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坚持文化铸魂,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更新时间:2024-07 来源:网友投稿

何谓乡村文化,难以统一定义。一般而言,常将村落文化界定为农村居民文化,因为村落是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村落文化具有乡土特征。有时,乡村文化还被称为乡土文化。比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等著作中提及乡村文化时,均离不开乡土性。故此,乡村文(一)坚持传承创新,着力庚续中华文脉。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质,也是民族根脉之缘起。坚持对乡村地区优化、乡土文化、农村文化和村落文化等称谓,往往互称互指。由此,可将乡村文化视为一个文化系统,并从空间和时间上,提出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与城市社会空间形成的城市文化相对应,乡村文化是基于乡村社会空间形成的文化系统,是以农民为主体,并由农村居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为乡村民众享有并传承的社会文化。它包括乡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组织及制度文化、语言和符号等。二是与现代化发展阶段相对应,将乡村文化视为一种历时性文化系统,包括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的乡村传统文化和随当今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乡村现代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不能脱离上述两个层面内涵所指向的基本时空背景。也就是说,既不能脱离由乡土中国进入城乡中国时代的基本背景,需要在城乡互动的背景下讨论乡村文化振兴,也不能脱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需要将乡村文化视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乡村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使得城乡文化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平衡。乡村文化发展形态多样,难以整合,也带来乡村文化自身发展的不均衡。因此,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就面临双重困境:乡村传统文化存续和现代文化发展滞后并存。第一,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存续退化危机。农业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发展的命脉。我国有悠久的农耕传统,但面临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巨大挑战。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等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文化传统面临三大危机:文化存续危机、文化失序危机和文化功能退化危机。第二,乡村现代文化陷入发展滞后困境,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足、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农村文化市场活力不足。

二、充分认识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对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意义

经过由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的持续努力,乡村文化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距离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乡村文化难以传承、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乡村文化建设制度保障不力、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等,都制约着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普遍弱化,表现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空心化、政府公共文化供给失衡以及传统乡土文化价值认同危机。因此,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未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就像笔者早年调查广东民间山歌时引用的一则评论所言,“农村的公共空间一年比一年狭小,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使人回归家庭的温情时也使人的公共意识渐趋淡漠,所以我们会看到荒草从农村戏台的化妆室里长出来,也会看到水从损毁的沟渠里倾泻而出,偶尔一辆小车从村道上通过,它扬起的灰尘或溅起的污水也会让我们皱起眉头。农村的一切都在继续着,土地在继续,猪舍在继续,闲言碎语也在继续;唯有公共生活没有继续,组织没有继续,集体没有继续。而市场、强政府、电视文化趁着这空档悄然地霸道地侵袭了农村,农民则在这种袭击下丧失了大部分的自信,甚至尊严”。

---此处隐藏1833字,下载后查看---

三、以文化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坚持传承创新,着力庚续中华文脉。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质,也是民族根脉之缘起。坚持对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抓住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一方面,加大对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发掘和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力量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加强非遗文化的价值研究和传播力度。此外,整合区域资源,充分发挥县域内红色遗址的宣传教育功能,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二)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乡村文化的产生、传承和发展来自乡村社会千百年的发展和变迁,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不仅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在乡村地区坚持人民文化主体地位,培养一批致力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者、守护者、创作者与传播者,使其自觉担任起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要唤醒农民的乡村文化自觉,引导农民重新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增强农民对乡村文化的情感认同,就激活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力量。一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依托乡村文化服务站,持续推进“戏曲、电影、文艺进乡村入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二是调动农民参与热情,鼓励各村成立具有本村特色的演出队,并在全县进行巡演;三是搭建展示平台,依托各村文化资源,打造教育基地、研学基地、民俗馆等,吸引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中来。

(三)坚持以文化人,培育乡村文明风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感化人民,是培育和弘扬同心同德与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的迫切需要。坚持在乡村地区以文化人,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乡村文明风尚的必然选择。要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培育乡村文明风尚,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一是发挥乡村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乡村党员干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以此推动乡村地区优良家风的培育;二是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明确规范实施方案,倡导文明乡风。此外,改善乡村社会陈风陋习,弘扬社会正气;三是利用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契机,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致富能手、好媳妇、好婆婆、好家庭等评选活动,用典型事迹典型人物感化教育村民,使村民学有榜样;四是创新先进的传播方式。

(四)坚持文旅融合,繁荣乡村文化产业。文化是根本,产业是载体。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通过融合农文旅,将现有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坚持在乡村地区推动文旅融合,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立足生态、历史、人文、产业等特色要素,以坚持文旅融合繁荣文化产业,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一是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农耕体验、民俗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依托深挖传统村落“古色”,打造特色旅游胜地;二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革命遗址、革命英雄、革命精神为核心深挖红色文化基因,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三是将绿色自然资源融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自然风光、生态康养、休闲农业为重点深挖乡村自然资源,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