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

更新时间:2023-12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首次将乡村振兴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逻辑,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可靠保障,还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总结和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的形成和科学内涵,对探索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的形成

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组成部分,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20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次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目标,1964年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农业现代化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GCD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分阶段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小康生活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对“四化”目标内涵的重大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逐渐清晰,从解决温饱开始的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人类历史上开启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通过持续8年奋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解决了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绝对贫困问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提升,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改善。2021年,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把乡村振兴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系统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科学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国。

---此处隐藏2491字,下载后查看---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国内外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的经验表明,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阶段性、动态性和空间性等特征。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长期以来,我国立足世情国情粮情,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八连丰”,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在新征程上,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守住18亿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牢牢掌握在手中;加大种业和农业科技装备研发,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形成完整农业产业链;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底线任务。从全球减贫的规律来看,脱贫与返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农户在脱贫后可能由于多重原因重新返贫,甚至落入“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面对这种双向动态变化,一方面,要完善驻村帮扶、消费帮扶、救助帮扶、产业就业帮扶等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网格化管理、科学判断返贫主客观原因,织牢防止返贫保障网;加大160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加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后续发展,逐步实现与搬迁地城镇并轨。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多道阻贫线,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实施产业振兴是关键。以县域为载体,基于县域特色资源禀赋、关注市场需求,科学定位产业方向,布局富民“土特”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县域就业水平;通过“有为政府”引导更多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有效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延伸和升级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职业农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完善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提高财产性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城乡融合是目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城市偏向、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向及城乡二元制度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乡村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单向流动城市,城乡循环不畅。指出:“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新发展格局下,我们要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充分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的核心在于城乡的人、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畅通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