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高技能人才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7 来源:网友投稿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首要在于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技能人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也是我市十项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助于我市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为此,结合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的指示要求,调研组深入多家市属职业院校和重点企业行业,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访谈等方式,分析当前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短板与不足,积极探究改进对策,以期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我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我市高技能人才及其培养现状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高技能人才定义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主,具有精湛技艺技能、职业素养能力卓越的高级人才。参照《统计年鉴》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对实地调研情况的分析,本文将我市高技能人才及其培养现状归纳如下。

(一)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但高尖端人才、技能领军人才偏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育力度,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xx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xx万,占比达3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技能人才结构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仍然占比相对较小,仅占7.4%和5.7%。作为行业高尖端、技能领军人才的高级技师总体偏少。

(二)技能人才结构分布不断优化,但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缺乏。一是年龄结构年轻化。24岁及以下占5.8%,25岁34岁占34.2%,35岁44岁占33.9%,45岁54岁占21.1%,55岁及以上占5.1%,呈纺锤型结构分布,技能人才趋于年轻化,后备力量比较充足。二是产业结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但缺乏先进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在制造业人数最多,占比高达60%;其次是服务业,占比39.9%。这与十四五时期我市实施制造业立市的战略方向基本吻合。但在电子机械制造、金属冶炼及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中,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分布数量明显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高质量发展和中高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此处隐藏4618字,下载后查看---

三、完善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

2024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市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我市要达到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超过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超过35%硬指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下一步,我市应着力破除束缚高技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落实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补齐高技能人才培养短板。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首先,创新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机制。要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建立健全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社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和细化政策落实,协调相关利益主体,充分彰显各方主体作用,构建统一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其次,构建京津冀技能人才公共培养服务新格局。围绕符合我市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及重点领域,研究制定市场紧缺职业需求程度目录,建构完善多元交流平台与技能人才保障服务体系。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汇聚并承载高技能人才队伍,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人才网络格局,实现与北京、河北错位发展,人才培育资源配置优势互补。再次,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坚决落实职教20条关于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的任务要求,建立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和办学性质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坚持行业办学,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多元化投融资和倍增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合力。最后,完善创新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积极推行普惠性职业技能培训在我市全面发展。坚持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鼓励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形成与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民办培训机构等社会培训载体相互支持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二)健全企业行业内部培养机制,强化企业行业主体地位。首先,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体系,强化自身造血能力。真正贯彻落实海河工匠建设对企业行业开展职工内训给予培训资金补贴的相关政策,充分激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职工内部培训制度。依托海河工匠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岗位技能内部提升培训。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普及度,支持企业采取考核鉴定、考评结合、过程化评价和直接认定等方式进行技能人员自主评价,促进一线职工向高技能人才转变。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以及企业选拔的技能名师,开展师带徒培训,充分调动师傅积极性,并将带徒补贴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其次,鼓励创新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引导企业积极落实《市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提高高技能人才收入待遇。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畅通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积极推广新八级工制度,出台相应措施鼓励员工积极申请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并对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给予相应激励和补贴,让技能人才在岗位上留得住、有奔头。最后,创新完善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体制机制。从权利角度对企业进行正向激励,在法律上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重要主体地位。在参与形式上,继续完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机制。从制度、师资、经费等方面,不断完善企业和职业院校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此外,还需明确规定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在责任归属上,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情况作为其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约束举措上,对未落实实施职业教育、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责任的企业,明确法律层面的处罚措施。

(三)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首先,职业学校办学要以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一是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情况、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等调整课程专业设置。结合我市1+3+4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绘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谱系图,完善职业学校学科专业、类型和区域分布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调整课程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以加快培养市重点产业急需的紧缺型、创新型人才。二是创新职业学校高技能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积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充分发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实训平台优势,在技工院校中普遍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广新型学徒制,职业学校与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实施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以市电子商务产业园、京津科技谷等31家示范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其次,创新内培外引长效机制,加强双师队伍创新能力建设。一是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着重培养现有师资的实践创新能力。二是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设立专项人才经费,建立健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形成一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技能大师和职业教育家。最后,强化职业学校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增强服务产业能力。增强职业学校人人持证、技能强市培训主阵地作用。允许职业学校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或创办企业,公办职业学校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用于支付本校教师和其他培训教师的劳动报酬,以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来自材料库:【公众号:老&船@长^君】,最新最全党建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