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感悟领袖关怀勇担青春使命

更新时间:2024-10 来源:网友投稿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青年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党对青年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号召全党“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从“战略性”高度来定位青年工作,体现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对青年工作的新认识和新要求。因此,准确领会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内涵意蕴,进而获得深刻的实践启示,厘清青年工作“怎么看”的世界观,掌握青年工作“怎么干”的方法论,对于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进一步推动党的青年工作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探讨交流。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

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底蕴深厚、逻辑结构完备,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修养,遵循着中国GCD青年工作百年历史演进与时代创新的内在逻辑,深刻反映了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发展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理论赋予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来密切关注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曾多次对“青年”的历史地位、组织培养、权利保障等方面作经典论述。一是阐释“青年”本质特征,即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群体性和个体性相统一、确定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现实性和发展性相统一,也就是社会发展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二是说明青年对推动社会变革所起的关键作用,“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但是这种青年不应该在资产阶级中去寻找。德国革命行动将从我们的工人当中开始”。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青年的历史地位,指出他们是“人民生命的源泉”。三是提出引导青年、培养青年的科学方法。强调要把价值观教育摆在青年教育首位,“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并指出“应按不同类别循序渐进地施以智力、体育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四是要求相信青年、组织青年、教育青年、保护青年权益,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正在成长的一代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理论为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总书记深刻洞察社会发展及青年工作规律,密切围绕时代主题,明晰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在指导青年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唯物史观视域”与“无产阶级取向”,根据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对青年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了科学回答,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并不断提出有关青年工作的新论断、新思想、新实践。如提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等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关于青年定位和历史作用的问题;解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等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关于如何培养青年、组织青年的问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精神底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伦理道德修养为主要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修养,强调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历代青年立志、立言、立学的途径和方法。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德修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忧患自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知行合一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意识等。这些论述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修养思想所蕴含的“爱国、报国、强国”的价值意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总书记在青年工作的系列论述中常引经据典、启迪思想、激荡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修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修养的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是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孕育与成熟的“源头活水”和“滋养之源”。如用“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来论述青年的历史地位;用“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来论述如何培养青年;用“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来教诲青年要志存高远;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教诲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来激励青年努力奋斗;用“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来教育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处隐藏6216字,下载后查看---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抓实青年政策上施加更大力度。“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党坚持为青年谋幸福、谋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实际诠释。当前,需进一步贯彻《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要求,切实将服务青年这一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转化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一是在“政策推出端”加强青年的民生保障力度,重点关注并解决青年面临的诸如住房、就业等痛点问题。具体举措包括但不限于加速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对新生代中低收入青年的全面覆盖,支持灵活就业青年享受住房公积金政策,扩大住房公积金受益人群;不断完善适应新业态特点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如服务外包、跨境电商、文化创意等行业青年的合法权益保护;创新性地探索实施青年人才服务的“无形认证”和“政策找人”模式,拓宽人才需求调研和服务范围,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能精准有效地送达广大青年手中。二是在“政策运行端”充分发挥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的功能作用。县级以上党委和政府应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严格把控议题征集、会议组织、会议纪要形成、工作推进落实以及反馈督促等全链条流程管理,在联席会议规则的指导下,尝试建立青年发展领域专责工作组,系统性地协调解决青年工作中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有力监督各个区域(涵盖城市社区、工业园区等)和部门对青年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三是在“政策评价端”亟需健全和完善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规划》的相关规定,应从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发展、身心健康、婚恋状况、就业创业机会、文化建设、社会参与度、权益维护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与青年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领域出发,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指标,定期对各地青年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估,通过青年满意度评价等方式,更为精准有效地引导各地创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确保各项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青年在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在引领青年思想上锚定更高标准。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自信自立始终都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要进一步把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抓到了根本上”的政治任务。一是在理念遵循上,要探索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必须把握好青年“化”与“化”青年的辩证统一。既要注重“青年化”的艺术,即采用富有“青年味道”的理论阐释手段,借助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理论“及时、鲜活、接地气、能吸收”。同时,也要重视“化青年”的实质,即用能够触动“青年心灵”的问题解答来提升理论的说服力,主动回应青年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敢于直面他们的“真问题”。二是在内容设置上,要厘清讲好“中国故事”的脉络。当下,中国式现代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资源。它的“本和源”源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要教导青年理解为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得通、走得远,因为它始终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并成功指导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而“中国故事”的“根和魂”则体现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之中,要引导青年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高度契合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要阐明这些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共有价值观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感召力。三是在实施途径上,要坚持善用新时代“大思政课”。这意味着要着力培养青年的大历史观,将思政课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在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增强青年对党的光辉历程、民族复兴伟业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认同;要树立大系统观,构建一个上下联通、内外拓展的科学教学体系,使思政课教学在青年群体中展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要拓展大视野,从祖国大地上汲取鲜活的教学素材,努力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使青年在现实生活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整改。同时,还需要高度重视基层团组织面临的基础性难题,如编制不足、经费短缺、办公场所匮乏、人员配备不到位等,加大对基层团组织的扶持力度,集中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激活团组织的基层细胞,尤其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新兴青年群体等领域的团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严抓团员队伍发展总要求。坚持从严治团,聚焦共青团作为一所重要的政治学校的特殊角色,坚决防止共青团被异化为“大庙会、大卖场、俱乐部式”的社交组织。在团员队伍建设上,严格参照党的建设标准,充分发挥党、团、队育人链条的衔接功能,对团员进行全过程、分阶段的培养和管理,并将这一严抓严管的要求贯穿到青联、学联、学生会、少先队等各项工作中去。同时,深化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三下乡”等重点项目的实践育人功能。三是持续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团干部联系、服务青年必须杜绝“看上去身边呼啦啦有不少人,但不交心、不贴心”的问题,而应当秉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的原则,改进工作方式。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支持更多团干部带着项目和资源走进基层,密切联系青年,建立健全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的长效机制。并且将青年的认同和支持程度作为衡量团干部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建立起以青年为中心的评价体系,通过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树立起鲜明的奖惩导向,进而推动共青团组织的健康发展。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聚力青年教育上统筹更多维度。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工作方法。青年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一是统筹全局与局部。在青年教育的顶层设计上,要“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一方面,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树立全局视野,预先布局,紧跟时代步伐,确保青年教育的前瞻性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培养符合未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细致审视各地域、各群体青年教育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化教育策略,构建开放包容、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系统。二是统筹当前与长远。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短期目标应聚焦于提升青年的基础素质和核心素养,着力培养青年的创新能力、领导力以及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三是统筹宏观与微观。宏观导向上,明确青年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和政策方向,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要素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微观操作层面,则要精心雕琢每一项教育教学细节,实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每一项教育活动都能精准对接目标,有序高效地推动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统筹主要与次要。在青年教育实践中,首要解决的是影响其健康成长的核心问题,如理想信念的确立、价值观的塑造等;与此同时,也不可忽略其他辅助性教育因素,通过适时调整优化的教育策略,全面关照青年的多元需求。五是统筹特殊和一般。在遵循教育普遍规律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青年群体的特性,如在校学生、职场青年、少数民族青年等,深入探究各自的思想特征、行为习惯及成长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力求使青年教育既有全面覆盖的广度,又有关注个体差异的深度;既有提升综合素质的高度,又有贴近生活、温暖人心的温度。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在开拓青年视野上迈开更大步伐。“中国GCD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必须对标这一培养目标并作出有效回应。一是坚持拓宽世界眼光与厚植中国情怀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搭建开放有序的国际青年工作格局,发挥青年外事工作独特作用,拓宽包括青年留学、海外务工、国际旅行、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积极推动全球“Z世代”建立共享共进的成长联系。同时,进一步强化青年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在教育体系内融入全球问题研究与解决能力的课程设计,包括但不限于跨文化沟通技巧、全球治理知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内容的教学,鼓励他们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认知世界、参与世界、接纳世界,并围绕全球性的重大议题如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以青年人独特的视角和行动,积极倡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对外交往中,必须引导青年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主动成为中外协作的青春纽带,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积极展示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成就,让外国青年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立场和发展路径,从而不断扩大中国青年的国际“朋友圈”。二是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与坚守文化自信的辩证统一。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有益文化和文明成果,引导中国青年用“心”搭建文化交流的畅通桥梁,用“行”绘就文明互鉴的美好图景,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文艺表演、影视制作等文化因素在青年国际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让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GCD故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团结世界各国崇尚和平与发展理想的青年,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