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篇)2023年7-8月组织工作学习心得汇编

更新时间:2023-09 来源:网友投稿

找准发力点激活人才发展动能

---此处隐藏54220字,下载后查看---

打造“人才标准关”,需要引入“创新活水”,养育“本土栋梁”。当前我国大多数乡村振兴项目方向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乡村发展主力军仍旧是扎根于本土的广大农民群体,而许多“老农民”有传统的种养技艺,但缺乏创新的新式理念,难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提升生产质效。这就要求本土人才培养和外来人才引进双策略“齐头并进”,持续长效推动本土人才创新教育,让“老农民”群体蜕变成拥有现代发展思维的“新农民”。首先是要通过走访调研了解本土人才群体的基本情况,掌握本土人才所面对的“成长破口”和“创新难题”。其次是加大创新投入,完善职业培训服务。结合调研内容,联合企业、合作社等专业机构提供产业要素,进行专业指导,在实践中得“理论头脑”,在创收中开“创新之门”,既要让本土人才学会“新型设备”,也要立起“新式思维”。最后是发挥市场能动作用。只有适应市场的创新才是好创新,只有满足需求的进步才是真进步。鼓励本土人才“旧业走新路”,让市场本身去验证本土人才的创新思路,而不是政府“一扶到底”,违背客观价值逻辑规律。要让“创新活水”,有来处,有去处,如此方能真正培养起“本土栋梁”。

打造“人才标准关”,需要围起“福利城墙”,建起“长住之所”。人才“引得来”“练得好”,更要“留得住”“守得牢”“住得久”,切实形成人才闭环。在待遇上用“真金白银”、在情感上用“真情实意”。经济待遇不是“难以启齿”,恰恰相反,只有保障好人才福利待遇,加大政治保障力度,给足“安全感”,才能让其一心一意做事业,心无旁骛为发展。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要以“一站式”平台,做足“一揽子”服务,营造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宣传表彰。另外一方面要利用信贷、税收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农村实用性人才、专业性人才的投入。同时还需好加大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关的政策扶持力度。再一方面,更要加强乡镇配套设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创业环境、人居环境,对人才不仅要考虑其自身,也要关怀其家庭,其配偶子女就业就学都要给予支持和关心,从核心处激发人才干事创业动力。通过多措并举,围好“福利城墙”留住众多人才,建起“长住之所”吸引更多人才落地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着眼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人才工作不仅是组织工作的“核心要素”,也是撬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点”,更是实现D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关键抓手”。各级组织部门要找准人才工作“发力点”,精准用力、持续用力,引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持续激活人才高质量发展“动能”,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从“需求导向”上发力,打造“比较优势”,以精准匹配“谋才”。引才是一门学问,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要从实际出发,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引什么样的才。要打破思维定式,树立正确的选人导向,将思想由“重引进”向“重匹配”转变,由“招引个体”向“招引团队”转变,由人才“为我所有”向人才“为我所用”转变。要坚持量体裁衣,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精准把握本地的人才结构、人才缺口以及制约人才队伍发展的短板弱项,制定个性化人才引进政策和实施细则,构建人才“错位优势”。要创新人才招引方式,加大柔性招才引智力度,加快人才科创“飞地”建设,柔性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推动形成“总部在外地、基地在本地,研发设计在外地、成果转化在本地”的人才新业态。

从“深化改革”上发力,搭建“干事舞台”,以筑巢之策“孵”才。指出,“要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点,就是要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引擎,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要建立完善科学精准的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客观公正、进步表现、社会反映等核心要求,分层分类开展绩效考评,广泛开展人才评价职能试点,引导用人单位出台个性化管理评价制度,给足选才用才留才上的自主空间。要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允许试错,对初创期的人才、团队及项目给予更多的关心、耐心、信心,松开捆绑束缚的手脚,释放大显身手的空间,推动人才轻装前行。要深化校地合作改革,高质量推进产学研合作,根据企业发展转型需要,积极利用一流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资源,通过开展科技攻关、产品开放等方式,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带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从“引留并重”上发力,构筑“服务生态”,以环境之优“留”才。“引才聚才是基础,留才用才是关键”。人才引进不能“一引了之”,做“一锤子买卖”,还要想尽千方百计把人才留下。要不断提高人才服务精细化水平,根据人才发展实际需要实行“一人一策”,利用“一站式服务”“线上服务”等多种途径让“人才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将交通出行、子女入学、政策奖补等各类服务落实好。要精准对接人才,把落实D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与加大对人才的保障力度结合起来,完善县级领导联系人才制度,组建人才服务专班,切实加强对各类专家人才的思想联系、感情交流和服务保障。要统筹人才荣誉和激励政策,实施“名师名医名家名匠”培育工程,大力向基层一线倾斜职称评审,不论资历、不设门槛,支持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