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更新时间:2023-11 来源:网友投稿

讲什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深入学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我很受启发。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这次主题教育明确提出,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我今天讲的党课题目是《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提高调查研究能力》,重点分享六个方面的内容。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总书记在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时,强调,“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主题教育要求在5个方面“下功夫”,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切实在深入调研上下功夫,具体就“明确重点调研选题、改进调研方式方法、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强化调研工作统筹”四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现结合我个人的实践、学习和思考,谈谈如何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不对或不妥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什么是调查报告

总书记对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提出了提高“七种能力”的明确要求,其中第二种能力便是“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包括调查能力和研究能力,调查重在了解实际,研究重在发现规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形成成果、转化决策、调整优化都是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重要内容。调查报告是调查研究的重要成果,是调查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就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调查研究结果的一种公文文体。写调查报告,就是一项“由虚变实,由实变虚”的工作过程。中央、市委、县委的文件是原则上的,要变成可操作性的东西是实的,这个过程是“由虚变实”。要给区委区政府及各镇街、各部门出思路,还要有一个由实变虚的过程,因为思想来源来自实践,实践是一大片,调研过程谈的都是具体的东西,把这些具体的东西提炼成调查报告,这就是“由实变虚”。可见,要写好调查报告,一要掌握中央、市、区及本系统有关文件精神,这里包括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要求;二是要有调查研究过程,掌握本地区、本部门实情;三是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提炼出有关政策和措施。调查报告的主要分类有哪些?调查报告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应用性调查报告;二是学术性调查报告。我们本次主题教育要求写的调查报告属于应用性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与其他文体比有什么主要特点?一是实践性。调研课题来自工作实践的需要,调查报告作为调研成果要运用于实践和指导实践,对策建议是否可行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二是时效性。调查报告适应工作需要就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失去时效,等于无效劳动。“文逢其时,一字千金,文不逢时,一文不值”。三是成果被采纳后具有权威性,如人大监督议题的意见建议。调查报告为决策者采纳,要转化为文件或工作报告,就要按组织系统进行贯彻,付诸实施,对下就有约束力,在本地区、本系统,就有权威性。调查报告与其他文体比有哪些重要不同点?调查报告不同于信息简报,它不仅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而且要提出改造客观的主观意见;调查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不能仅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去反映调查对象,而要对调查对象从起因、背景、条件、发展、变化、趋势到对策建议作系统的研究和阐述;调查报告也不同于理论文章,它不是靠逻辑推理论证观点,是靠事实说明问题,以事说理,形成观点;调查报告不同于文学作品,它不能凭主观想象虚构、渲染和夸张,应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不允许无中生有的“笔下生花”。所以,调查报告的文风应严谨、朴实,表述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二、调查研究有什么作用

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可见没有调查研究,就不能解决问题,或不能正确解决问题。从以上论点,我们可以将调查报告的重要作用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科学决策,涉及到“从众”还是“从贤”的问题。科学决策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从贤不从众,但科学决策还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民主化原则。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就在开展调查研究,让群众有参与的途径,又充分吸收专家的意见。二是有助于决策的民主化。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的目的是服务于群众,并得到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这样的决策才符合我们的要求。三是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调查研究,能进一步促进党员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求真务实,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总书记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个有效办法。”所以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和成事之道,是领导工作的基本功。

---此处隐藏7002字,下载后查看---

4.拟定醒目传神的标题。如果把写报告比作“画龙”,那么拟定标题就犹如“点睛”。作为“点睛之笔”,一篇调查报告需要认真推敲。拟定一个总标题,还可根据全篇各部分、各层次设一级、二级的小标题;总标题要突出主题,体现报告的主旨;小标题既要紧扣阐述的观点,更要注意与总标题的内在联系;各级标题都应避免一般化,力求醒目、传神、能导向、有吸引力,使人一看便想读下去。

5.字斟句酌行文表达。“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通顺、表述清楚是写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行文力求准确、鲜明、生动,避免含糊、干瘪、罗嗦。准确,是事实准确,判断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成理;鲜明,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观点明确,不含糊其词,不模棱两可;生动,是文字明快,有文采,讲究辞章和逻辑,引人爱读、读之有味,有助加深理解,增强效果。

6.精益求精地修改。认真修改是写好调查报告极为重要的环节。不仅要自己精益求精地改,而且要欢迎别人提意见,帮助修改;涵盖面广的、大型的调查报告,需要集体讨论,反复论证,多次修改。对调查报告进行文字修改,有的同志概括了三句话九个字:一是“理思路”;二是“除枝蔓”;三是“删赘言”。理思路就是审视主题是否明确,观点是否鲜明,逻辑是否严密,材料是否说明观点;除枝蔓就是对游离于主题之外的、与阐述观点无关的材料都要删除,避免节外生枝,做到“文无累段”;删赘言就是对文字进行推敲,删去重复、罗嗦的句和字,做到“段无累句”、“句无赘字”,使文字精炼、干净。

写调查报告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调查对象深入研究的过程,也是检验调查取得成果的过程。几个环节很难截然分开。从道理上讲是“理在文先”,“意到笔随”,先把事情和道理搞清楚,然后用文字把它表述出来。但在实践上往往会在写和修改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材料还需甄别,有的观点还要推敲,所以需要边调查、边分析,把研究贯穿于全过程;写报告时发现材料不准确或观点不切实际,还应返回再调查、再研究。

同志们,调查研究重在实践,希望大家在实践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今天的党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