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推动中国特色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4-07 来源:网友投稿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国GCD的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金融必须面向亿万人民群众,更好发挥金融在强化民生保障、增进社会福祉方面的作用,强调金融的普惠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金融发展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金融力量。这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发展道路的显著区别,也是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最直接、最充分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又普又惠的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初步形成。新时期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金融系统要全面准确领会******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一、深刻认识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

(一)普惠金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发展普惠金融,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弱势群体做好金融服务、让全民共享金融发展成果的重大国家战略,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普惠金融专注于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公正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普惠金融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根本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金融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必须满足老百姓的金融需求,普惠金融是对人民至上的系统诠释。坚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最本质的要求是把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竭尽全力服务人民作为金融工作的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南。覆盖到全体人民是“普”,让全体人民享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是“惠”,全体人民共享普惠金融才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体现。作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甘肃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扩大金融支持的覆盖面。

(三)普惠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途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经济兴则金融兴,经济强则金融强,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民营经济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吸纳就业、活跃市场、推进创新的重要力量,而普惠金融则是激活民营经济的“强心剂”。普惠金融发展得好不好,是检验金融发展质量高不高的重要标准,更是衡量国家金融实力强不强的关键因素。建设金融强国,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不断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注入“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

二、准确把握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鲜明特色

---此处隐藏2131字,下载后查看---

三、主动作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凸显了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对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要求,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还存在服务质效不高、服务均衡性有待提升、业务可持续性不足等短板弱项。新时期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坚持市场化方式提升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适应性和竞争力。

(一)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一是监管政策从促进增量扩面转向提质增效。前期,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是在政策驱动和监管要求下的被动行为,强调业务增速增量,这一定程度上易导致金融机构过分注重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抢占,而忽视产品差异化、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新时期,普惠金融监管政策和目标考核应当更加注重提质增效。通过建立普惠金融政策动态评估机制,及时响应市场变化,优化监管政策与评价体系,确保普惠投入的合理性、有效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效。二是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营造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引导机构差异化竞争、提升普惠金融业务的可持续性。健全可操作可落地的普惠金融长效机制,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真正营造一个市场化程度更高、参与主体更多元、定价更合理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实现普惠金融业务既服务便利、价格合理,又风险可控、业务可持续。三是构建竞争有序、协同发展的普惠金融供给格局。引导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发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大中型银行持续发挥低资金成本、规模竞争及金融科技优势,通过下放审批权,向信贷约束程度较重、信贷供需不平衡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倾斜,避免“运动式”服务下沉,扭曲农村金融服务定价机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当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结合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个性化、特色化普惠产品和服务。大中小金融机构应当形成服务对象分层、服务产品各具特色的供给格局。

(二)强化金融机构普惠金融能力建设。金融机构作为普惠金融供给方,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普惠金融的发展质量。一是提升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精准度和有效性。经过十余年发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在扩展,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及需求结构等发生了深刻改变,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合理定位服务对象,精准识别客户需求变化,创新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特色化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提升服务质效。二是运用科技赋能,提升成本控制和风险防控水平,探索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数字技术有效打通了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要积极利用科技赋能,解决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等短板问题,提升获客、运营和风控能力,同时加强数据治理和网络安全管理。三是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做实“五专”机制,探索立足自身、以客户为中心的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四是丰富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优化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更好发挥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增强保险和资本市场服务保障功能,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动构建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拓宽普惠金融服务领域。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要多角度齐发力,针对客户需求建立整体协同、分工明晰的服务网络,不断丰富普惠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普惠金融的广度、深度、便利度。

(三)持续优化普惠金融生态。一是加强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优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建设。建立涵盖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等普惠金融主体的信息平台并规范平台运行。加快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从融资对接向信息共享、线上融资等功能拓展。二是重视消费者保护,坚守风险底线。构建多维度适合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弱势群体的金融产品。完善金融产品的合格性和适当性管理,加强消费者能力教育,打击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发展监管科技,提升普惠金融数字化监管能力,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智能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严厉打击防范以数字创新名义进行的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不法行为,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教育,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和消费者信用意识。注重“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强化个人隐私保护,促进数据共享与确保数据安全并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