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三大行动”,提升组织引领能力
一是开展织网行动。以“党支部建设规范年”为契机,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打破村村界限,建立5个联合党支部;推进新兴领域实现精准覆盖,在诚隆粮油、培红核桃种植专合社建立党支部,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方式,提升社会组织、外出务工人员聚居地党组织覆盖率。二是开展向心行动。加强学习教育,组织359个“农民夜校”开班授课2600余场次;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采用辩论赛、院坝会等形式,开展“我为XX发展做贡献”建言献策等活动500余场次;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XX实践活动,评选出“身边好人”“好媳妇”等市级典型200余个。三是开展聚力行动。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推行“三自一引”治理模式,领导、支持、指导开展自治活动;实施“多元”组织培育计划,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红白理事会”等各类组织XX00余个;推动双向进入和交叉任职,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和“两委”交叉任职比例分别达12.7%、45.2%;建立由村民代表、村民理事会理事长、监委会成员等广泛参与的协商议事会,扩大村民参与范围。
二、实施“三大计划”,提升服务引领能力
---此处隐藏820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实施“红色E+”计划。新建、改(扩)建党群服务中心等“红色E+”服务平台XX2个,依托平台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共代办低保申请、医疗救助等事项4300余项,按时完成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100%。积极开通政务微博,打造“XX党建”1+19AAA矩阵,发布信息8000余条,服务党员群众6万余人次。二是实施“三式联动”计划。建立“村党支部—社党小组—村民”的“链式”组织线条,派驻党建联络员400余人;以镇(街道)党(工)委为核心,构建“辖区单位党组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农村党员”的“网式”组织架构;在组织设置、班子配强、队伍优化、活动开展的党群共建“四同步”中,构筑“党组织—群团组织—工青妇骨干”的“复式”组织。三是实施“四色连心”计划。开展“红色暖民”“绿色环保”“金色护民”“蓝色救助”四色连心计划,组建关爱救助、治安巡防等12类党员志愿服务队伍500余支,2万余名党员结合“走基层”、驻村帮扶等活动,推广“民情门诊”“党群夜话”等经验做法,采用主动派单和在线订单等方式帮扶弱势群体8.2万人次,在服务群众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三、突出“三个重点”,提升干部引领能力
一是注重选优书记配强班子。选拔政治过硬、善于乡村治理、能够驾驭复杂局面的优秀干部担任镇党委书记,XX名镇党委书记中,45岁以下XX名,本科以上学历达100%;注重从致富带头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等人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349名村党组织书记,其中35岁以下41名、大专以上学历123名。二是提升乡村治理专业化能力。建立专兼职师资库,开设农村突发情况、群体性事件应对处理等培训课程,开展精品课程集中送学、农民夜校“送教下乡100场”活动,培训党员干部1.3万余人次;结合“干部双向挂职锻炼计划”“一线锻炼工程”,选派207名年轻干部到乡村一线担任第一书记。三是加强乡村治理干部激励。加大对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岗位优秀干部选任力度,提拔乡村治理一线干部X余名,从优秀大学生村官、村党组织书记中提拔2进入镇领导班子;认真落实偏远乡镇干部工作补贴、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等制度,建立村干部报酬常态增长机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离职村干部生活补助制度。
四、紧扣“三个关键”,提升治理保障能力
一是抓责任落实。将乡村治理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年度考核,作为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层层落实责任;建立群众满意度占主要权重的乡村治理评价机制和督导考核、情况通报、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重要依据,以“问责倒逼落实”。二是抓制度建设。深化“一村一法律顾问”和“一村一专职调解员”机制;建立党组织领导、基层自治、区域共建共享等结合的共治体系,召开联席会议听取、研究工作,形成乡村治理合力;建立规范管理机制,在农村居住相对集中区域推行“大院长”制,解决农村基层管理“断层”问题。三是抓经费保障。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和基层干部报酬待遇等。近几年,累计落实“第一书记”工作生活保障经费1000余万元,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经费49万元,村级活动阵地补助经费560余万元;每年落实村级活动经费31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