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县财政局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县委各项决策部署,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坚持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主动担当、攻坚克难,有力支持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迎难而上,财政运行稳中有进。一是“稳”的基础持续夯实。2024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X亿元,同比增长X%,完成年初预算进度X%,其中非税占比X%。二是“争”的势头更加强劲。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积极争取资金要素支持,全年累计向上争取资金X亿元,争取转移支付资金X亿元,其中:全年争取专项债项目X个,数量并列全市第一,总投资X亿元、债券资金需求X亿元。三是“进”的动能不断增强。抓住政策机遇,成功争取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项目,为全市唯一名额,补齐了我县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的短板;配合申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争取中央资金X亿元资金,为全省最高。
(二)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重点支出保障。一是坚持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大力压减非刚性支出节约财力,“三保”支出足额保障到位。二是强化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围绕基本民生领域和民生工程项目,加强资金调度,做好资金保障。全县财政支出完成X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完成X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X%。三是强化国债项目资金监管。第一时间分配上级增发国债资金,落实配套资金要求。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完善国债监控系统信息,加快项目进展,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
(三)优化财政配置,财政助力民生。一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推动更高质量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投入X万元就业补助资金;全力保障“X”建设,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资金X亿元;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我县X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评估工作,形成一户一方案。二是绘就“和美乡村”画卷。把乡村振兴作为财政保障重点,利用一般债资金支持我县建设X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X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和X户农村卫生厕所户厕改造项目;保持财政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规模稳定、结构优化、使用规范;制定《X县2024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工作实施方案》《X县2024年稻谷补贴方案》,支持我县粮食生产安全。
---此处隐藏4265字,下载后查看---
(二)坚持保障重点,持续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积极争取专项债券额度,充分发挥增发国债作用,多渠道筹集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扩大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二是落实民生保障重点任务。坚决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把严把紧预算关口,严控一般性支出,从紧安排必要支出。集中有限财力保重点、办大事,及时清理民生、科技、产业等领域到期、低效、无效以及发生变化的支出政策和项目资金,集中有限财力保障县委、县政府最新工作部署落实。
(三)坚持改革破题,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增强零基预算理念,取消支出基数、打破固化格局,按照“三保”支出,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支出,政府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确定的支出顺序安排预算。二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树立成本绩效理念,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加快构建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打造整体智治财政。三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围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方面,逐步完善市场化企业运营、管控机制,加快转型发展。
(四)坚持底线思维,持续防范化解财政风险。一是坚决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始终将“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严格执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落实“三保”预算执行监测和库款保障机制,兜牢“三保”底线。二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既定化债举措,逐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关注债务率,积极盘活各类资产,确保债务率处于合理区间,为25年争取专项债赢得空间。
(五)坚持精益求精,持续增强金融服务水平。督促引导银行机构向上争取信贷政策和信贷资源倾斜,持续扩大信贷投放,保持信贷规模稳定增长。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制造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对全县地方金融组织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制定整改清单,建立健全相关公司制度,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和经营能力。加强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镇村网格员、金融机构资金异动监测网络作用,构建群防群治的监测防范格局。
(六)坚持从严从实,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抓好问题检视整改,推动健全过紧日子长效机制。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开展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整治,完善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人大等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切实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