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科学定位发展战略。立足我市资源禀赋优势特色,坚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以建设特色农业强市为目标,持续发展壮大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全市农业经济总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396.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012.2亿元,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茶叶、鲜切花、中药材、咖啡、坚果、烟草、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及肉牛存栏数量稳居全国第1位。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出台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倾力解决农业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打造等短板问题,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47%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已建设花卉、高原蔬菜、云岭肉牛等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3个国家级产业强镇、523个农产品产地市场、17个冷链设施产业集群,农产品市场产销体系逐步完善。
(三)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接一连三”的带动作用,把新理念、新技术、新经营管理模式导入农业“第一车间”,推进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市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17.1万户,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367户,居全国第4位。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出台“茶十条”、“咖六条”、“奶六条”等政策措施,印发了茶叶、花卉、中药材、核桃、食用菌等7个产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4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从2011年的0.55∶1提升到2023年的2.2∶1。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居全国第1位,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数量居全国第7位,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2位。
---此处隐藏2040字,下载后查看---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积极稳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持续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更好造福当地农民群众。
(二)持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把提单产作为主攻方向,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充分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统筹抓好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加大撂荒地常态化整治、土地细碎化专项整治力度,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每年耕地面积只增不减。着力补齐农田水利短板,统筹推进大中型水利工程和“五小水利”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切实增强应对极端天气能力。
(三)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进一步健全常态化监测网格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稳步提升帮扶工作实效,大力促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扎实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千方百计保持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势头。加大重点地区支持力度,统筹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帮扶等资源力量,突出抓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村振兴发展,扎实做好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动能。
(四)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施基础条件补短计划,高质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持续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大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施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行动,多方挖掘增收潜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多措并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突出抓好试点示范,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村、示范村培育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