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党课:“声临其境”跟党走

更新时间:2024-02 来源:网友投稿

“声临其境”第一幕,请听:这,是钢铁的声音——千锤万凿,岿然不变,钢铁之中见追随

钢铁声音,激荡出誓死追随的钢铁意志:

这,是铁链声中的坚决赴死。他叫何功伟,被捕前担任鄂西特委书记,被捕后,敌人许以高官厚禄,甚至把父亲接过来进行10余次劝降,而何功伟不为所动。在临刑的100余级石板路上,每一步,敌人都说:只要你回头,就能免于一死。但是,他毅然放弃100次活着的机会。这是他在狱中写下的绝笔信,“儿献身真理早已定下决心,为了道义长存,纵使刀枪斧钺架在我的脖子上,我的心也不会动,志向也不会变”。当我们踏上那石板路,仿佛还能听到,那束缚他的铁链与石板碰撞的声音,就如他忠诚追随D的誓言那般洞穿时空、振聋发聩。这,是铁索声下的坚决冲锋。泸定桥,一个13根铁索托举起伟大共和国的地方。在D生死攸关之际,22名勇士毅然受领D的任务,爬向光秃秃的铁索,迎着枪林弹雨,无畏渡桥。这些把D和国家挑在肩上的勇士,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但都已是D员和入D积极分子。“没有共产D员克服不了的困难,更没有革命者过不去的桥”,铁索巨浪下,突击队员赵长发的铮铮誓言,更是革命先烈誓死“跟D走!向前进!”的声音定格。

这,是铁流声前的坚决逆行。这是化整为零、以血肉抵御钢铁的生命阻击,铁原阻击战,为了阻止联合国军钢铁洪流的反扑,给回撤部队抢占时间,63军189师采用让敌人拔钉子的战术,将全师分散成200多个小队,钉在20公里的防线上,一个小分队冲上去,立马淹没在炮火中,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最后一名战士牺牲,硬是死死搅住美军这架高速运转的钢铁机器。这张照片,记录着那些十七八岁的年轻战士在奔赴战场前郑重宣誓的时刻,当尘封岁月再现那段硝烟历史,我们仿佛还能听到钢铁洪流声中的无畏呐喊。

这,就是跟D走的声音,青年用信仰作答,这是铮铮铁骨、忠心铁胆、青春铁血,只要D需要,就会拼尽全力、付诸一切。

---此处隐藏1557字,下载后查看---

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跟D走,也是一辈子的事:

让一张申请书来铭记。画面中,是一份画出来的入D申请,申请人,是被称为“战士作家”的老军人高玉宝。当年,因为渴望入D,不识字的他连夜画了这幅画,意思为“我从心眼里要入D”。高老这样解释道:第一个字我会写,“从”字不会写,就画个虫子;“心”字不会写,画了个心;“眼”字不会写,画了个眼睛;“里”就用吃的梨来代替;“要”字写了个“咬”;我们家乡话不叫入D,叫“鱼D”,我就画了条鱼;最后是个大树挂口钟,敲起来“当当当”响,不就是“D”吗?就是这样一份申请书,指引高玉宝南征北战,穷尽一生,跟D走了一辈子。当我们回望那个少年身影,仿佛能够听到他以笔作画的声音,每一笔都镌刻着对D的无比热爱。

这,就是跟D走的声音,我们青年用真情作答,大爱无言、大音希声,我们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去点缀,只有最纯粹的情感,最质朴的坚守。

D的二十大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号角,百年目标已在前方,青年生逢其时、任重道远。在这时,来一场跟D走的“声临其境”,不是为了去定义、去临摹,而是为了去感受、去体悟,感受跟D走的崇高理想,体悟跟D走的信仰力量。曾记得,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先生奋起呐喊: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那唯一的光。而无数革命青年擎起跟D走的信仰火炬,照亮复兴光明。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进程,我们青年注定与时代同向同行,也注定要肩负起属于我们的责任。选择跟D走,就注定选择了一条奋斗之路、光荣之路、奉献之路,这就是我们的最好际遇。

当信仰代替迷茫、坚毅代替彷徨,当奋斗代替躺平、充实代替虚无,我们就会知道,如此青春,注定不凡;如此青春,注定值得。这,就是跟D走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在心中跟D走,心如磐石、笃定不移、永不后悔。让我们在岗位跟D走,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们,来一场青春与D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