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比较研究

更新时间:2024-12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的高地,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来源。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使命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利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规模,这需要通过产业来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因此,高校职能的履行必然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与具体行业部门的交流。我国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中已有体现,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但仍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空间。

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我国高校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历史演绎,但政策层面的布局在近些年才渐渐形成体系。2010年,教育部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2015年以来,一系列促进高校产教融合的重要文件密集出台。产教融合改革从“试水期”逐渐进入“深水区”,已然成为政府、高校和企业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

高校和企业在发展理念上存在差异。在产教融合实践中,首先,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根本目标不同,高校的根本职能在于人才培养,而在市场经济中,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目标。目标的差异使校企双方在对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上产生一定差异。其次,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收益划分很难清楚界定,难以平衡人才培养和经济效益,双方共同的最大利益可能是短期的,缺乏长久坚持的动力和基础。最后,校企合作需要长期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双方人事、政策、制度的制约,长期来看存在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的热情。

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前沿。高校在科研上是超前的,但跟行业前沿相比,在课程的设置上又是滞后的。课程设置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实践经验的缺失,虽然很多专业课已经有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但仍然无法与行业发展看齐,无法将行业最新的技术、理念、经验带入课堂。产教融合能很好地解决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和缺憾,可以打破产业与课堂的鸿沟,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经验运用于课堂中,使课堂跟上行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

合作教育模式:产教融合模式的起源。产教融合起源于美国合作教育,该模式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教授发起,并在辛辛那提大学实施。美国合作教育会议把“合作教育”解释为一种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此后理工科高校与相关行业的共同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美国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从技术范式到科学范式再到工程范式,更强调工程师的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工程教育更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工程领域的优秀革新者。随着合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单纯的工科课程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美国高校往往采取更灵活的培养方式。在开展教学前就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提前了解今后要接受的教育形式。同时,在合作教育的过程中与企业建立联动反馈系统,通过对社会需要和教学阻碍因素进行沟通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

---此处隐藏3168字,下载后查看---

打造创新联盟,营造产教融合创新生态。高校和企业共同担负着决定行业国际水平的重大使命。高校有义务承担起协助企业打破技术壁垒促进行业发展的责任,企业也有责任分享自身资源协助高校进行人才培养。高校和企业打造创新联盟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捷径,双方共同营造创新生态,使产业群与学科群形成良性互动,以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学科理论实现重大突破。

树立能力培养理念,增强学生个人能力与行业需求契合度。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要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特别是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中。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围绕行业需求制定系统的课程方案和实践体系。其次,要联合企业优化培养内容,在发扬学科专业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要坚持实践锻炼,在项目制和案例教学的实施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搭建由高校主导的产教融合平台,拓展实践锻炼空间。当前,高校科技产业园和创业园的建设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教学实践平台。高校要利用好平台优势,积极推进层次丰富、领域广阔的产教融合项目,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培训机会和有效的指导。高校还可以主动与学生分享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建设创业型大学,培养行业的改革者和领导者。

改革考评体系,激发师生参与项目实践的积极性。在考评体系的改革中,如何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和激发创新主动性来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量往往容易被考评体系忽视,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师生对产教融合的热情,不利于产教融合的长期发展。在考评体系的改革中,应将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科研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转化率统计在内,主动维护好师生权益,鼓励师生参加产教融合项目实践,促进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①袁本涛:《百年学府的新生与崛起——筑波大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