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时代不同,事情就会随之不同。情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比喻:时代不同了,情况改变了,处世行事、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即要因时制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用法提示:曹丕说的“世殊时异”,王羲之说的“世殊事异”,都是这个道理。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处颇多,年初计划、改革方案以及平时的讲话稿中,都可以用来说理,引出下文。比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D情,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
2.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出处:北宋·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原文:“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过瘗鹤铭,官奴作草欺伯英。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此处隐藏5092字,下载后查看---
释义: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比喻: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生”,通“性”。用法提示:当内部的条件没有达到期望的助推功能时,善于借助一切对实现目标有利的形势和机会,尽量规避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风险,外部的力量有时候是不可想象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适用于学习他人、引进技术、交流互鉴等方面。比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各国应该互尊互信、和睦相处,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实现合作共赢。
15.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出处:春秋战国·文子《文子·上义》。原文:“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释义:如果对人民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如果符合实际情况,就不一定非要遵循旧俗。比喻:改革创新要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实际情况,不一定要“古而有之”。
用法提示:文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据说是老子的弟子。他曾指出,天道是往复变化的,法律只能随其变化而变化,“法与时变,礼与俗化”。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强调只要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实际情况,改革创新没有问题,不一定要依照历史按部就班。比如,“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