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在全市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更新时间:2024-10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近年来,**县锚定“打造平原风貌乡村振兴片区**样板”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产业为要强实力、生态为基亮底色、文旅融合增动力,着力建设“古镇林海画乡鲤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打造“业丰、林茂、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样板新高地。片区内三十里铺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称号,被认定为首批全省乡村振兴**样板省级示范区,**镇获评全省农业产业强镇。

一、聚焦产业带富,激活乡村产业“新引擎”。立足片区地处黄河故道资源禀赋,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着力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一是养好“一条鱼”。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园平台,做大做强锦鲤特色养殖,建成锦鲤产业展示中心、锦鲤养殖区、交易区、鱼菜共生馆、研学基地等多个场馆,打造集科研育种、养殖销售、休闲观光、研学教育、文化创意于一体的锦鲤文化产业综合体。目前,锦鲤养殖面积近万亩,养殖企业47家,年产值达10亿元,带动周边群众3000余人就业增收。二是种好“林下田”。充分利用**林场林下空间资源,发展“生态林+中草药+菌菇+饲草”立体种植及林下金蝉、种鹅、笨鸡生态循环养殖,探索向空间要效益,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截至目前,发展林下种植地瓜3000亩、花生2000亩、林下中药材3000亩,金蝉养殖500亩。**金瑞中药材种植林下示范基地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三是用好“沙土地”。依托沙土地质做文章,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与省市农科院、**农业大学、青岛花生研究所及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共建科技平台,推广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做大做强花生产业,试验推广玉米花生间作“3+6”新模式,通过玉米缩行增株、科学密植,比传统种植模式增收近1000元,实现“沙地”变“良田”。

二、聚焦生态和美,提升乡村建设“新风貌”。深入实施“绿满**”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绿化景观生态功能、服务设施,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一是让道路“净”起来。针对“村头荒”、坑塘、“残垣断壁”等进行全域治理,大力实施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五化工程”,打造绿、亮、净、畅、美的乡村新环境。实施“一路一景”道路绿化改造提升,片区内国省道、县乡道两侧种植乔灌木及海棠、紫叶李等10余种彩叶观花植物,形成“一眼净、两侧美、全路畅”的通行环境。二是让农田“靓”起来。立足片区黄河故道土壤特性,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万亩,全部配备滴灌式水肥一体化设施,采用“起垄—覆膜—单粒精播—膜下滴灌”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满足沙壤土种粮需求,实现全程机械化,人工、水、药、肥成本节省70%。三是让林场“美”起来。抓住**林场灾后建设机遇,转变原有纯林造林模式,新造林15万株,植树100余种,灌木以及花草等地被种植4000余亩,建成使用场区环绕道路31公里,推动林场生态资源与旅游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同时,针对**林场背靠马颊河却长年缺水的问题,实施5公里“引马入林”水系工程建设,解决水源问题,助力林场生物多样性。

三、突出农文旅融合,塑强片区发展“新优势”。依托片区内书画、锦鲤、林场等特有资源,大力培育“美丽乡村+农文旅”新业态,推动形成“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打造农耕文化体验游。打造黄河故道特色农耕研学教育基地,建设非遗农产品会客厅、花生小院、共富工坊等“特色场景”,通过开发乡村休闲游、农时农事游,发展线上线下展销、传习制作非遗产品等,可带动村民增收10万余元。二是打造民俗文化研学游。充分利用国画大师李苦禅和著名画家孙大石故里的文化底蕴,大力传承弘扬非遗文化,打造笔墨纸砚展厅、家风家训馆、苦禅故居等场景,开展书画交流、麦秸画、拓印等研学活动,深入挖掘搜集10余个品种100多个系列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让民俗文化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三是打造锦鲤小镇观光游。依托锦鲤养殖优势,打造高标准生态式、公园式、景观式锦鲤园区,建设鱼菜共生馆,融入生产、科研、研学等功能,并积极与旅行社和研学机构对接,每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进一步擦亮了“中国锦鲤之都”金字招牌。四是打造**林场生态游。立足**古镇、万亩森林优势,开发古城林海游、生态采摘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樱花大道、牡丹园、吕才纪念馆等10余处景观节点,举办自行车、马拉松等赛事,推动林场“生态+旅游+体育”的深度融合,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