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省民生重点工作专题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更新时间:2024-08 来源:网友投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做好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最紧要的就是学好用好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真正做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此,近年来,**市民政局从人民理念、系统思维、需求导向、创新思维等方面深刻理解和把握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等重要指示要求,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物质+服务”救助水平,探索构建“救助+慈善”无缝衔接机制,持续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谁该帮”,推动社会救助政策找人

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为民爱民是民政工作鲜明的政治底色。坚持人民至上,既是宗旨,也是使命;对民政干部而言既是责任,也是考验。社会救助是兜底保障工作,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是贯彻落实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兜住民生保障网要首先明确“谁该帮”。随着救助对象不断扩围,低收入群体的动态监测成为新的救助趋势,如何更好识别低收入群体,也成为社会救助工作的新课题。在社会救助实践中,确有一些群众对救助政策不清楚、不了解。如何精准地找到这部分困难群众,保障好他们的基本权益?**市的做法是多措并举、多点突破,让困难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一是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依托**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将6.8万余名低保、低保边缘、特困对象,以及退出民政救助、新申请未通过对象、其他部门救助对象共计29万余名“潜在”对象全部纳入持续监测范围。通过线上大数据、线下铁脚板等途径,主动发现困难群众需求信息,做到困难群众第一时间发现、困难需求第一时间采集。同时,依托社会救助“一证通办”核对审批流程,第一时间纳入救助范围,让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以大额医疗支出预警为例,2023年全市累计识别大额医疗费支出病人2087名。二是扩围增效,适度扩大救助范围。创新将重病重残困难群众以“单人户”纳入低保政策,扩大低保对象覆盖范围,目前**市累计有15485人享受该政策;拓展临时救助对象范围,将相关预算安排与常住人口数量挂钩,并对遭遇突发事件陷入生活困境的外地在甬人员实施急难型救助。此外,全市将低保边缘家庭人均月收入认定标准由低保标准的1.5倍扩大到2倍。三是扎实开展基层宣讲,大力提升救助政策知晓度。结合2023年“为民解忧办实事”主题活动,制作政策解读微视频、宣传海报和手册,以入户走访、摆摊巡展等形式进行宣传。深入10个县(市、区)广泛宣传救助政策,足迹遍布全市240多个村(社区),发放3万余份政策宣传册,活动覆盖30万余人次,推动形成人人知晓救助政策、人人关心救助对象的良好氛围。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系统思维,围绕“怎么帮”,构建1+8+X大救助体系

总书记指出:“要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为此,我们必须强化社会救助工作系统思维,牢牢把握总体安排,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聚合各方力量,持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共同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市以困难群众多元救助需求为着眼点,建立全市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市长具体抓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机制,突破社会救助由民政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联动22个救助相关部门,推动建设“1+8+X”新时代大救助体系。“1”是指全省大救助信息系统。该系统整合民政、公安、住建、教育、人社等16个部门38类数据,打通群众申请、政府核对认定、救助发放和社会帮扶多个场景,实现群众“一键申请”、跨部门协同、社会精准帮扶。“8”是指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8项救助。2023年,**市民政部门累计向55879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6.95亿元;向3230名特困人员支出供养金逾1.04亿元;为2万多人次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约6905.95万元;医保部门累计资助参保9.6万人次,资金达1.06亿元,向135.75万人次实施医疗救助,支出资金达1.45亿元;教育部门资助各学段困难学生合计21.5万人次,资助金额2.55亿元;住建部门按“发现一户改造一户”要求推进危房改造,确保困难群众住得安全、舒心;人社部门积极落实就业救助,资助3万余名未参保养老保险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保险;应急管理部门积极做好受灾人员救助,建立健全三级避灾安置场所救灾物资储备保障体系。通过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有效构建具有**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四梁八柱”。“X”是指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以及专业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拾遗补缺”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公益创投、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对政府救助无法覆盖或实施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家庭、个人提供物质援助、生活照护、社会融入等专业化救助服务,构建了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社会救助的工作格局。目前,共有162家社会组织入驻各县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

---此处隐藏2197字,下载后查看---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需求导向,围绕“帮什么”,实施“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

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总书记还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社会救助切实办好,就要从多个方面为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着力解决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满足其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研究美好生活需要的丰富内涵,深入分析和把握困难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需求,丰富和拓展“基本生活”的内涵,不断创新救助理念、救助内容、救助方式,从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救助方式转变,让困难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近年来,**困难群众的各项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与此同时,困难群众对服务类救助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往以物质为主的救助方式难以有效满足其多元化需求。根据这种需求的变化,**市在海曙区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物质+服务”长效帮扶机制,从单一的物质保障拓展到“物质+服务”救助方式。一是在需求收集上做实功。线上依托全省大救助信息系统、“浙里救”App、81890服务热线等平台,线下贯穿三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聚焦老、病、残、幼等特殊困难群体,有效收集困难群众所需所盼,通过数据筛选、智能分析、归类集成形成困难群众帮扶需求库,目前已完成困难群众需求服务匹配4.5万条。二是在服务细化上出实招。根据困难家庭具体需求,将救助服务由探视、照料拓展到能力提升、精神关爱、心理慰藉、助学、助医等8大类410个具体项目。以海曙区为例,该区制定的政府购买社会救助项目清单有5大类87个项目,面向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保障、照料护理、临时救助、发展支持等综合服务。其中,以增强就业能力、提升教育水平、促进社会融入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支持类项目有37个,占42.5%。三是在精准帮扶上求实效。坚持以困难群众差异化需求为导向,做实“一户一档一策”,最大限度满足困难群众的个性需求,确保为困难群众帮到点上、暖到心里。截至今年6月底,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共上架各类服务项目410个,服务困难群众3.3万余人次。

四、深刻理解和把握创新思维,围绕“谁来帮”,构建“救助+慈善”无缝衔接机制

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众倾斜”。做好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必须有创新思维,紧盯困难群众关切的热点,坚持深化改革、守正创新,不断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破难题、增活力、提质量,推动**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构建综合救助格局成为社会救助工作新的发展方向,这也给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提供了空间和途径。但目前慈善参与救助的渠道还不够畅通、衔接仍不够紧密、机制尚不够健全,在机制层面上亟需创新。在实际的社会救助过程中,也难免出现申请救助的群众暂时不符合社会救助条件,但生活上确实遇到了困难;已经纳入救助对象的困难群众,经救助后仍然存在一定困难等情况。面对制度与现实的双重需求,**市引入了慈善力量,探索构建了特色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168”综合帮扶新模式。一是集成1个核心帮扶载体,形成“救助+慈善”帮扶大体系。将县、镇、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作为实施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的核心载体,充分集结慈善等社会力量,形成救助帮扶合力。县级民政部门通过“线上+线下”形式有效排摸在册困难群众和监测对象困难需求,形成帮扶需求项目库。各级慈善联合会积极引导辖区慈善组织进驻救助服务联合体。二是建立6个工作运行机制,嵌入“救助+慈善”驱动强引擎。聚焦“救助+慈善”无缝衔接、双轮驱动,建立工作协作、信息互通、引导培养、专业服务、评价监督和激励扶持六大运行机制。目前,各地均在县级救助服务联合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通过“线上系统+线下转介”形成救前查询、对象推送、救后反馈、信息共享工作流程,合理配置救助帮扶资源,提升救助帮扶成效。三是推进8项特色善扶工程,实现“救助+慈善”高水平领跑。通过收集梳理困难群众需求,以标准化、清单化形式建立了住房善居工程、教育善学工程、医疗善医工程、就业善业工程、敬老善养工程、心理善解工程、心愿善领工程、综合善助工程等“八大善扶工程”,以公募项目或非公募项目形式有效链接慈善帮扶资源,实现慈善帮扶精准匹配。以住房善居工程为例,2023年,已通过非公募形式募集慈善资金800余万元,累计为456户困难群众解决家庭居住环境改造难题,有力改善了困难群众生活质量。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