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7 来源:网友投稿

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对民宿作出如下定义:“旅游民宿”是指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其中位于乡村地区的民宿一般被称为乡村民宿。自D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民宿作为投资小、运营简单的旅游住宿业态,在乡村致富、村貌整治、民居活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层面关于乡村振兴与民宿行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民宿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2022年以来“乡村民宿”作为乡村重要的新业态连续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2022年提出“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强调增“量”;2023年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关注提“质”;2024年进一步提出“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由此,对乡村民宿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

一、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按照国际旅游发展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时就会进入大众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时期。我国自2011年起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2019年突破1万美元大关。经济发展带动大众休闲旅游需求旺盛,其中乡村旅游以其亲近自然、生活气息浓郁、更能释放天性的休闲方式受到大众青睐。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能够促进城乡资源流通和乡村经济发展。

(一)乡村民宿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新业态。2022年6月,新版职业分类大典收入“民宿管家”这一新职业名称。乡村民宿的发展不仅催生出“民宿管家”这一新兴职业,还在乡村形成“民宿+”的产业模式。2024年1月,携程发布的《乡村旅游振兴白皮书(2023)》显示,2017—2023年携程平台的乡村民宿数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60%。2024年6月,途家发布的《Z时代民宿从业者观察报告》指出,民宿产业已成热门就业新选择,有数万“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青年投身乡村民宿,将社交媒体新玩法融入民宿运营,推动行业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许多乡村民宿已从单一的住宿地向乡村综合体转型,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民宿+节庆”“民宿+农事”“民宿+康养”“民宿+美食”等已成为乡村旅游新热点,乡村民宿成为乡村重要的新业态。

(二)乡村民宿成为促进城乡融合的新载体。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发展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新型城镇化,同时还需要乡村振兴。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进一步落实。城乡融合的关键是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的互动耦合。乡村民宿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彩的人文景观、丰厚的历史遗存为重要吸引物,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广大游客提供诗意般的消费空间、差异化与个性化的消费感知,将乡村的乡土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吸引城市人群消费的强磁力,通过城乡之间的人员流通促进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从城市向乡村流动,成为城乡融合的新载体。

(三)乡村民宿成为推动乡村消费的新引擎一般来说,旅游消费与旅游时长呈正相关。消费场景越丰富,消费者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就越长,消费可能性就越大。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民宿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体验载体。近年来,一些民宿经营者整合当地的生态、生产和生活资源,打造出融美学、特色、文化于一体的民宿,使乡村民宿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为一间房奔赴乡村”成为许多消费者参与乡村旅游的理由。同时,“民宿+”结合游客的需要发展餐饮加工、特产销售、娱乐活动等项目,通过延长乡村驻留时间拓展了更多消费场景,有效激活游客消费潜能。乡村民宿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引擎,为村民增收、乡村振兴打开了新空间。

---此处隐藏5839字,下载后查看---

乡村民宿最初是作为酒店的补充而出现的,主要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相应的设施也比较简单。但随着人们消费能力增强,高品质、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需求也快速增长。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平衡态势更为明显,更好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的大众旅游消费需求,乡村民宿产品和服务质量、发展效益、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品”,正式启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进程。××市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旺盛的乡村旅游需求,高质量发展乡村民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受乡村民宿发展受重视程度不高、数量少且规划布局不够合理、管理服务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制约,还未实现高质量的供需平衡。要实现××市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合理规划、深挖内涵、狠抓质量、利益共享,使乡村民宿与农村、农业、农民形成健康有机体,并促进乡村振兴。

(一)转变思想观念,创造性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累计接待乡村旅游人数255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20%和0.6%。相比乡村旅游人数的喜人增长,旅游收入增长不尽如人意,人均消费不升反降。这说明游客来乡村旅游只是来看个热闹,不愿消费、无处消费,这迫切需要乡村旅游提供多元、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通过迭代升级更好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的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可以实现需求与供给高水平动态平衡。但是目前,不少人对乡村民宿的认识还局限在只是“睡觉工具”的初级认知上,只看到了其工具属性,而忽视了审美属性和娱乐属性。从供给侧来看,乡村民宿经营者应该突破传统思维认知的局限,把民宿看成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只把“住”作为基础性消费场景打造,还应发展溢价消费场景,使其具备“社会化”的情怀、“大众化”的情绪、“市场化”的需求、“经济化”的载体等多层维度,丰富乡村民宿的内涵意蕴。

(二)梳理旅游资源,差异化发展。从调研情况来看,××市发展较好的民宿群都具备一些共性: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明显、配套设施相对完善、核心资源知名度较高和辐射力较强等。比如,××零公里民宿依托××、市中区荔枝湾民宿依托平羌小三峡、××县马村纸乡民宿依托马村手工造纸、××县卡莎莎民宿依托民族文化等发展壮大。而一些地方由于旅游资源优势不突出、区位优势不明显,当地的乡村民宿经营情况不佳。可见,并不是每一个乡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民宿,要综合分析资源特色,评估投入与产出效益,严防资本“一窝蜂”涌入乡村民宿。因此,可以结合《××市“十四五”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1—2025)》,各个县(市、区)要认真梳理各类乡村旅游资源,摸透理清家底,在城市近郊、景区周边、特色小镇、传统村落等区域优先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乡村民宿,有条件的村集中连片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度。其中,××旅游圈着重依托佛禅文化、武术文化、沫若文化、茶文化等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动植物、地质、气象自然资源;小凉山旅游圈着重依托彝文化民俗资源和森林、温泉、地磁、独特气候资源;岷江文化旅游带着重依托美食和农耕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将绿色发展贯穿到规划、开发、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形成乡村民宿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的新格局。(三)深挖文化内涵,特色化发展。调查发现,消费者在选择乡村民宿时更多关注环境、民俗、体验等标签;亲子游、情侣游、抱团游等类型占乡村民宿消费近80%;“90后”是乡村民宿的主力消费群体,消费趋于个性化,对于民宿的非标准特征接受程度更高。不同消费主体对乡村民宿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应针对不同的需求,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活动,提高供给侧对需求侧的呼应度,细分客源市场。如何实现细分?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场域,乡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最大的特色是乡土文化。所以,应深入挖掘本地农耕文化、遗产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推出参与度高竞争力强的康养、研学、美食、运动等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推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普及和产业化发展,通过提升消费者体验感和参与度增强乡村民宿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将绿色转化为特色、用资源吸引资本、用烟火气吸引人气,将中国传统文化延续。

(四)提高服务水平,品质化发展。2023年2月1日起,《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开始实施。这既对乡村民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乡村民宿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只有能满足消费者差异化、个性化体验需求的民宿,才更容易被消费者所选择。好的乡村民宿应该是能因地制宜与所在乡村的生态、产业、文化多种元素融合,提升消费者入住体验、精神享受的地方。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离不开高效的管理、贴心的服务和丰富的产品。因此,要多维度、多层次地提高乡村民宿供给水平。第一,县、乡、村各级应科学规划布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让游客愿意来、住得下、可以耍、能够花。第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经营管理,实现经验和资源共享。第三,积极组织民宿经营管理人员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卫生、安全、消防、服务等方面的基础培训,开展对民宿所在区域习俗文化传承、内涵挖掘的专业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民宿从业人员队伍。第四,积极培育民宿管家,要让民宿管家成为消费者在乡村的向导、朋友。第五,要发挥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为乡村民宿培养专业人才。

(五)促进融合互助,共生化发展。乡村民宿依托的是乡村资源,原汁原味的乡村生产、生活场景要靠乡村居民来呈现,乡村生态要靠乡村居民来维护,民宿的经营发展无法独立于乡村之外而存在。只有与农民农村农业共生共荣,乡村民宿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拓展乡村民宿业态空间,积极引入多种产业资源扩大收益渠道,通过利益联接来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比如,以特色文创产品、特色农产品为媒,把乡村民宿和乡村居民联系起来,形成乡村发展共同体。鼓励民宿经营者在用工时优先录用当地村民,原材料供应时优先使用当地农产品,通过定向种植、养殖间接吸纳劳动力,增加农民合作社及村民蔬菜、肉类等原材料的销售收入;合理引入社会资本,鼓励村民采取房屋入股的方式加入民宿经营,并按要求进行房屋风貌改造、功能设置;结合当地特色推出生态农产品,以旅游商品的形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乡村以民宿为支点,通过民宿产业链的延伸与连接,形成一个利益整体,产业供应链的每一环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促进高水平的供给和需求的对接,最终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