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主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4-11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二十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务必”,要求全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2。党的历史自信不是醉心于曾经的辉煌成就,不是满足于新时代十年来党和人民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更不是止步于未来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之中。历史自信联通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正如总书记在报告中所强调的,“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1]71。

实际上,作为与党的百年历史及伟大成就相呼应的“理论研究的热点”[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历史自信”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此后,学者们围绕历史自信的出场背景(齐卫平,2022;谢江平,2022)①、本质要义(肖贵清等,2022;陈金龙,2022)②、实践指向(杨军,2022;苏振源等,2022)③等开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代表成果。

同时还应看到,“历史自信”不仅承载着深刻的生成论、本体论、实践论意蕴,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性,为我们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重要视角。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4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意识形态不仅具有毋庸置疑的认识功能及实践功能,还表现为“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3]498,在引导社会成员形成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认同感、归属感上具有重要整合功能。与如上意识形态功能紧密关联的是,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4]。这深刻表明,历史自信是对历史的清醒认知及对发展前途的深信不疑,体现为深切的情感归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影响人们的实践选择、实践行为和实践成效。进言之,历史自信反映了由知及情、从情到行的实践逻辑,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维度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认知维度:历史自信的思想凝聚功能

---此处隐藏7575字,下载后查看---

党的二十大报告分析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历史清醒,绝不能无视思想领域的风险挑战而盲目乐观。一是从党自身情况看,党内仍然“存在对意识形态工作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问题”,特别是相较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重要性而言,不断提高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本领任重道远。二是从国内情况看,社会大众在利益诉求、价值主张、思想表达等方面多元、多样、多变,尤其是伴随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及智能终端系统迭代升级,网络信息生成传播的开放性、即时性、隐匿性、交互性等特点使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三是从国际情况看,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从意识形态领域“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他们不仅从战略上打压中国、妄图破坏中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而且利网络技术优势和话语霸权左右信息走向、扭曲中国形象,在舆论上对中国形成合围之势。这些因素彼此交错、相互叠加,加大了意识形态工作难度。要从以上三个领域寻求突破,就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不断汇聚起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

(1)增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回望过去,虽然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时代背景、主要任务有所不同,但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以贯之的。从为推动革命提供舆论先导到为国家建构确立理论依据,从为改革发展奠定观念前提到为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凝聚价值共识[21],党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水平。作为执政党,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就必须不断增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一是在思想层面,从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全面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着眼历史潮流和时代大势,从党实现长期执政目标、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视野谋划好意识形态工作。同时,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原理,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使其有机融入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之中。二是在制度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完善意识形态理论学习、教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使意识形态工作有原则可循、有制度可依、有责任可追。三是在策略层面,强化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各级宣传部门主管责任、各级监督部门监督责任,调动各方力量加强阵地管理、密切工作协同,打造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提升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但要获得人们持久认可和衷心拥护,则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它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是彻底的、能说服人的,这是前提。其二,它“一经掌握群众”,“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是关键。这就意味着,意识形态既要“入脑入心”,更要转化为人们需要的、追求的切身利益。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要“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过去百年,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成就有目共睹。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也应从以上两个大方面切入,这是历史经验的昭示,也是党继续交出优异答卷的历史自信所在。一是用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特别是结合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巨大成就,讲清楚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内涵、战略指向和深远意义,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二是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因素,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鼓励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工作,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规范引导网络平台建设,做好网络议程设置和舆情引导,逐渐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成为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最大增量”。

(3)坚持内外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发展环境。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怎样协调好内外因的关系,考验一个党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就重视做好外宣工作,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在帝国主义封锁、霸权主义欺凌的严峻形势下,党独立自主、不畏强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发展对外关系,为国家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党以长期积累的经验、科学凝练的智慧和具体实际的行动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赢得普遍赞誉。面向未来,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分析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的重大论断,强调“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研判国内外大势的立足点,也为我们进一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供了基本依据。

总之,历史自信的实践导向功能印证了意识形态内含的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理论张力,架设起了由历史过往到当下及未来的实践通道。党成长壮大的百年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反映了党对历史进程、历史规律的准确把握,彰显了党和人民巨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更预示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