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在全校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更新时间:2023-10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观是对课程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影响和决定着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落实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根本大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是理论创新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在课程改革发展中占据先导地位,对提升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价值引领和理论选择的先导性作用,对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专题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围绕如何办好思政课,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总书记以更开阔的课程观念对思政课理论进行新的定位,提出了以守正创新为主要特点的思政课建设理念和方法,形成了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辩证统一的严密逻辑整体。1.“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的课程本体论。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这是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是对思政课性质、地位作用和价值目标的最新定位。首先,“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凸显思政课对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关键阶段的青少年的重要性,对解决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有独特价值和功能。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以其旗帜鲜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课程性质,凸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铸魂育人的功能和使命,具有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的独特价值。其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思政课对学生成长成才关键地位和作用的体现。思政课“面对的是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关键群体’、培养的是这一关键群体的‘关键素质’”,其作用不可替代。从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政治与思想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到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国思政课经历了制度建构、整合提升、提速前进、创新发展的建设历程。创造性地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课程本体论,体现出中国GCD人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始终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非凡勇气和强大魄力。再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对思政课价值的表达。作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塑造和培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学是塑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贯彻国家意志、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性工程,对维系协调社会正常秩序,实施有效社会动员、形成增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共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2.“八个相统一”的课程方法论。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处理不同教学要求之间的关系是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方法论前提。“八个相统一”的课程方法论既是总书记在科学总结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守正创新的理论判断,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运用。通过“八个相统一”的课程方法论建构,从方法策略上创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有效防止思政课教学中的“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坚持将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起来,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实现政治引导的功能,不仅讲清楚是什么,更要讲清楚为什么,避免片面的政治宣传使课程简单化,或片面的学术讨论模糊课程的政治方向;坚持将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起来,将课程塑造学生价值观目的置于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合起来;坚持将建设性和批判性统一起来,既要坚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又要坚持立破并举,对历史虚无主义和错误思潮进行理直气壮的批判,使学生明白谬误的真相和危害;坚持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起来,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坚持科学的理论讲授武装学生头脑,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又坚持大视野、大格局、大历史观,善用“大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同世界百年变局、民族复兴全局,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互动共进;坚持将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起来,强调围绕铸魂育人任务,一方面要规范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育管理等有统一明确要求的,另一方面要因地、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在课堂设计、教学方式上勇于多元创新,善于吸收借鉴,使多样性与统一性有机、共同作用于“怎样培养人”的伟大实践;坚持将主导性和主体性统一起来,强调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素养上要有高的站位、严的要求,同时要坚持以课堂的主体——学生为中心,根据其个性特点、认知规律,调动主体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坚持将灌输性和启发性统一起来,既要发挥传统灌输方法的优势,同时又要避免“填鸭式灌输”的弊病,实现认知目标的达成;坚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既要坚持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课程地位,同时又要坚持协同发力,彰显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达成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果,在“三全育人”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此处隐藏3843字,下载后查看---

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凸显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工作的全新内涵和时代特征,彰显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有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理论价值,又有规范性与指引性相统一的实践价值。

1.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思政课的上层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本身就是中国GCD人的原创性贡献。毛泽东1949年10月24日在《同绥远负责人的谈话》中谈到对国民党起义人员的方针时指出:“要按照他们的具体情况和能够接受的程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里首次使用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在其后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和运用,这是中国GCD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思政课是中国GCD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新发展出来的课程概念,经过70多年的成功实践,形成这一课程的系统理论。在课程本体论上,“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思政课新的战略定位。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新命题,“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次重大理念创新”。“大思政课”的新概括也是课程观念更加开放包容。在课程方法论上,系统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守正创新路径,在主体论上,注重抓关键,提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素养的新标尺,在加强党对办好思政课的领导上提出了系列论断,体现出党领导的系统治理思想。这些都是中国GCD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经验的最新科学总结。

2.为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理论遵循。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科学总结了思政课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发挥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如何守正创新、善用大思政课,教师如何“讲深、讲透、讲活”新时代思政课,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系统治理等系列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实现了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认识飞跃,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新时代思政课更好落实铸魂育人任务,发挥关键课程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工作处于世界格局加速演变的复杂时代大背景下,全球疫情和地区冲突不断,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意识形态斗争依然处于“西强东弱”的世界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重要论述为指导,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教育引导青年,驰而不息办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及时有效回应时代青年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这样才能有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一批又一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3.为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供明确方向指引。思政课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也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的课程,更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核心课程。思政课教学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不仅是对思政课建设经验和认识规律的科学总结,更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开好思政课、怎么开好思政课、谁来开好思政课等关键问题,对为什么要提升、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承担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时代责任。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把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政课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常态性工作抓实抓好,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提升提供理论精神支撑。此外,要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专业队伍和专业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课程团队、传播平台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形成持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人才力量和支撑平台。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