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在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发言材料

更新时间:2024-04 来源:网友投稿

一、全域重组,上下融为“一家人”

针对群众健康需求增长而优质医疗资源上重下轻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强力实施县、乡、村医疗资源整合重组。一是重新布局。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和医疗机构地理位置、服务能力等因素,将全县医疗机构布局为“1+4+N3”服务体系,即:1个医疗中心—县医院(县中医院为医疗副中心),4个医疗分中心—X中心卫生院,将其余58个卫生院设置为三类:X个中心卫生院、23个兼顾型和19个一般卫生院。二是重新定位。医疗中心主要“治大病、解难症”,承接上转危急重症病人,下转康复病人,负责基层医生业务培训和基层医院业务帮扶,发挥“龙头”作用;医疗分中心以建成二甲医院为目标,在东、南、西、北4个“大片区”内承接县级医院功能,发展“中枢”作用;中心卫生院负责X个“小片区”内卫生院的指导帮扶以及本乡镇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发挥“示范”作用;其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计室负责诊治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抓好辖区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发挥“兜底”作用。三是重构管理。按照“差异、互补”的原则,分类确定房屋、人员、床位、科室、设备等配备标准,清理调配超职能医疗设备;分类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按功能定位进行综合排位;分类制定院长任职条件,实行阶梯式递进任职制度;分类启动人事分配、财务核算和内审内控改革,倒逼医疗机构实行全面精细化管理。同时,以“融合、共利”为目标,配套调整了新农合报销和财政资金扶持政策,迅速建立起“医疗服务共同体”的组织架构。

---此处隐藏918字,下载后查看---

二、全面协作,县乡共下“一盘棋”

体系调整的同时,我们着手建立区域医疗协作机制,在“融”字上下功夫。一是把技术融合在一起。改组改建县医学会并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18个专业委员会、76个专业技术小组和12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为城乡专业学科、专科医师间纵横协作搭建平台。2023年,医学会开展学术活动68场次,县级医院下派高职称医师到基层坐诊465人次、会诊查房699人次、手术示教192人次、教学讲座267期,乡镇卫生院选派312名医师到县级医院免费进修、派驻294名医师到村卫计室服务。二是把设备融合在一起。依托医疗中心建立全县检验、影像、病理和消毒供应、远程会诊“五大中心”,实施“互联网+医疗+物流”和医疗设备数字化工程,实现医疗机构间设备和相关业务“双向联通”。仅去年就有3.69万基层患者通过医技共享平台减少支出288.7万元,就医群众以卫生院的收费标准就享受到县级医院的优质服务。三是把医防融合在一起。县级医院建立健康教育科、慢病管理科,带头开展“健康促进行动”。乡镇卫生院组建全科医师牵头、全员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间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网格化”管理。医疗机构升级管理系统,打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信息通道,使“医”“防”成果互为转化。创造性地建立起临床诊疗和健康指导“双处方”制,实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三、全“源”共享,各方共饮“一潭水”

医疗服务共同体“立”是基础、“融”是关键、“享”是命脉。我们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在“共享”上找基点,在“共利”中增动能,以保持这一改革旺盛的生命力。一是信息共用。建立覆盖全域的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将人口信息、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融入“一张网”,实现健康档案、临床诊疗、康复转归等信息“集成分享”,既降低了医疗成本、缩短了就医时间,又使健康信息成为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唾手共用的“源头活水”。二是病种分诊。确定县级医院150个、乡镇卫生院60个确保收治病种目录,明确县级医院55个下转病种和15个康复期下转病种清单,建立上、下转诊绿色通道,仅2023年就实施双向转诊1.34万人次,病员流向分布乡镇、县级、县外之比为7:2:1,县内就诊率达到91.4%,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留基层”。三是政策调剂。出台县内双向转诊免收挂号费、会诊费和门槛费以及提高县内和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报销比例等政策,通过医技共享平台产生的医疗收入由县乡医疗机构按9:1进行分配,并将患者的医技费用按就诊医疗机构的报销政策纳入新农合报销。同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将年度收支结余的10%以培训、设备捐赠维修等多种形式对相关转诊医疗机构进行二次帮扶。

我县医疗服务共同体属于“整体松散型”模式,在实现县、乡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和解决群众“就近就医、防病省钱”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探索完善。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大会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区县的先进经验,增添措施,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