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建立编制“存量池”引得“源头活水”来

更新时间:2024-07 来源:网友投稿

一、推行“三步走”,建好“池”

聚焦编制资源集约高效使用,以挖潜存量编制资源为突破口,在编制总量限额内打造再生编制资源空间。

(一)实行统一管理。通过“三定”将编制基数刚性分配到各部门各单位,容易形成“编制归部门所有”的错误观念,××县始终坚持编制是“执政资源”的政治属性,采取不改变单位编制基数、“所有权”的办法,严格实行编制统一管理,打破编制“部门所有”的固化思维,统筹用好编制资源,严控单位编制总量,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

(二)蓄积闲置编制。推行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突破“使用权”固化藩篱,将部门单位现有空编蓄积起来,由县委编委集中统筹管理使用。同时,各单位因人员退休、调离、辞职出现的空编,第一时间聚合,增加统筹调剂的空间,既保证编制总量不超基数、在编人数不超编制数,又掌握一定量的“待分配周转编制”。

(三)建立周转机制。从改变资源固化的传统编制管理模式入手,将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精简收回的编制以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省下的编制,与各部门单位的空编一并整合,建立“存量池”,形成高效循环流动的“源头活水”。通过聚合集中所有分散闲置编制存量资源,实行存量整合、分类管理、动态调整、统筹使用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

---此处隐藏1187字,下载后查看---

三、落实“三举措”,管好“池”

聚焦编制资源循环周转、高效使用,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确保周转编制活起来、动起来,形成循环使用的闭环体系。

(一)加强规范管控。需要申请周转编制的用人单位,填写《××县周转编制用编申请表》。周转编制通过县委编委批准,按照动议、论证、审定程序下达,核定一定数量的编制到所需单位用于补充工作人员,不计入单位编制总数,实行单列管理,以“专编专用、动态管理、循环使用”的模式运行,人编绑定、人走编收。同步建立动态管理办法和周转编制台账,实行“一变动、一调整”,实时动态管理编制“存量池”。各单位周转编制使用情况,及时将动态变化录入“动态台帐”。

(二)加强联动管理。强化机构编制与组织、人社、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相互配合的协调机制,理顺周转编制使用与人员调配、经费核拨的关系,建立完善周转编制管理与干部人事管理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周转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形成既各负其责、又紧密配合的精细化周转编制管理格局。

(三)加强效益评估。周转编制使用满1年后,县委编委将对使用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开展考核评估,主要考核评估职能调整、职责履行、职能与机构编制匹配情况,评估结果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并作为周转编制使用的主要依据。对不按规定管理使用周转编制,或使用效益低下的,及时收回周转编制,做到“事编相宜、职责匹配”,杜绝编制资源浪费,不断推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常态长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