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农户普惠金融参与影响农户内生动力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5 来源:网友投稿

D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激发农户内生动力[1],强调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农户内生动力,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激发农户内生动力、提升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也是不断推动更多农户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为此,我国从产业扶持、专业组织培育和技能培训等多个维度采取了积极措施,但农户内生动力不足仍较明显,如何激发农户内生动力仍然是推动“三农”持续稳健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2]。

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3]。资本缺失会带来能力缺失,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创新,普惠金融能同时从资本和能力两个维度为农户赋能。现有研究大多认为普惠金融能够降低贫困发生率和不平等程度[4],并能有效缓解贫困家庭面临的资本约束,帮助贫困家庭拓展收入来源,改善收入分配和优化消费结构[5],从而使农户拥有更多信心和动力为更加美好生活而努力[6]。也有研究表明,普惠金融参与可通过激发农户有抱负的希望并通过持续强化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Garcia等(2020)以希望作为农户内生动力的代理变量,利用塞拉利昂1295名贷款农户的数据证实小组联保贷款模式下的每周例会能促进农户间的社会互动和社会联结,进而激发农户的希望[7]。Khalequzza-man等(2023)也发现,孟加拉国的小组信贷模式能够激发参与农户的责任感和公正感,进而提升农户希望[8]。但Cecchi等(2022)的研究指出,普惠金融参与对农户希望的影响存在时滞,短期内农户希望难以改变,且普惠金融对农户希望的正向影响极易消散[9]。

以上研究为普惠金融参与正向影响农户希望提供了他国经验支撑,但普惠金融参与为何能影响农户的希望,激发其内生动力,现有文献并没有提供学理支持,关于普惠金融参与影响农户希望的路径和异质性,现有文献也缺乏坚实的实证检验。随着普惠金融业务的推广和普惠金融理念的深入,其多样化的业务也不断向农户渗透,而现有文献多以信贷作为普惠金融的代理变量,无法全面衡量普惠金融参与对农户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制度逻辑视角,理论演绎普惠金融参与影响农户希望,激发农户内生动力的内在机理和路径,并实证检验影响的路径和异质性,为优化我国普惠金融政策,促进我国乡村内生发展提供经验依据。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现有文献多基于缓解外部资本约束视角探讨普惠金融参与的经济效应,本文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缓解内部心理约束视角探讨了普惠金融参与对农户内生动力的影响,拓展了普惠金融参与的效应研究;二是现有文献多通过案例研究证实普惠金融参与的社会效应,本文引入制度逻辑视角,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普惠金融参与影响农户希望,激发农户内生动力的机理和路径,能为普惠金融参与的社会效应提供学理支持;三是现有文献大多聚焦信贷参与对农户的影响,本文将贷款、存款、保险和理财一并纳入普惠金融的测度指标,能更精准地反映普惠金融参与情况,并利用一手调研数据证实普惠金融参与影响农户希望,激发农户内生动力的机制及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能为优化普惠金融政策,提升普惠金融参与效应提供经验支撑。

二、理论分析

---此处隐藏8964字,下载后查看---

(二)普惠金融业务类型的异质性分析

随着普惠金融的稳步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普惠金融的多维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对普惠金融的衡量,也应从着重强调贷款业务转向尽可能同时覆盖存款、保险和理财等多个维度。表6结果显示,不同的普惠金融业务对农户希望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其中,贷款对农户的渴望、途径思维和动力思维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存款、保险和理财对希望的三要素也均有正向影响,但存款显著提升了农户渴望,对农户途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的影响则不显著;保险和理财都能显著提升动力思维,对渴望和途径思维的影响则都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贷款作为最受重视的普惠金融业务,其农户家庭增收效应已经为农户认同和接受;事实也表明,贷款能够通过促进农户创业、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提升农户收入,因而能显著提升农户的渴望和途径思维;同时,农户贷款所具有的包容性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并提升社会信任水平,进而增强农户动力思维。存款是实现家庭财富增值的基本途径,是家庭扩大生产、提高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家庭应对风险、降低家庭脆弱性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增强农户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渴望得以提升。而保险是家庭处置风险的有效工具,能够帮助农户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农户风险意识。理财是家庭进行资产配置的重要途径,能使农户具备更强的金融决策能力,更敢于承担风险,动力思维得到增强。

六、结论与建议

农户内生动力不足是当前制约我国“三农”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激发农户内生动力是推动乡村振兴进程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希望作为农户内生动力的代理变量,基于制度逻辑视角,对普惠金融参与影响农户希望的机理、路径和异质性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普惠金融参与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希望,从而激发农户内生动力,即农户参与普惠金融业务类型越多,农户的渴望、途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提升越显著,越有可能对未来收入增长形成积极预期并主动实现预期,面对困难时也更有意志力。(2)普惠金融参与通过社会比较和社会互动影响农户希望,农户参与普惠金融的业务类型与农户的社会比较和社会互动显著正相关。(3)普惠金融参与对农户希望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对于低收入家庭和男性,普惠金融参与对高收入家庭和女性的希望影响更大;贷款能显著提升农户希望,而存款、保险和理财对农户希望的影响不显著或不稳定。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要推动更多农户参与普惠金融业务。在完善乡村振兴的普惠金融支持体系和加快推进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政府相关部门牵头领导、重点金融机构引导推动、乡镇及有关部门配合参与、涉农金融机构具体实施的整体联动、整体推进的“大创建”的格局,真正将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群体纳入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同时,金融机构要坚守“金融向善、人民为本”的新金融理念,将人民福祉和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目标,通过设立村口银行、开展流动金融服务、运用“科技+金融”等方式,不断提升客户触达能力和地理穿透性,吸引更多农户参与普惠金融业务。第二,积极拓展金融服务边界,帮助农户搭建社会网络和社交平台。通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村“三资”管理平台等综合化服务,不断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户社会交往互动的参与程度,更好提升农户的希望;积极宣传乡村致富能手,用“身边人”“身边事”为农户树立榜样,激励农户持续自我成长。第三,有针对性地创新乡村振兴专属产品。如试点推出乡村振兴专属存款、贷款、理财、保险等特色产品和服务;试点推广女性专属信贷产品和服务,如女性专属创业信贷、女性专属理财产品等。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相关金融知识宣传,帮助更多农户理解各类金融业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