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党课: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更新时间:2024-08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重点研究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充分体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天的党课,重点围绕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这一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凸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必须深刻理解、抓好落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我们党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实践深刻昭示,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事业才能底气坚实、动力强劲、前景光明,不断造福亿万中国人民。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无论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铺就一条健康中国之路,还是以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一项项改革成果强了信心、暖了人心、聚了民心。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党员干部要把为民谋利、为民解忧作为改革的指向标,从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多推出一些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让人民幸福生活的温暖底色更加鲜明。

(二)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此处隐藏4397字,下载后查看---

A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所谓“钉钉子”就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党员干部要始终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推进改革不变的初衷、不竭的动力,以人民为念,汇聚“最大公约数”的无穷智慧,积聚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生生不息。

(一)在问需问难中找准改革关键。改革之路无止境,开弓没有回头箭。树高千尺不忘根,面对既定奋斗目标,必须保持战略自信,掌握思想方法。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民之所望,改革所向。改革发展行至深水区,民生诉求往往是问题最紧迫、最尖锐的矛盾焦点所在。一粒药、一套房、一片天……一件件百姓“小事”被摆上议事案头,折射着改革带来的民生之变。想要改革政策更有支撑、更切实际,就要奔着民生问题去,时刻以人民呼声为改革定向,给群众的真实需求“把好脉”,为群众的急难愁盼“下苦功”。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抓起,坚持“开门定政策”,深入一线把脉问诊、解剖麻雀,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结合民需谋划制定改革举措。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坚持动真碰硬,对顽瘴痼疾勇拔钉子,对全新挑战敢破藩篱,把百姓痛点变成改革着力点,力求做到精准施策、有效落地,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在群策群力中凝聚改革共识。改革发展步步向前,离不开“行动着的群众”。从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开,到深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兴起,再到浙江“枫桥经验”的传承发展……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勇敢探索,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人民是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党员干部要善于凝聚共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加强对改革形势意义的政策解读,使群众认识改革、理解改革、拥护改革,做改革坚定的“支持者”。充分聚合民力,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让群众智慧广泛纳入决策程序,利用议事平台让人民当家作主落地落实,将群众经验做法不断提炼升华成改革举措。党员干部要坚持调研,善于发现问题,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查找摸清各领域有哪些卡点、堵点、难点、痛点,通过改革去疏通、去解决。要坚持思考,深入研究问题,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问题中把握主要问题、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改变。坚持总结,长于解决问题,探寻问题导向与改革工作的切入点、与百姓需求的交汇点、与振兴发展的契合点,实现全面而有重点的改革。

(三)在善作善成中检验改革成效。A总书记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检验改革成效的“硬标准”。坚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对改革政策是否掷地有声、落地见效做到心中有数,把改革真正改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要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从就业、增收、医疗、教育、住房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让改革真正成为温暖的人心工程。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紧盯发展大局,为民谋长远,勤思富民之策,笃行利民之举,做好部署和规划,坚持一茬接着一茬干,稳步推进改革收获真效益、取得真突破,经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基调。尽力而为强调的是态度、决心、方向,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尽力而为解难题,不可虎头蛇尾不作为;量力而行强调的是行动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意味着民生工作要切合实际定目标,不可好高骛远“吊胃口”,强调的是稳打稳扎、持续改善,让民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牢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我们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