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市—焕发千年文化名市的时代光彩

更新时间:2024-06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23年9月,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浙江省江山市建县1400多年,是文化名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在新时代县域文化建设上积极探索,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任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做好赓续弘扬文章,守好红色文化根脉。江山市是一块红色热土,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挺进浙西南的第一站,也是红军在浙江境内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江山市始终以守好红色根脉的政治自觉,扎实推进红色根脉强基工程,用红色文化滋养干部群众,使红色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一方面,以红色地图引导红色教育。充分挖掘整合本地红色资源,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建成和修缮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陈纪念馆、杜立特行动纪念馆等红色场馆20余个。从市级红色教育基地中遴选上王村竹子林革命遗址(闽浙边区人民解放军浦江衢游击支队旧址)等5家党史教育基地,结合领袖足迹,绘制党史研学地图,推出1+5党史研学精品专线。另一方面,以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按照浙江省委提出的构建大党史+大党建工作格局,凝聚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先后编写《中国GCD江山历史》《追忆江山抗战》等史书,进一步丰富党史乡土教材。同时,深入实施数字化提升工程,编排推出大陈村《你好江山》等山水实景演出剧,以红色革命故事为根脉,生动展现江山民众与红军一起浴血奋战的场景。特别是创新宣讲模式,通过组建市委宣讲团、8090+宣讲团等,深入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校园等开展宣讲,让党的故事、党的理论传遍每个角落。

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激活区域文化动能。江山市孕育有清漾毛氏文化、江郎山世遗文化、仙霞古道文化、廿八都古镇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特别是清漾毛氏文化,发源于清漾村,是江南毛氏发祥地。2006年8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总书记同志在江山调研,主动要求前往清漾村考察,专门要求修缮毛氏宗祠。江山市始终牢记嘱托,充分发挥文化铸魂作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赋能,真正让区域文化彰显出独特魅力。清漾村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深挖文旅资源。一方面,大力保护与塑造文化载体。聘请国内知名团队,科学编制村庄保护规划,按照就地取材、还原历史原则,对毛氏祖宅、毛子水故居等20余座核心古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修缮提升,确保保留原有建筑形态、传统风貌、民俗风情等历史元素。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炼耕读传家、贵而不富”“诗书名世、清白传家的毛氏文化内涵,创新开发以清廉文化为主题的研学精品线路,打造15个毛氏文化、清廉文化微地标,量身定制状元凳、尺书签等系列文创产品。同时全力打造以毛氏文化为主题的古村落夜景,大力培育夜间经济特色街区,初步形成清漾夜经济文化,并借助毛氏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会活动,放大特色文化宣传效应。

---此处隐藏2156字,下载后查看---

做好活化传承文章,焕发传统文化生机。江山市有三卿口制瓷作坊等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13处,县级104处;有江山婺剧、廿八都木偶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12个,衢州市级41个。近年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一方面,以规划引领,结合传统古村落保护,对重点文物保护性修缮利用。针对三卿口制瓷作坊的活化利用,按照修旧如旧、续存风韵的要求,通过修缮、利用破旧农房和夯土民居,以文物带动旅游+非遗+乡村+农业+创意的开发模式,复兴三卿口制瓷作坊烧窑、祭窑仪式,打造产、研、学、游为一体的文物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文旅基地,百年古窑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对江山婺剧传承发展,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四个一工程,即打造一流院团、一流场馆、一批精品、一个数字化传播平台,推动江山婺剧快速发展,年均赴重庆、上海等地演出70余场,编排的《三请梨花》受邀至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代表中国政府出访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做好基层首创文章,唱响村歌文化品牌。江山市作为中国村歌发祥地中国村歌之乡,十多年来,充分发挥基层群众首创精神,累计创作村歌328首,全市290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歌全覆盖,形成独特村歌文化。一方面,专家+农民创作。坚持源于本土、群众认同村歌创作导向,组织文艺工作者等本土音乐人开展基层走亲、结对创作活动,吸纳土艺人”“田秀才积极参与,使村歌的创作表演更加贴近生活。同时,采用专题培训、师徒结对等形式,培育农村本土文艺工作者,为农村群众享文化、秀文化提供支撑,参训村民累计超3万人次,建成坐唱、腰鼓、排舞等农村文体队伍近600支。另一方面,展演+赛事传播。坚持以村歌品牌活动为抓手,每年举办江山市级村歌大赛、全民大合唱等各类活动300余场次,成功举办中国村歌大赛、省村歌故事会等大型活动,《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唱进央视和人民大会堂,《碗窑美》《千年清漾》等村歌连续3年入选全国村歌十大金曲,《好客赵家》登上全国乡村春晚舞台,《那里有个名叫江山的地方》等10首村歌入选G20杭州峰会文化礼品。

做好全域共享文章,建强基层文化阵地。江山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紧扣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目标,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实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县、乡、村三级全覆盖,让每一个群众都能在家门口享受服务。一方面,高标准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实现综合文化站或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乡村文化礼堂全面开花,全市累计建成文化礼堂284家,同时,文化礼堂与乡村振兴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部实现融合共建。围绕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和拓展,依托南孔文化,大力推进南孔书屋建设,建成南孔书屋15家。特别是建成投用文化艺术中心项目,面积超2.7万平方米,成为江山市文化新地标。另一方面,高频次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围绕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要求,近年来,密集举办全国登高大会、三山艺术节、(江山)毛氏文化旅游节、广场文化艺术周等大型文体活动,每年平均开展千余场次各类阅读、展览、培训、体育、讲座等群众文化活动,真正让群众实现想看就有活动、想上就有平台

(作者系浙江省江山市委书记)朱素芳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