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核心意涵

更新时间:2024-01 来源:网友投稿

“守正”即坚守正道,见《史记》“循法守正者”,《汉书》中有“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创新”见于《周书》“创新改旧”,意为推陈出新。D的十八大以来,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守正创新”被写入D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足见其是中华民族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支撑,是事关D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近年来,对守正创新作了强调阐述与科学部署,赋予守正创新新的时代属性,分析了在各领域为什么要守正创新、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怎样用好守正创新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前进。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D课报告,与同志们一起对关于守正创新的论述进行进一步解读,尝试提炼其精髓内核,不断加深理解守正创新的当代价值。

一、关于守正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关于守正创新的相关论述是在中国共产D长期改革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既源于丰富的学理支撑和文化浸润,又探索了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时代所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一脉相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视阈下,可以从理论、历史、现实三重逻辑解读关于守正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溯源——马克思大历史观的相关理论视角

守正创新,既要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开历史的“倒车”,也要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脉络不断创新,使得社会发展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普遍意愿。19世纪,资产阶级的诟病越发难以被掩饰,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终究不能与社会化的大生产相适应,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严重,其他理论和思潮难以破解现实困境。马克思将理论考释与理论史批判有机统一,清算旧哲学的不良影响,从物质生产实践这一本质要素出发,通过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贯通审视,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大历史观”,将旧唯物主义从唯心史观的荫蔽下驱赶出去。在历史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紧紧守住唯物史观所指出的“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这是坚守历史正道、不为风险所惧的必然要求。

---此处隐藏6168字,下载后查看---

理论是行动的风向标,唯有正确理论指引,实践才能不偏离航线。守马克思主义之正,要着重注意守好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守好其“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守正创新体现在理论上,提示我们要精准分析鉴别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新的研究成果并批判吸收,学习借鉴世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学理阐释的最新动态。同时,通过加强调查研究,调整和完善国内各类决策部署,优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各项制度,聆听人民现实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变。积极利用各级D委、D校、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先锋角色,更好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理论宝库。学习领会D的理论政策前沿,贯彻“五个必由之路”的战略性结论,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阐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从青年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提升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观、科学实践观、真理观、对立统一规律、社会形态理论、群众和阶级的理论等,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透彻并使之与时俱进,真正实现理论的守正创新。

(三)凝聚实践伟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

将关于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贯彻到实践中,将产生强大的现实力量,对个人提升、社会前进、国家复兴都具有积极影响。在马克思所处的年代,创新意味着不拘泥于已有的权威论调和思维定式,对各种哲学思潮进行大胆证伪、批判,发动工人运动打碎现有的旧国家机器,依靠社会革命打开新局面;在新时代,我们的任务便是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武器,发展和完善各项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决策和制度,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路径,不断锻造中国共产D的时代性,带领人民群众走在时代前列。守正创新要求我们以实践中遇到的核心问题为导向,以特色理论指导多样实践,打破西方所谓文化制高点的现实困境,形成“中国影响力”“中国说服力”,更多更广拓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巩固统一战线。预防和研判潜在风险点,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历史窗口,合理配置和运用社会资源,疏通新发展格局建设堵点、难处,加强D员干部队伍教育和锤炼,消灭腐败和懒政毒瘤。在守正创新这一思路的引领下,我们必将化荆棘为坦途,驶入发展快车道,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扎实迈进。

同志们,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智慧结晶,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D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D和国家事业不断走向前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更好指导中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