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持高质量发展报告

更新时间:2024-07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作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和全市“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近年来,我区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区域发展定位的要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我区实践之路。

一、我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

我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市中心城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是在超大城市繁华城区走生态优先之路的具体探索,是提升全市功能、展现国家形象的具体体现。

(一)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我区独特的国际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功能定位,使得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承担了面向世界的“窗口”功能。传递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展示中国生态文明治理成效,是我区作为全市中心城区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二)践行“两山”理念。作为超大城市发展的缩影,高质量发展是我区的首要任务。我区要坚持以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恢复“绿水青山”的同时,更要科学布局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与实现路径,让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区域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城市更新是为治理“城市病”打基础的过程,目的是让城市“永葆青春”、时刻充满“生机活力”。对于我区来说,要进一步探索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城市更新全过程,利用城市更新,让我区在更新中变得更美,在更美中推动持续更新。

---此处隐藏3539字,下载后查看---

2023年我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标志着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新征程,我区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系统性认识,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让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探索“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带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是探索“两山”转化的体制机制与实现路径。进一步研究和梳理xx“两山”转化的实现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推动xx“五宜”指数与生态环境部“两山”指数的融合,构建具有我区特色的“两山”指数评价体系。二是构筑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大力度“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严格执行全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持续疏解非全市功能产业,大力推动存量产业绿色低碳改造。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园区建设。紧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建设一批“零碳”门店和产品体验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实效。三是积极稳妥落实“双碳”目标。进一步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持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低碳技术的创新应用,谋划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研平台。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推动建筑、交通、供热等重点领域绿色化转型。发挥我区国际化优势,探索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VCS)、黄金标准(GS)等国际碳减排认证机制本地化应用。鼓励本地企业、机构在绿色金融、碳交易、能源消费等领域参与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准则、方法。

(二)兼顾重点攻坚与系统治理,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持续向好。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更加突出源头治理,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建立健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体系。打好碧水保卫战,更加突出人水和谐,建立问题预防、发现和处置的动态机制,全面开展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加强水网生态廊道建设,积极推动北小河、坝河、通惠河等亲水品牌建设。打好净土保卫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实行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污染一体防治。更加突出减量化使用、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区建设。聚焦重点园区、企业、单位等固废产生源,以点带面实施“无废细胞”行动,推动源头减量。二是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控。深化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推动形成以森林为主体、河流为脉络、农田湖泊为点缀、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根据区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体系,制定符合区级精细化管理要求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差异化环境管控和准入要求。集成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环境管控要求,形成以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的空间管控体系。三是严控生态环境风险。建设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储备、常态演练、应对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跨区域协作机制建设,推动跨区域河道水系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三)率先打造花园城市示范区,形成“城园融合”的生态格局。一是形成优美空间形态。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推进“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和“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建设。同时按照“一园一花一品”的要求,加大对植物选择、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塑造一批繁茂花路、美丽公园和特色景区。加强绿道连通性,以绿道带动城市活力提升,推动城市慢行系统的丰富完善。在公园拆围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河道绿地以及附属绿地空间的统筹布局和开放共享,打造人民群众可观可感的高品质生活空间。二是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以xx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实践为牵引,进一步构筑由x贯通向腹地延伸的公共游憩网络,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x可游憩。以“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管理,实现花园城市景观设计与城乡人居环境风貌的有机统一。积极推动零碳示范村建设,推动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塑造“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三是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进一步推进xx河等水生态廊道和物种停息地生态节点建设,高标准建设xx河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我区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行示范公园,促进生物迁徙。优化人工植物群落结构,适当营造和增加城市中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四)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汇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协同联动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各部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加强协调联动。加大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关于生态问题的监督和协商力度。依托我区生态大脑智能系统,进一步完善全域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和工作调度机制。二是培育绿色低碳社会新风尚。加强党员干部生态文明培训。实施生态文化弘扬工程,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积极落实《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推动xxx区创建全国生态文化与自然教育基地。布局建设一批自然书屋,开展资源教育、美丽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宣传主阵地作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和群团组织广泛动员作用。创新完善公众生态环境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塑造我区生态文化交流品牌。把生态文化纳入我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的总体布局,推出一批生态主题的公共文化空间、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化艺术作品,充分展现我区生态建设成果。用好“xx畔话生态——全市我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论坛”等平台,开展广泛的生态文明建设交流研讨。充分发挥我区国际资源聚集优势,以xxx区为核心打造“一带一路”会客厅,向世界传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讲好美丽中国建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