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构建“3 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 来源:网友投稿

一、基础和优势

我县是XX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副产品总量居XX前列、全国百强,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和“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称号,是中国米枣之乡、中国麦冬之乡。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建设,构建“3+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

(一)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实现一产业增加值51.36亿元,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7179元,增长21%。全县粮食、油料、蔬菜总产分别达到83万吨、65.5万吨、45万吨,出栏生猪189.4万头,小家禽2142万只,大宗农副产品总量在全省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二)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22年,全县实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73.15亿元,粮油产业一家独大的局面明显改善,现代畜牧业和经济作物占比产值大幅增加,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全县牧业产值达到30.31万元,占总产值的41.4%;经济作物产值达到15.7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2%。

(三)农业内涵外延不断拓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县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扩展。除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外,近年又开发了以崭山村、永征村、新景村、五里梁、解放村为代表的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产业,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初显端倪。

(四)产业基地连片推进。坚持集中资源,连片推进三大主导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现代种植业连片面积达到70余万亩(其中经作连片面积10万亩),花园、和刘营蔬菜被命名为全省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12个生猪养殖小区,现代畜牧业规模养殖户(场)达到5238个,现代林产业连片发展面积达到10万余亩。

---此处隐藏1851字,下载后查看---

构建“3+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坚持工农互动、产业共融,围绕农业抓工业、依托工业建基地,密切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营销组织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一基五化”要求,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增产、增效、增值、增收“四统一”。重点建设5个主导产业示范片(粮油、养殖各2个,蔬菜1个)和5个特色产业示范片(麦冬、米枣、藤椒、核桃及特种种植各1个)。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县粮食总产达到85万吨以上,油料总产突破13万吨;年出栏生猪260万头、家禽3000万只,年产禽蛋5.5万吨;蔬菜总产突破50万吨,麦冬、米枣、油橄榄总产分别达到1万吨、8万吨、1.5万吨,藤椒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一)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集中资源连片推进三大主导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采取“点、片、面”结合,辐射带动全县基地建设整体推进。打造以望松路为轴线、以麦冬产业为主导,产业新村联动推进的“涪城麦冬”农业综合示范带;建设4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花园、灵兴、老马麦冬;刘营大棚蔬菜、立新露地蔬菜、建设大蒜;建平、塔山粮油;石安、协和蚕桑;金鼓紫薯)、3个3000亩特色产业示范园(米枣、核桃、油橄榄)和生猪“三场六小区”(明兴、小寨子、新希望及周边六个养殖小区),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建设。

(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坚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同步规划、同步布局、同步推动,发展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发展精深加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强龙头的发展格局。加快芦溪工业集中区中国西部生态食品城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在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中的组织、联结和服务作用,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三)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设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物资装备体系。围绕“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等重点工程项目,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以耕地质量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网、水网、路网、电网等配套,力争新增高标准农田50万亩。扎实抓好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农田灌溉水源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年机耕机播机收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以上。优化设施结构,完善设施栽培、养殖技术,新增设施蔬菜10万亩和规模养殖场100个。

(四)转变服务保障方式,创新现代农业产业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工作重心向产业转移,优势资源向产业倾斜,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投入。强化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和撬动效应,集中力量支持麦冬、粮油、生猪、藤椒等重点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政策保险机制,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土地生产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产业发展向优势区域集中”。全面构建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