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不断加强与改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网络阵地建设

更新时间:2024-05 来源:网友投稿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D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当前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互联网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也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阵地。D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宣传工作,科学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传播特征和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主阵地和主战场的判断,在此基础上作出将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要论断,为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系统分析网络阵地建设的战略意义、技术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加强改进的实践路径,对于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一、深刻认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网络阵地建设的战略意义

指出:“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人在哪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当前,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新挑战。“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一)汲取中国共产D不断创新宣传阵地历史经验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历史性过程,随着重大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化,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阵地的争夺和建设工作,将阵地这一军事术语借用到意识形态斗争、新闻舆论、理论宣传等领域。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通过报纸这一阵地来进行理论宣传,他们认为,“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丰富多彩的每日事件,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宣传舆论阵地工作既是伟大事业的开篇和先声,也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D十分强调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传播技术的发展,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不同载体阵地,推进D的科学理论学习传播。围绕宣传阵地建设,D的一大决议就明确规定:一切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1922年9月13日,中国共产D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开启了D的理论宣传的报纸时代。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开启了D的理论宣传的广播时代。1958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电视机试制成功,为开启D的理论宣传的电视时代创造了技术条件。1994年4月20日,我国成功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链接,网络从“边缘媒体”变身为新闻传播主阵地,开启了D的理论宣传的互联网时代。百余年间,中国共产D先后基于报刊、通讯社、广播、出版、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媒介构建宣传舆论阵地,使社会舆论格局先后经历由线下舆论阵地转变为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继而转变为线下、线上舆论阵地并重的发展历程,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基本经验。

(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要求。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D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三个事关”的重要论述凸显了网络阵地建设对于D的执政、国家安全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西方国家一直将互联网作为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策源地,他们声称“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互联网这个主战场上是否顶得住、是否打得赢,直接决定了能否确保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将网络阵地建设放在关乎国家主权和政权的全局中加以考量。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网络阵地建设,体现了D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新问题的回应,是顺应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趋势,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基固本的基本要求。指出:“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思想交锋和舆论斗争的主阵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舆论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极广的覆盖面,其包含内容能直接抵达公众的心灵深处,成为影响民心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网络大国,我国网民数量位居全球首位。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D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须把网上阵地建设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巩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基,须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净化网络空间,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网络共建与资源互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互联网意识和网络文明素养,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网络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文化风尚、道德追求、行为规范、法治环境、创建机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形成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的良好局面。

---此处隐藏4786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树立系统思维,构建网络阵地多元共建格局。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网络阵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观察,才能正确把握蕴含其中的发展规律。推进网络阵地建设,一要持续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共建格局。强化D委政府主导作用,压实网络媒体主体责任,积极发挥网民主体作用,调动各领域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二要统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局。统筹广播与电视、内宣与外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战略性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形成强大主流舆论场,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三要打造立体多样传播体系。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将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更多运用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各种媒介、渠道、平台的力量,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形成集报、刊、网、端、微、屏等多种载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持续发挥好人民网、新华网等央媒网上理论阵地作用,鼓励发展壮大地方网上理论阵地,创新“D员学习微平台”等理论学习平台的微传播模式,加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网络阵地矩阵。

第二,树立辩证思维,弘扬网络阵地主流思想文化。D的网络阵地建设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既要科学认识网络技术发展变化,还要认识到网络阵地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的D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网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到导向正确与思想精深的辩证统一。聚焦宣传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网络媒介上全面、准确、生动地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合理性、理论正确性、制度优越性、文化先进性,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场域主导话语权;聚焦宣传D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反映人民群众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聚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网络空间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解疑释惑、析事明理,应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媒体解构和权威消解,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群众澄清模糊认识,客观理性表达,凝聚思想共识;聚焦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网络优秀作品,提升互联网空间国际话语权,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影响力。二是做到继承传统与艺术精湛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信中强调,他是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评价作品。所谓“美学观点”,强调的就是艺术精湛。网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同样要求在充分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基础上,自觉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网络实践,在更好地实现审美化、艺术化上下功夫,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网络低俗、庸俗、媚俗及“泛娱乐主义”思潮,让网络文化产品达到一定的美学品位、美学格调,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提升网络空间引导力。三是做到网络赋能与制作精良的辩证统一。坚持技术发展服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文化工业的生产理念、生产技术与生产标准体系,积极吸收互联网技术发展成果,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科学结缘。

第三,树立创新思维,全面提升网络阵地凝聚力和引领力。指出:“我们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创新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要求。应在始终坚守D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始终坚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道路之正、理论之正、制度之正、文化之正的前提下,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创新。推动理念创新,打破广播、电视、报纸等自上而下、“一对多”的单向传播理念,发挥互联网信息发布、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的综合功能,重塑理论传播的互联网格局与舆论生态。推进内容创新,引导互联网参与主体创作、生产和传播更多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音视频、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推进方式创新,适应受众个体化、特色化、差异化、分众化的发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开展工作。推进渠道创新,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全面融合,促进二者在传播方式、信息资源、机制体制等多方面深度整合,打造更高效、更便捷的传播渠道,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网络上浸润更多受众、影响更广范围。

第四,树立法治思维,持续优化网络阵地舆论生态。指出:“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互联网领域相继出台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D委(D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诸多法律法规,对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维护网民合法权益和净化网络生态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应着眼于D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加强互联网的法治建设,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在宏观层面,对于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而言,应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制作、复制、发布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侮辱或者诽谤他人等的违法信息,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炒作绯闻、丑闻、劣迹等不良信息。对于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而言,应健全用户注册、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跟帖评论审核、版面页面生态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制度。对于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而言,在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形式参与网络活动时,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用户协议约定,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在具体操作层面,应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加强内容和过程审核,确保从采编到出稿的全流程合规有序,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以正确价值观导引流量,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建立常态化的反馈机制,对推送评论、后台留言、关键词搜索等用户信息进行足量关注,倾听网民声音,进行双向互动。建立常态化的评价机制,通过广泛参与和效果反馈,采用回顾、总结、榜单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评价,总结阶段性热点,提炼优秀素材与范例,并及时推广、形成合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