,智能化作战体系日趋完善。同时,作战力量的影响空间不断向物理、认知、社会、网络和生物等多领域多维度快速拓展。比如,美军就高度重视网络认知领域,并将其作为新域新质力量作用的重点。据悉,美军计划将陆军网络部队实力从3000人增加至6000余人,将国民警卫队等网络部门工作人员从5000人扩充至7000多人,同时将社交机器人作为网络舆论战的“暗器”。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既是军事力量着眼多域、统筹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各类型力量拓展职能、加速转型的现实要求。
适应新域新质力量的快速化规模化增长。近年来,世界各国军队不断加速转型重塑步伐,着力打造新质主导、智能灵敏、规模适度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智能无人力量规模发展,高超声速远程精确打击力量不断扩充,认知心理作战力量作用凸显,精兵特战、网电对抗力量功能拓展,生物、深海、太空和极地等类型部队快速壮大。2022年5月,美陆军在“试验性验证网关演习”中,成功完成30架无人机集群作战试验,创下美陆军无人机集群试验的最大规模。俄军则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推进无人作战力量建设,并计划未来3
年为每个炮兵旅、空降兵团、战略火箭军各兵团和航空兵基地编配无人机分队,并加大无人机集群作战试验。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既是推动作战力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的需要,也是加速军队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现实要求。
加速新域新质能力的体系化涌现化生成。新的战争形态和新的作战方式对力量体系的整体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智能化作战力量体系的能力要求将由传统的侦察感知、指挥控制、机动攻防、火力毁伤和综合防护等,加速向智能感知决策、心理认知对抗、无人集群攻防和非传统精确毁伤等能力拓展。比如,美军为实现全域指挥控制的终极目标,正以低轨侦察卫星、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加速构建新质武器极速杀伤体系。据外媒报道,美军“泰坦”地面站,内置“普罗米修斯”机器学习算法和“火焰风暴”智能软件,可实时处理卫星数据,生成打击方案,完整杀伤链所用时间已缩短至20秒。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既是全面发力加速生成新域新质作战能力的需要,也是基于体系涌现机理有效提升新域新质作战能力水平的现实要求。
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涉及领域广、关联因素多、影响效果深,需要准确把握世界军事发展大势和国家利益拓展需求,基于未来战争制胜机理、作战规律和科技支撑,运用战略视野,系统运筹经略,抓住关键要领,抢占作战先手。
统筹整体布局。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绝不是依靠某一领域的单打独斗、单点爆发,而是基于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整体规划、统筹用力。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局势和我国安全威胁日趋复杂,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需要强化国家整体安全观,整体统筹新型安全领域和传统领域的军事斗争准备。进行体系化推进时,需要运用联合开放思维,科学处理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基础与前沿之间的关系,设计开放式体系架构,整体推动各领域建设发展,提高在更加广阔空间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科学精确配比。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不是领域作战力量的简单叠加、平均用力、并行推进,而是根据军队使命任务急需、科技支撑基础、新老能力衔接等因素进行综合研判,科学确定重点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规模体量,精准匹配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功能模块。进行体系化推进时,不仅需要巩固扩大我军传统领域的作用优势,更需要着眼全域作战需求和新兴领域发展,充分结合多域作战力量的特点特性,预先设计军事力量作用的新空间、新领域、新路径,前瞻探索新域新质作战力量运用的新样式、新行动、新战法。
注重新老融合。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不是摒弃传统、另起炉灶,而是适应历史潮流、注重新老融合、有效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不断强化联合制胜理念,注重发挥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新技术、新手段、新能力,兼顾传统作战力量的新变化、新作用、新趋势,做到两者有机融合。进行体系化推进时,需要廓清科技快速发展与预先研究之间的结合部,找准技术转化应用与新域新质能力生成之间的契合点,打造高效生成新域新质作战能力的便捷通道。
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是“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内在要求。需要运用哲学辩证思维,进行体系设计,实施工程推进,突出实践检验,强化务实举措,统筹做好联合论证、技术研发、演训实战和迭代更新等工作。
联合攻关深化论证。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
量建设关联智能无人、算法认知、远程精打、新质毁伤和网络电磁等多个方向,牵扯规划、作训、装备、科技等多个领域,需要突出以战领研,讲究联合论证。制定专项工作方案,设置联合论证专项机构,优选典型作战力量参加,统筹提高要素融合、多域指控、跨域攻防、无人作战等新域新质作战能力。深化战训协作机制,强化战训耦合效应,统筹开展演示验证、任务试点和对抗演练,加速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体系的能力生成。分向同步推开试点,根据不同任务特点和急需急用,采取同步推开试点、整合经验做法、推广形成体系的方法步骤,扩充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作用的新战法,确保有效塑造态势、威慑制衡、打赢战争。
聚焦科技持续用力。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是“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重要体现,需要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用足用好先进技术,加速生成新域新质作战能力。深挖技术原理,构建作战能力指标与技术发展曲线之间的映射关联,厘清技术突破发展的关键要素。分领域、分方向、分专业展开精确梳理,区分核心技术群、重点技术群和辅助技术群,找准军事需求与技术发展之间的结合部。对接规划协调推进,有机融入国家和国防科技发展体系,进一步明确各领域发展方向、主干技术发展重点和关键参数提升方法。紧盯前沿快响快转,促进知识扩散和技术转移,采取产学研合作研究、技术转让许可、人员跨域交流等方式,打通先进技术资源池与现有转化渠道接口,高效响应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急需急用。
研改并举整合体系。体系化推进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需要多领域、多类型、多模态的技术转化、装备研发和体系整合,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分步骤,完善新域新质作战力量装备体系,科学处理骨干系统研发、现有装备改造和辅助平台配套之间的关系。着力研发新型骨干装备,紧密跟踪世界先进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前沿动态,敏锐研判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洞悉军事技术颠覆性变化拐点,积极破解关键技术,加速技术孵化转化。分类改造现有装备,统筹国家科研力量,深化协同创新,整合优势资源,通过迭代更新和技术嵌入,形成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基础装备。分步配齐辅助平台,采取多法引进、同步改造和逐步配套等方式,打通新老装备数据网链,为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体系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无人智能作战有哪些优势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纵观近年来的局部战争实践,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无人作战力量已经成为联合作战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效能倍增器作用,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无人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自主能力持续增强,无人智能作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优势和效能。
一般的无人系统因其较小的目标特征及隐身化的设计,具有实施突然袭击的先天优势,但由于依靠程序控制或指令控制模式,应变性较差,仅可借助相对有利的环境条件对固定或慢速目标进行袭击。而智能化无人系统可以不依赖后方控制,可依据预先赋予的作战权限,在更加复杂的战场环境下进行自主侦察、识别、决策和行动,灵活性不断增强,能够在更广泛的任务范围内实施突袭作战。
可实现敏捷袭击。信息化战场上,敌方关键性高价值目标通常具有突然出现、时空随机的特点,对其进行打击受到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打击时机稍纵即逝,但一旦打击成功,将产生较好的作战效果并获得较高的作战效益。智能化无人系统自主能力强且具有较高的自主决策权,解决了后方指令控制在传输时间和平台反应上的延迟问题,能够借助长航时优势,以区域机动巡弋方式,对重要任务区进行持久地侦察监视,发现目标即能快速精准突击,有效把握战机。2020年1月,美军刺杀伊朗“圣城旅”最高指挥官苏莱曼尼的突袭行动,就是在其他情报信息支持下,使用具有一定智能化的MQ-9“死神”察打一体无人机,预先进入巴格达上空,对目标成功实施了侦搜和打击。
可实现渗透袭击。进入敌方纵深核心区域对重要目标实施破袭,历来风险大、成功率低。随着小微型无人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它可以通过空投或炮射等方式撒播到敌纵深,再通过自身动力飞行或地面机动,自动比对数据,自主抵近预定目标或直接附着于大型武器系统关键部位上,甚至渗透进入敌作战决策、指挥系统等内部核心场所,进行侦察监视,适时利用所携带的高爆炸药对目标的要害和节点部位进行破坏,或施放高能量毒剂对关键、核心人员进行杀伤,实施“内窥式侦察”和“微创式打击”,可破坏敌作战体系、打乱敌作战计划、扰乱敌行动节奏,并形成强烈的心理震撼。2017年11月,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会议上展示的一款名为“杀人蜂”的高智能微型自主攻击机器人,尺寸不到普通人手掌大小,配有广角摄像头、战术传感器等,内装3克炸药,可集群使用,能够通过很小的孔隙飞入室内,进行精准识别和攻击。
由于受智能化水平限制,一般的无人系统以及无人系统与有人系统之间的协同,主要按照预先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配合,遇到情况变化,需通过无人系统后方操控站进行协调,及时性、精确性差,难以适应极速变化的信息化战场,而智能化无人系统能够根据执行任务设定的初始状态、终止状态及过程约束等条件,自动保持编队机动与作战队形、自动规避威胁,并以最优路径和方式协同执行作战任务。
能实施集群作战。无人系统智能自主水平的提升,是多个无人系统共同编组集群运用的物质条件,是有效发挥无人作战效能的重要基础。无人智能集群中,各作战平台能够根据不同的作战目的和任务需求,以作战目标为中心,通过互联互通互操作,相互交换信息,动态自主组合,协调一致地进行机动突击与整体防御。进攻作战时,能够高度协调地从多个方向连续或同时对预定目标实施攻击,使敌人应接不暇、防不胜防,在短时间内造成其作战体系瘫痪或关键部位毁伤,而且诱骗、干扰、电子攻击等软杀伤行动与火力硬摧毁行动能自动协调,以最佳时机进行配合,可避免相互影响及目标选择上的冲突,有效支持火力行动,提高整体作战效能。防御作战中,能够建立智能的自适应防御系统,在己方作战单元或需要防护的目标外围形成自动响应的保护“气泡”,构建立体、多层次拦截网,动态实施外围警戒、拦截和对威胁目标的灵活反应打击,保护海上或地面重要目标安全。
能实施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将有人作战力
量与无人系统混合编组、一体作战,是随着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重要作战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互补增效优势,提高整体作战能力。作战中,根据作战任务、对抗强度和战场环境等条件,多个有人作战平台与无人作战平台依托先进信息和智能技术,动态匹配力量,灵活进行编组,并在负责编队指挥的有人作战力量规划控制下,智能化无人系统靠前配置,可迅速掌握战场态势,拓展预警探测范围;又可对火力进行精确指示引导,延伸有人作战平台的打击力臂,发挥其远程作战效能;还可实施先期作战,做到先敌发现、先敌攻击,为有人作战创造战机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可使有人作战力量保持在敌威胁范围之外,从而减少遭受敌方攻击的可能性,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外军直升机/无人侦察机协同作战的效能评估显示,执行战术侦察任务的时间平均缩短了10%,识别目标的数据量增加了15%,机载人员生存性增加了25%,武器系统杀伤力增加了50%以上。
无人智能作战力量的智能化,是无人系统整体的智能化,不仅表现在无人作战平台的自主能力上,还体现在规划控制方面。无论是后方控制站的操控人员,还是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编队的指挥人员,智能化控制系统都能够辅助其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规划、作战控制,极大地提高指挥效能。
表现为平台控制通用化。无人系统的控制单元是整套无人系统的“大脑”,也是无人作战力量遂行任务的指挥节点,负责无人作战平台行动时的预先规划、投放/
回收、信息处理、指令下达及与其他作战力量协同等任务。智能化控制系统,具备架构开放性和很强的互操作性,在极大降低操控人员工作负荷的同时,实现了由“一控一”向“一控多”的转变,即一个控制单元能够同时控制多个不同空间、不同任务类型的无人作战平台或无人集群,而且还能通过与多个不同的通信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进行交互,实现与其他作战单元的信息共享与作战协同。加之智能无人作战平台自主控制能力增强,能够对指令信号上的微小错误或偏差进行自我纠正,也促进了对无人智能作战力量的高效指挥控制。外军提出并开展的“舰载无人系统通用控制”计划,就是要实现对舰载的各类型无人机及水面/水下无人系统的统一控制,从而有效协同海上作战力量行动。
表现为人机交互快捷化。高效的人机交互是实现对无人作战平台有效控制的关键。智能化控制系统不仅能够自主完成态势感知、作战决策、任务规划等工作,而且能将相应成果以简捷、直观的形式全面呈现出来,使操控人员很好地理解并能以简单、直接的操作进行确认。特别是智能化操控系统中的人机交互界面,能够多模式接收、准确理解识别指控人员通过语音、手势、表情、脑电等基于生理特征的非接触式交互方式表达的意图,并快速将其转化为无人作战平台能够识别的任务指令,按需分发或下达,提高了交互效率和指挥控制效能。比如,外军的“无人机控制最佳角色分配管理控制系统”项目,由智能无人机自主行为软件和高级用户界面组成,系统界面针对多架无人机控制进行优化,配有具备触摸屏交互功能的玻璃座舱和辅助型目标识别系统,使1
名直升机上的空中任务指挥官同时可有效控制3架无人机,在不增加工作负荷的情况下,提高了态势感知能力和执行任务成效。
无人智能作战的独特优势,提高了无人智能作战力量的战场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在高动态、强对抗的复杂环境中,更加有效地与其他作战力量联合遂行作战任务。特别是随着未来“强人工智能”的实现,无人系统在具备更优的深度学习能力与更高的自主决策能力后,将对战争规则和作战方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发展与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蕴含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战略思想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对发展和安全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要求蕴含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战略思想,表明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把安全同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行步伐更稳、基础更牢、质量更优。
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是对发展与安全辩证统一规律的深刻把握。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也是确保事物发展运动有序性和稳定性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是维持事物运动长期动态平衡的手段和重要支撑。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是对发展与安全辩证统一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运用。
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是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的积极应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局部冲突明显上升,我国发展正处于充斥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世界动荡变
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更趋复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在科学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的新风险新挑战中增强国际竞争力,在积极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新特征中增强内生动力。
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是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的统筹谋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才能协调处理好国内和国际、发展与保护、公平与效率、供给与需求、当前与未来等各种关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完善的国家安全体系协调推进发展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既有助于运用高质量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基础,又有助于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防线,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2.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牢牢掌握在安全中保障和推动发展的主动权
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方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和历史主动,方能坚
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成功应对、妥善化解一系列风险挑战,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安全理论与创新实践。
捍卫国家安全,保障发展环境,牢牢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能否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是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它关系着政党的前途命运,也影响着政党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直接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关系着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的根本方向。只有牢牢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才能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打好政治上的主动战,牢牢掌握政治上的主动。严厉打击外部极端势力的渗透破坏和颠覆分裂活动;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止暴制乱、恢复秩序,香港实现局势由
乱到治的重大转折;坚决同涉台、涉疆、涉藏、涉海等政治渗透、分裂颠覆、勾连策反等破坏活动做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论等错误言论思潮,坚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
守住安全底线,夯实发展基础,牢牢掌握资源供给的主动权。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是国家和地区不可替代、不可逾越、不可轻视的生命线,是稳住国内发展基本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只有牢牢掌握资源供给的主动权,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强化要素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我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xx万亿斤以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已是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我国以年均约xx%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xx%的国民经济增长,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同期从xx%上升到xx%,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实现了资源能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坚决清理脱实向虚等金融活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提升安全能力,激发发展动能,牢牢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安全之基,是突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和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根本之钥。只有牢牢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才能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提供灵活应对手段、先进技术工具。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2021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基础研究经费增长了xx倍,高新技术企业数从xx万家增加到33万家。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加快了新兴技术应用;在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特高压输电、川藏铁路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大工程上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在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生命健康领域建立了更先进的技术保障。
优化安全格局,拓展发展空间,牢牢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必然要在更广阔的空间构筑与之相匹配的安全格局。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做好应对一切风
险挑战的准备,不断提升本国生存和发展能力。只有牢牢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在国内国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才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我国积极发挥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市场优势,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应对外部市场收缩,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合作,把“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开放战略有机衔接。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数量从2012年的10个增加到2021年的19个,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大力拓展太空、深海、极地、网络、生物等新兴领域安全空间,不断拓展大安全格局。
3.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开创在发展中巩固和维护安全的崭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新征程上,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眼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维护高水平安全不放松,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
坚持集中统一领导与激发基层活力相结合。******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安全战略部署方面的顶层设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等,织密国家安全体系网,形成大安全、大保护格局。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安全发展理念,广泛教育动员、组织依靠全社会力量,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提升参与国家安全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上下联动、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增强硬实力与提升软实力相结合。只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增强安全和发展的底气,赢得安全和发展的主动。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扩大内需,着力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不断壮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综合国力,凝聚成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硬实力。深入总结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转危为机、自立自强的经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凝聚全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形成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软实力。
坚持系统谋划与精准施策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善于运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思维与方法构建新安全格局。把安全的理念和行动嵌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加快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网络安全、核安全等多方面安全于一体的系统性安全格局,同时加强各领域安全之间的协调联动,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力的机制。关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基础性、保障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安全能力建设,强化监管和精准施策,及时化解出现的苗头性安全风险,有效避免单一风险演变成系统风险,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以长远和动态的思维眼光辩证看待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以安
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顺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求不断创新强化安全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中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国家安全能力的治理效能。积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既在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中不断提升我国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又在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治理中提升我国的话语权。通过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运用发展成果来夯实国家安全基础,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着力提升保障发展的安全治理效能。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战略部署,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在要求,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各类要素、各个领域、各方资源、各种手段,打好国家安全总体战,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负责制,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在国家安全工作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
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不断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完善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优化跨部门会商工作机制、协同联动机制、决策咨询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的制度和机制、国家安全工作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国家安全危机的信息报告和发布机制等,确保国家安全工作协调、顺畅、高效,形成体系性合力和战斗力。必须系统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和战略体系。根据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持续推动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的立法,从整体上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以国家安全法为重点,全面梳理和推动国家安全重要领域的立法,高度重视太空安全、环境安全、深海安全等具有新兴战略意义领域的安全立法。严格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对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检查监督工作,保障国家安全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保证国家安全公正司法,加强办理危害国家安全案件的沟通和协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健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强化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深入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纲要》,把国家安全战略切实贯彻落
实到国家安全的各领域全过程,增强国家安全战略的全局性和系统性。根据不同安全领域的重要性配置国家战略资源,保障国家安全战略能力制度化、可持续。
构建有力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新安全格局,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必须强化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要坚决维护政治安全这个根本。政治安全攸关党和国家安危,没有政治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必须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深入开展反恐怖斗争,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强化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安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补齐重要领域核心技术方面的短板,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科技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维护海洋权益,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高领导干部、人民群众国家安全意识和能力。切实落实国家安全领导责任和工作责
任,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强国家安全战线党的建设,锻造忠诚纯洁可靠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充实丰富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完善国家安全教育形式,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科学性,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新征程上,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切实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强中央层面统筹协调综合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强化统筹领导、优化部门协同,推动应急管理系统内部深度融合,切实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完善法律法规架构,严格应急管理执法,推进应急标准建设,不断健全应
急管理法治体系。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强化应急预案演练的实战性,通过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增强公共安全能力。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坚决维护社会稳定,不折不扣把安全发展落到实处。
优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推进侦察预警、联合打击、战场支撑、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是高效汇聚、精确释放全域多维作战能力的组织基础,对激发联合作战体系整体威力、制胜未来战场具有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战争,必须持续推进具有我军特色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构建与运行实践创新,加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建设,为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提供坚强支撑。微信:1124 1618
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是以战略指挥机构为核心、以联合战役指挥机构为枢纽、以联合任务部队及其他指挥机构为基础构成的有机整体。打造坚强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需要把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机构的差异,兼顾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体系设计、系统推进。
坚持任务牵引,优化指挥编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结构应当随组织目标、规模、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提升组织绩效,需要组织结构的内在系统与外部环境适时调适与匹配。实践中,应在刚性落实纲要法规明确的“标配”指挥编组基础上,充分考虑使命任务、作战样式、指挥层次、力量运用、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等因素的特殊性,科学构设各级各类指挥机构的内部功能、席位设置,合理配置相关职能。从外军的建设发展实践来看,应着眼平时、战时不同指挥状态运行需要,精细化确定指挥编组部署方案,充分考虑遂行任务力量的可能动态变化,预设指挥席位、预留指挥“接口”,通过多元化的指挥编组模式,增强指挥机构“韧性”,进一步提高联合作战指挥的统一性、专业性、敏捷性。
坚持以联为纲,选育指挥人才。“强军之要,要在得人。”加强指挥机构建设,首要的是解决好人才问题。应着眼形成与履行联合作战指挥岗位职责相匹配的指挥人才结构,科学测算军兵种与专业领域
指挥人员、保障力量编配比例,进一步完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选调、考评、交流、使用制度机制,合理规划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成长与发展路径,激发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队伍活力。应充分发挥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合力育人的重要作用,多管齐下,锻造大批懂作战、善指挥、会联合的优秀人才,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高效运转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坚持先进自主,完善指挥手段。未来的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不仅要有高素质指挥员,而且离不开高水平指挥手段。聚焦打赢未来战争,着力增强指挥活动的时效性、精确性、灵活性,需要深入推进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夯实战场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科技赋能重要作用,加紧开发利用先进军事技术手段,特别是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指挥手段,提高指挥信息系统的先进性、有效性和自主可控水平。要推进指挥信息系统拓展运用、迭代升级和向下延伸部署,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起来,进一步畅通联合作战全系统全流程的各个链路,促进联合作战指挥效能提升。
指挥运行关乎指挥效能的发挥。加强指挥运行实践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以提高作战指挥能力为目标,一切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标准,扭住制约联合作战指挥的矛盾问题寻求突破。
科学配置指挥权责。指挥运行的实质是各级各类指挥机构为完成担负的作战任务而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中,各级各类指挥机构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明显增强,只有指挥权责配置合理,指挥员才能实时、高效调动相关作战资源,迅速达成作战目的。因此,要以提高联合作战指挥效能、有效履行使命任务为指向,加紧完善指挥法规建设,明确各级各类指挥机构的权责清单,强化依法用权的意识理念,切实立起联合作战指挥权威。外军认为,科学配置指挥权责应深化细化临机授权、动态配权机制,增强指挥活动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提升联合作战指挥体系集中指挥、高效控制、精确执行的整体联动运行水平。
清晰确定指挥关系。指挥关系清晰与否,是衡量指挥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对于能否顺畅组织实施作战指挥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战争时空力量特性发生重大变化,多维战场空间融为一体,军事行动与政治、经济、外交等密切配合、综合发力。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构建与运行,需要遵循指挥规律和简明实用管用原则,进一步明晰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中纵向、横向各级各类指挥机构相互关系,理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内部要素与外部支援保障力量的相互关系,准确界定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内各指挥编组相互关系,从作战实际需要出发,灵活把握与正确运用指挥关系,确保联合作战指挥体系高效有序运行。
积极创新运行模式。运行模式决定指挥体系的运行效率。当前,联合作战指挥活动与指挥信息系统运用深度耦合,基于态势、基于预案、基于系统实施指挥已经成为世界强国军队的常态。这一变化,客观要求联合作战指挥体系要转变运行模式,从“人在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和实践“人—机”融合联动、指挥人员与信息环境实时交互的网络化群体协作运行模式,依托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多级分布式联动,使指挥体系的各个层次围绕指挥员意图实现尽可能平行地开展指挥工作,从而实现同步进入情况、同步感知态势、准同步进行决策、分布协作制定计划、动态自主协同等,努力缩短指挥周期,提高指挥效率,赢得指挥优势。
近年来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运用新域新质力量实施非对称制衡的趋势日益突显,发展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极。为此,必须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努力发展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并将其融入联合作战指挥体系。
前瞻研究作战运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作战运用研究是孵化形成指挥能力的基础。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突出特征就是科技赋能、效益倍增,其相比于传统作战力量,行动时间大幅压缩、作战空间多域交织、虚实攻防相互叠加、作用效果成倍增长。由此带来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战斗力内涵与作用机理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导致新的作战方法、行动样式发生深刻嬗变,这是打赢未来战争不可回避的时代问题,迫切需要前瞻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效用,为布局指挥能力建设提供需求牵引。
紧前发展指挥能力。推进新域新质指挥融入,是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优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普遍做法。近年来,外军不断紧前推动指挥能力建设,加大新域新质作战力量融入。据悉,美军早在2010年就正式启动运行网络司令部,并于2018年将其升格为一级司令部,且加大力度向战区部署网络空间与联合电磁频谱作战指挥力量;德国、法国也先后建立网络空间作战职能部门;美、英、澳等国相继成立太空司令部。适应这一趋势,需要在加强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的同时,深入探究其指挥机理、指挥方法、指挥流程、指挥保障,探索实践指挥机构设置、指挥手段运用、指挥力量培养,努力缩短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指挥能力生成周期。
研建训战耦合推进。新域新质指挥融入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将推动指挥活动由关注传统的兵力、火力、机动力为主向以信息力、结构力、智能力为主转变。适应这一变化,需要理论研究、能力建设、演训实践、作战运用各个环节统筹推进,使各级指挥人员深刻理解新域新质指挥融入对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建设与运行带来的变革,同频共振研究新域新质指挥问题,推动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发展转型升级。
有效拓宽开放融合引才育才渠道
文职人员作为军事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军队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文职人员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这次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相关配套政策,着眼推动军地人才融合发展,畅通人才招录、培养、交流、使用、退出等渠道,进一步增强文职人员制度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必将促进国家整体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军队人才优势。
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构建汇聚天下英才的大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文职人员是现代军队的重要人力资源,军地通用、军民兼用的特征十分鲜明。这次深化文职人员制度改革,坚持把文职人员制度放到国家和军队改革大局中统筹谋划、一体设计,着力构建面向社会选人才、军地融合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人力资源大格局。
明确规范身份定位。《条例》明确,文职人员既是军队人员的组成部分,也依法享有国家工作人员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按照岗位性质分为管理类文职人员、专业技术类文职人员、专业技能类文职人员,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文职人员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役军官、公务员一样,具有鲜明的干部身份属性。这样设计,进一步明晰了文职人员身份属性定位,有利于强化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激发广大文职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尊崇感。
科学界定岗位职能。着眼厘清文职人员岗位职责,增强文职人员职业透明度,《条例》明确规定了文职人员岗位职责,扩展了文职人员岗位分类,规定文职人员主要编配在军民通用、非直接参与作战,且专业性、保障性、稳定性较强的岗位,从事行政事务等管理工作,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
工作,操作维护、勤务保障等专业技能工作。根据需要参加军事训练和战备值勤,在作战和有作战背景的军事行动中承担支援保障任务、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这样规定,一方面基于文职人员作为军队人员,其岗位职责具有军事属性,应当根据履职需要参加相应军事活动;另一方面基于文职人员非服兵役的身份特征,在作战和有作战背景的军事行动中与现役军人有所区别,主要承担支援保障任务,既兼顾了从事军事职业的共性要求,又厘清了与现役军人的职责边界,有利于规范文职人员力量运用,有利于促进现役力量与非现役力量、作战力量与保障力量分类建设,加快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
充分彰显共享优势。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市场制度机制比较规范,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为军队选拔使用优秀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次深化文职人员制度改革,依托较为成熟完善的国家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文职人员保障政策,剥离军队非核心职能,打通“融”的堵点,聚力“融”的重点,构建顺畅有序的人才进出机制、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清晰透明的职业发展机制、适度从优的待遇保障机制、宽严相济的教育管理机制、职责明确的军地协作机制,有利于促进人才活力释放和效能发挥,有利于更好地释放改革效益,积极延揽社会优秀人才为军队建设服务。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文职人员与军官、军士、义务兵共同构成我军人员基本类别,编配领域逐步拓展,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作用日益凸显,逐步成为我军重要新生力量。这次深化文职人员制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关口前移,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开招考、直接引进、专项招录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把知识精英、技术精英、管理精英聚集到强军兴军旗帜下。
面向全社会科学规范公开招考。利用国家专业考试机构和健全的组考体系,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实施考务工作,提高考试的专业性权威性;免笔试范围由博士研究生拓展到“双一流”建设高校或者建设学科的理学、工学、医学硕士研究生,笔试时间一般安排在高校毕业生择业黄金期,更加灵活高效引进优质人才。
瞄准高精尖缺人才直接引进。牢固立起向战为战的鲜明导向,将文职人员引进对象从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拓展到其他急需紧缺人才,符合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才引进政策条件的,可以享受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人才奖励、安家落户、住房保障、补充保险等优惠待遇,细化了直接引进的标准条件、办理时机、程序步骤,进一步增强引才政策的吸引力和可操作性。
衔接退役军人实
行专项招录。与改革期间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政策相比,招录对象由只面向当年退役军人拓展到部分往年退役军人,招录程序由“退役与转改同步”调整为“先退役后招录”,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文职人员岗位专项招录退役军官,专业技能类文职人员岗位专项招录退役军士、义务兵,招录后执行统一的文职人员待遇保障政策,有利于最大限度吸引保留人才继续为军队建设服务。
紧贴人才成长规律,走开军地融合育才的新路径
文职人员作为人民军队的新组成、保障打赢的新力量、科技兴军的新引擎、筑梦国防的新支撑,在强军兴军伟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次深化文职人员制度改革,着眼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遵循现代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文职人员的培训、考核、交流等制度作出调整优化,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
构建军地联合培养体系。将文职人员培训分为初任培训、晋升培训、岗位培训3种类型,纳入军队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既符合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特点,也便于部队组织实施;同时明确文职人员可以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参加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也可以参加地方院校、科研院所的业务培训和技术培训,走开了军地联合培养路子,有利于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
规范分类分
级考评机制。按照“分类分级、耦合衔接、实在管用”的原则,充分借鉴军官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有益做法,建立适应文职人员队伍实际的考核制度,细化考核内容,优化考核方式,规范考核实施,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鲜明立起了人才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贯通军地交流使用链路。明确文职人员可以通过军队内部和跨军地两种方式交流,以军队内部交流为主。着眼推动军地人才融合发展、打通军地人才交流渠道,进一步打开了文职人员与地方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干部人才相互交流的“旋转门”,形成了军地人才“内循环”向“双循环”转变的工作格局。
待遇保障是标定人员身份、彰显职业优势的重要体现。这次深化文职人员制度改革,按照“战场”与“市场”统一、“军队”与“地方”衔接、“服务”与“服役”协调、“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构建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政策相衔接、与现役军人待遇水平相协调,相对独立、特色鲜明、具有比较优势的待遇保障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体现“优才优待、优绩优奖”的激励导向。
薪酬结构更加精细。在建立统一的文职人员工资制度基础上,明确在技术密集型单位可以实行绩效工资,将薪酬与个人能力、业绩、贡献挂钩,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市场化薪酬制度,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机制。
福利待遇更加完善。在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的基础上,健全完善补充医疗保障政策,统筹解决好在职和退休后医疗待遇问题,同时对文职人员工作待遇、抚恤优待、落户随迁等事项作出规定。根据军事职业特点和岗位履职需要,明确文职人员按照军队规定享受探亲休假、交通补助、看望慰问、困难救济和子女入托等福利待遇。住房待遇实行社会化、货币化保障政策,享受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等待遇,在租住或者购买地方保障性住房时享受优先政策,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租住军队集体宿舍或者公寓住房。新的文职人员制度释放了更多让文职人员安心发展、后顾无忧的政策红利,构建了更加暖心留人的环境,进一步提升了文职人员获得感和幸福感。
激励导向更加鲜明。文职人员参加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保证在职期间有保障、中途退出能托底、干到退休待遇好。着眼激发文职人员的军事职业荣誉感,构建与文职人员身份定位相符合、与现役军人相协调的社会优待政策,切实在全社会营造信任人才、尊重人才、支持人才、关爱人才的浓厚氛围,吸引更多社会人才积极投身军队建设,汇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
着力提高文职人员队伍管理水平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文职人员队伍,要以贯彻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相关配套政策为契机,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提高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积极适应军队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新时代赋予文职人员的新使命新定位,抓好管理理念迭代升级,牵引队伍建设更好发展。
准确把握“我军重要新生力量”角色定位。我军建立实施文职人员制度以来,广大文职人员在军队行政管理
、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医疗卫勤等领域奉献青春、施展才华,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联演联训等重大任务中勇往直前、勇挑重担,以精湛的专业素质、良好的作风形象赢得好评、受到认可。新的文职人员制度为延揽社会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宽更顺畅渠道,各级要充分认清文职人员地位作用,求贤若渴,加快人才引进步伐;遵循文职人员成长规律,不能用“老兵”标准衡量“新人”,多一分耐心包容,给足成长提高的时间和机会;注重发挥文职人员专业特长,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让他们在单位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始终聚焦服务备战支撑打赢核心职能。能打仗、打胜仗是人才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条例》明确文职人员是军队人员组成部分,根据需要参加军事训练、战备值勤,在作战和有作战背景的军事行动中承担支援保障任务,以及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各级应把住文职人员岗位军事属性,强化姓军为战鲜明导向,引导大家学理论铸忠诚、学军事强素质、学条令正作风,培塑爱军精武、矢志强军的家国情怀,强化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的使命担当,培育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顽强斗志,锤炼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良好作风,提高服务军队建设和作战支援保障能力。
深入贯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战略要求。军队越是现代化,越是信息化,
越是要法治化。针对近年来各级教育管理宽严不一等问题,《条例》结合文职人员身份特点和岗位职责,专门进行规范和明确。各级要强化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能力,坚持依据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办事,防止和克服土政策、土规定,避免照搬现役人员模式管理文职人员,推动形成机关按新制度抓建、部队按新制度管理、文职人员按新制度履职的良好局面。还应注重培养文职人员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做到信任不放任、放心不放手,初始即严、依法从严、宽严相济,以严格规范的管理推动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水平提升。
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战斗力。新的文职人员制度既强调军队人员管理的共性要求,又注重维护文职人员社会身份和个人权益,需要贯彻统分结合、注重效能原则推动落地落实,构建起健全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
强化政治引领持续铸魂育人。政治标准是我军人才第一位的标准,政治要求是对我军人才最根本的要求。《条例》强调培养文职人员政治合格、业务熟练、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恪尽职守、遵规守纪的职业操守,热爱军队、服务国防的职业认同。各级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开展“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传承弘扬我军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紧贴文职人员职业生涯各阶段思想心理,差异化、精准化推动教育落实。入职阶段要突出军队性质宗旨、优良传统、根本职能等应知应会内容,建立军队人员认同感;首个聘期要相对独立组织教育,深入增进职业归属;续任期间要纳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施,持续夯实思想政治根基。
打造特色文化增强职业尊崇。一流的管理靠文化。《条例》对文职人员宣誓、功勋荣誉表彰等作出明确,搭建了职业文化的基本框架,各级要在实践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要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理顺内部关系,促进团结友爱、相互尊重;强化仪式感召,适时组织入职、入党、晋职晋级等集体活动,提振职业荣誉;坚持活动牵引,广泛开展知识竞赛、体育比赛、文艺创演,强化职业认同、身份认同;开展立功创模,宣扬战位立功、岗位建功鲜活事迹,生动展示文职人员风采,树立矢志强军、向战为战好样子。
拓宽成长空间激发活力动力。大鹏南徙依扶摇,青年追梦须借势。平台空间对人才成长至关重要。新的文职人员制度对专业技术类文职人员学术提升、成长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进一步松了绑、减了负。各级要注重发挥文职人员军地通用性强的职业优势,统筹考虑军队建设需要和个人成长需求,探索建立军地学术交流、人才共育共用等协作机制,畅通渠道、积极鼓励参加国家和地方人才工程计划、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等活动,推动形成有利于军队建设、有利于文职人员能力提升的良好局面。
强化行为规范确保健康发展。无规矩不成方圆。《条例》既参照现役军人规范安全保密、出国(境)、日常管理等内容,又对标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出学术交流、从业限制等要求,为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要强化作风养成,入营伊始就抓好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学习,立起日常行为规范,扣好军营“第一粒扣子”;加强监督监管,严密组织政治考核,抓实对外发文发言报批审查,规范财经纪律约束,引导大家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守牢安全底线,从严抓好安全保密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规定,确保部队纯洁稳固和高度集中统一。
维护合法权益保持相对稳定。充分的职业安全感,是潜心干事创业的基础和前提。新的文职人员制度调整优化了文职人员职业发展,规范了人事争议处理,为维护文职人员合法权益、增强职业安全感提供了依据。要公平公正处理考核评价、晋升任用、表彰奖励、进退走留等事项,让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实惠,保持队伍相对稳定、长期服务军队;对追责问责、解聘辞退等关系文职人员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充分咨询上级业务部门和法律专家意见,做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审慎稳妥;健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做到依法依规、及时有效、公平公正,保护好文职人员职业安全感。
准确把握加强文职人员队伍教育管理的实践要求
贯彻落实新的文职人员制度,提升文职人员队伍管理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是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站上高位筹划,紧贴实际探索,综合用力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文职人员管理,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贯彻到各方面和全过程。各级要健全抓建体系,厘清党委领导、机关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的职责界面,消除“中梗阻”、打通“断头路”,形成上下合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搞好顶层规划,把文职人员纳入人才建设“大盘子”一体筹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抓;常态推进落实,摆上党委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形势、协调解决问题,确保教育管理高质高效。
完善配套政策。人才管理是复杂系统工程,完善配套制度措施是保障。新的文职人员制度着眼全局对教育管理作了系统规范,抓好落实是基础和前提。各级要不等不靠、主动对表,从单位实际出发,围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生活等方面,全面梳理、逐项研究,细化出台贯彻落实具体措施,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现行制度规定中,与新制度精神不一致的,该修订的要及时修订,该废止的要坚决废止。实践中探索积淀的有益做法,要及时总结、固化推广,推动队伍管理体系化发展。
建强“文职之家”。各级文职人员管理部门担负识才、育才、引才、聚才重要职能,要着力打造党委信任、部队认可、文职人员满意的“文职之家”。要进一步纯正部门、行业风气,强化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能,做到忠诚可靠、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甘为人梯、清正廉洁;建强业务骨干队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做到“政策通”“一口清”。
加强检查监督。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要压实责任,把文职人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委巡视、工作督导、挂钩帮建,与工作考评、领导考核等挂钩;发动群众监督,畅通问题反映渠道,网上网下开设意见箱,定期开展问卷调查、组织调研座谈,及时了解文职人员教育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宣传政策、协调矛盾、回应关切;强化跟踪问效,对新的文职人员制度贯彻执行中打折扣搞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坚决纠治、严查快处,确保政策制度不折不扣落地执行,切实维护文职人员切身利益,不断增强职业安全感、获得感。
着力提升战略管理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改进战略管理,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能和国防资源使用效益”。战略管理是围绕科学确立和高效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对全局性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规划、调控和评估的过程。是否具备战略管理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强不强,直接影响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效益。面向未来战争,需要打造包括战略决策、规划、调控、评估和自我革新等在内的战略管理能力,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更强的科学决策能力
决策是信息搜集、加工,作出判断、得出结论的复杂思维过程,是对机遇与风险、当前与未来、条件与可能的科学统筹。某种意义上讲,决策能力是战略管理的核心能力。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决策往往决定长远发展格局,培塑更强大的决策能力尤为重要。
基于国家政略指向的决策。战略服从政略。战略管理中,受局部利益、民族文化等因素影响,决策很容易受到干扰而发生偏移。面向未来,需要认识和把握军事问题必须以达成政治目的为根本的价值导向,以政治目的实现程度为检验标准。要认识和把握军事问题必须以实现整体性、长远性、根本性利益为目标追求,提高决策服务全局的能力。
基于需求与可能的决策。需求与资源的矛盾始终是战略管理中的永恒课题。从外军的建设发展实践来看,超越资源支撑能力的军事目标可能影响国民经济的系统运行,而投入资源不足导致的军事乏力则会使国家安全环境趋于恶化。战略管理中,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找准平衡点,需要综合国际与国内、军队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高超决断能力。
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决策。信息收集分析的方式方法影响甚至决定了决策的质量。为此,需要建强数据分析和运筹管理专业团队,加大物联网、大数据等基础工程建设力度,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和工具,构建从数据采集、到信息汇聚、再到智能决策的决策支撑工具,提高数据收集、加工分析、比较判断、方案优选等环节的科学性,形成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战略共识和符合客观规律的战略决策。
更强的规划设计能力
规划本质上是对未来的设计,承载的是决策者的决心意图,统筹的是需求和资源在各领域的均衡分布和科学匹配。当前的战略管理链路中,规划设计能力已经成为影响甚至决定战略决心和意图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军事系统运行效率能否得到有效提高、国防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的关键性因素。
设计上做到“统”与“分”的有效结合。规划是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与自下而上的任务集成相统一的过程,“统”与“分”是规划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统”要求统筹长远目标与近中期安排、当前需求、未来需求与作战需求等方面,立足于战略全局去“统”;“分”要求分目标愿景和战略共识,分速度、效益与质量标准等,更加重视关键枢纽。战略管理中,要通过目标树、路线图、方案图等多种方法手段,做到“统”与“分”紧密协同,形成符合目标指向的合力。
法度上做到刚性与精准的有效结合。战略决策要通过目标精细分解形成战略共识,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资源要通过标准规范和规则约束形成常态机制,建设项目要符合国家利益和战略决策意图、选择成本最低的实现路径,这些基本原则必须通过刚性约束来落实。此外,刚性约束的前提是运行规则的精准设计与有效执行,两者需要有机结合、共同发力。
结果上做到作战体系贡献率与投入产出绩效率的均衡并重。以最小的建设投入获得最大的效能是规划的本质使命和核心职能。作战体系贡献率与投入产出绩效率从战略管理链路起点的资源投入和终点的能力产出两个端点对规划质量进行评估和把控,在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搭建了量化管控的桥梁,是规划设计能力的关键衡量指标,也是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标指向,需要综合平衡、全程落实。
更强的协调控制能力
协调控制是在规划布局、能力指标、任务重心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和约束、激励等机制,对军事系统运行状态和军事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军事系统高效能运行和国防资源高效益配置。战略管理对外需面对不确定的环境,对内需协同多维时空和多个领域,建立有效的快速响应和协同机制,调节军队内部、军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是其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关键所在。
善于捕捉调控时机。战略环境和条件的动态性决定了战略调控的机动性,为合理选择调控时机创造了条件。要善于识别风险、发现机遇,在势、时、事的变化中找准调控时机,将调控的动态性与规划的稳定性有机结合,在规划执行的各个流程适时调控,做到刚性与柔性的统一。
创新调控方法手段。战略调控是影响面广、点多线长的系统性复杂动作。化繁为简,确保效率,关键在于方法手段的创新。应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技术,融合政策、法规、计划等多种手段,开发战略管理运行状态监控和调控的算法、模型,构建基于数据和规则的智能化、自动化、体系化调控机制。
发挥调控杠杆作用。调控的根本目的是确保战略管理体系在动态发展中始终聚焦战略目标、形成战略合力。围绕战建统筹、跨域统筹和战略管理链路畅通难等矛盾问题,可通过对目标、任务、进度、政策等的调控,把战略管理的重点和精力集中到统规划、立标准、建制度、强监管上来,形成聚焦强军目标、推进建设规划的强大合力。
更强的检验评估能力
检验评估是调节控制的依据,也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打造具有长远竞争优势的战略管理能力,关键是坚持战斗力标准,围绕战略管理全链路全环节建成支撑决策、督导、检验、反馈、调整的闭合回路,发挥检验评估的试金石、指挥棒作用。
推进检验评估体系化。现代战争的体系性,呼唤战略管理中检验评估的体系化。要构建以战略环境评估为基础,以军事斗争准备评估为龙头,以军事力量建设评估和运用评估为主体,时间上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空间上覆盖全局、方向和领域,区分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为做到先评估后决策创造条件。
推进检验评估专业化。专业化是提高检验评估质效、发挥评估作用的有效途径。要加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强评估专业机构和支持智库,完善评估专项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发评估模拟仿真软件系统,做好评估场景的设计和推演,加大评估算法和模型建设,逐步增加定量评估,积极推行第三方评估。
推进检验评估标准化。战略管理的检验评估是多维多域的综合评价,通过标准化才能构建贯通战略管理链路的评估体系。要对综合评估体系进行分解,制定形成分级分类的评价程序、方法、指标,规范评价结果的运用流程,提高评估结果对跟踪问效和实施奖惩的贡献率。
更强的自我革新能力
近年来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表明,战争形态和制胜机理正在发生变化,军事力量的结构规模和建设规律也在迅速演变,唯有坚持战略管理自我革新,才能快速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模式,在角逐未来的竞争中走在前列。
以批判的精神识变。20世纪以来,在还原论、机械论等思维方法指导下,运用流程标准将管理活动进行规制,固化形成相应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惯例。然而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传统管理模式日益显现出一些弊端。面向未来,只有敢于自我批判、不断变革,才能走出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思维的制约,才能及时适应竞争对手之变、管理环境之变。
以主动的策略应变。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内在的规律性,需要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持续投入和消耗,才能实现其目的。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来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破坏、遏制对手的正常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之间博弈的重要策略。适应这种趋势,战略管理要善于识别对手设置的陷阱和圈套,在坚持符合建设规律性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应变,以抢占战略主动。
以科学的态度求变。从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到信息化时代的历次军事管理革命来看,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管理变革的源动力。面向未来,要积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军事管理革命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把握信息化智能化军事管理革命新思维新模式,在理论创新和对规律的认识上主动求变,以抢占打造长远竞争优势的制高点。
老笔杆儿网 laobiga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