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工作调研研讨交流材料

更新时间:2023-11 来源:网友投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始终保证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乡村治理正确方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与效能的关键所在。基层党组织作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主力军,面对乡村建设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挑战,要开拓创新、勇于担责、行动在前,立足各村实际情况,倾听广大村民诉求,探索具有实用性、富有特色化的乡村治理模式。

一、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

(一)基层党建对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引领作用

基层党建从组织力、凝聚力和影响力3个方面发挥了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引领作用。组织力表现了基层党组织对内部各要素进行整合、调配的能力,组织力的高低决定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强弱。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一方面突出了党的集中领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能联合乡村企业、专业合作社、学校及社会组织等,构建全覆盖、网格化的治理体系,使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能够渗透到乡村的各个领域,提升乡村治理的活力。凝聚力则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凝结核的作用,将各类乡村治理要素、资源凝聚在一起,共同为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这一目标而作出努力。除此之外,基层党组织还能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参与到利益协调、资源整合等方面,寻求各主体利益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让多方主体利益诉求得到满足与实现,并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投入到乡村治理与建设中。

(二)乡村治理能有效激活基层党建发展活力

---此处隐藏6049字,下载后查看---

(六)完善上下联动机制,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如何将原本分散的乡村治理资源串联起来,收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效果,成为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必须考虑的问题。要探索构建上下联动、村呼乡应的工作机制,在乡镇和农村之间建立起党建联盟,乡镇政府可以通过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或村民代表了解各村的情况,根据村情、民情制定工作任务清单,细化乡村治理目标,将乡村治理责任层层压实,保证乡村治理各项工作能够更高效地开展。为了检验乡村治理成效,可推行每周开展一次例会、每月听取一次汇报、每季度进行一次总结的工作机制,形成对乡村治理的有效监督。根据汇报成果、反馈信息和总结经验,针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中存在的短板、暴露的问题,及时制订解决对策并在今后的乡村治理中加以改进,实现乡村治理水平的渐进式提升。同时,在乡镇政府的主导下,邀请各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共同研讨乡村治理规划,通过各方人士的群策群力,切实解决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难题,打造上下联动、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七)创新乡村治理思路,消除政策信息鸿沟

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必须在模式与方法上不断创新,始终保证乡村治理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乡村治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以智慧党建为依托,充分发挥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优势,加快信息传递、实现信息共享,使乡村治理思路活起来。在以往的乡村治理中,由于消息闭塞导致村民很难第一时间了解政策信息、村务信息,影响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在互联网时代,要站在群众立场、把握群众诉求,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等载体,创建AAA群、开通公众号,让政策信息能够同步传递给每一位村民。通过打破信息壁垒,一方面让村务更加公开透明,另一方面也能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除此之外,基于AAA群、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还能让外出务工的村民十分便捷地参与家乡建设与发展的讨论,利用自己的见闻和经验为村务决策和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份子。党员干部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乡村治理中,降低了村民参与乡村自治的门槛,消除了政策信息的鸿沟,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应在总结以往乡村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能动作用,让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中,最终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鉴于各村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策略也必须灵活调整、因村而异。在挖掘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品牌的基础上,实现乡村产业、生态、组织、人才、文化的全面振兴,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