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凝思也有力量

更新时间:2023-02 来源:网友投稿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身为知县时关于“听”的感怀。“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则是德国诗人歌德关于“思”的感慨。

“言能听,道乃进。”只有注重并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才能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科学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于思,毁于随。”领导干部唯有深入思考、精于思考,考虑问题才会全面,处理事情才有办法,决策指挥才有章法,才能把汇集起来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出来、释放出来。不论是静听还是凝思,都是一种能力、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可见,静听凝思也有力量,应当成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在静听中凝思、在凝思中静听,我们才能更好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才能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找到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静听”——敬群众为师,聆民声蓄力量

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深深扎根于人民,注意从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利益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地问一问,深入地看一看,耐心地听一听,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汇集起来,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力量积蓄起来,自然就有破解难题的“锦囊妙计”。

---此处隐藏3787字,下载后查看---

 

静听在先,凝思在后;先听后思,美如节奏。静听凝思,既是工作思想和思路,又是工作手段和方法,既能增添执政能力和本领,又能汇聚群众支持、人民信任的无穷正能量。

静听凝思,能增智慧。就是在推动主观世界的改造中,增长政治智慧和执政本领。古人强调为政者“内圣外王”,今天看来,改造主观世界为“内圣”之途,坚持实事求是乃“外王”之道。只有融入群众,以群众为镜,对缺点和错误多往深处照、细处照,使之纤毫毕现,找出差距的要求才不会落空,修身正己的初衷才能达到,改造主观世界的动力才能增强。当前,各种门窗都打开、各种声音都进来,正是静听凝思的难得好机会,一方面要有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在这些声音当中找准自己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身心沉下去、把群众的话听进去,入耳入脑入心,汲取政治营养,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党中央曾把迁移北京喻为“进京赶考”,今天我们则要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中“赶考”,在建设“五个湖北”中“赶考”,在为民务实、清正廉洁中“赶考”,在基层群众的生动实践中锤炼品质、学习提高,补好坚定理想信念的课、补好增进群众感情的课、补好了解社情民意的课、补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争取“考”出好的成绩。

静听凝思,可化隔膜。就是打掉无形之墙,理顺情绪,拉近距离。习***告诫全党,“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现在人们常提信任危机,其根源就在这座“无形的墙”,让人民群众失望、反感和痛恨的情绪不断积累,形成心理上的隔膜、隔阂。近期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几起群体性事件,往往都发端于一些微小的摩擦、意外,进而迅速发酵引起连锁反应,当有关方面反复沟通、澄清事实以后才回归平静。当前,黄金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历史矛盾与现实矛盾并存,民生矛盾和发展矛盾并存。面对复杂环境,面对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如何化解?老百姓说,“气要转才能化”,“转”才能“通”,“通”则不“痛”,与群众走得近、多沟通是顺气的好办法。沟通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也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沟通的第一步是静听凝思,“凝”与“静”是一种境界,“思”与“听”是一种姿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与群众坐一条板凳拉家常,同一个锅里摸勺把,围一个饭桌用碗筷,才会被群众当成“自家人”,说实话、诉真情、道苦衷,才能达到理顺情绪、消除隔阂、产生共鸣、增强互信的效果。

静听凝思,更添力量。就是团结动员群众,汇聚强大正能量。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静听凝思的方法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落脚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实现的路径是“动真心、用真情、下真功”,成就的是一种领导境界和领导艺术。听与思的过程,是组织动员群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的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作用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强大合力、一种良性互动、一种心心相印,进而“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听与思的过程,是形成科学决策的过程。在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上,决策之前多听一听群众的真知灼见,有百利而无一弊,出台的政策更容易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听与思的过程,是接受群众监督的过程。民评民说是标准,对群众的评判多听多想、常听常想,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和作风,这样才会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会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