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深化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更新时间:2024-11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近年来,**区残联发挥“残联+”优势,强化“三个集成”、坚持“三个统筹”、完善“三个模式”,全面深化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改革,建设“保健、康复、教育、医疗”一体化残疾儿童服务新模式。成功入选全省贯彻落实《**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重点联系地区。

强化“三个集成”,筑牢服务基础。组织集成,增强跨部门联动能力。成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残联、发改、教体、民政、财政、人社、卫健、医保等17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强化部门间协调联动。政策集成,实现融合共生效应。创新“康教医”相结合新模式,发挥残疾人康复中心“全市首家‘医疗+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幼儿园’全资质康复机构”优势,解决医疗、教育两张皮问题,实现家门口康复救治和普惠教育。叠加康复训练补助费、医保治疗费、特殊教育经费3项政策,每人每年最高补贴4.9万元。建立全面落实残疾儿童辅助器具配发和报销补助政策,截至目前,共为400余名残疾儿童免费适配助听器、假肢、轮椅等辅具400余套(件)。资金集成,兜底保障儿童康复。按照“发现一例、救助一例、康复一例”原则,将有康复需求残疾儿童全部纳入救助范围,每年发放医保救助金350万元、残联救助经费300万元。开展“腾讯99公益日”募捐活动,筹集善款30余万元,全部用于残疾儿童救助。

坚持“三个统筹”,提高服务质量。统筹医疗资源,凝聚服务合力。依托3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20处乡镇(街区)卫生院、13处“如康家园”,常态化开展救助,实现随时审批、随时入住。2020年以来,免费为500余名儿童提供康复服务。选派人民医院、中医院康复专家,每月到乡镇“康复健康小屋”开展筛查和随诊,发放医疗知识手册3000余份。目前,10020名残疾人签约家庭医生接受健康服务,实现100%覆盖。统筹人才配置,推动服务提升。一方面,加强内部培养。通过“线上+线下”培训、跟班进修等,持续提升残疾儿童康复师资专业化程度。截至目前,参加全省孤独症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全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线上培训24人次、线下培训4人次。全区现有康复技术人员70余人,全部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加快外部招引。利用对口帮扶契机,邀请北京中医经络微创创始人白广阔院长、中国康复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计春賡教授等来陵开展长期帮扶工作,通过坐诊、查房、教学、指导等形式,提升医疗水平。截至目前,引进专家人才10余人。统筹全流程监管,强化服务保障。推进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项目回访调查属地化管理制度,每年从项目管理、经费使用、康复建档率等方面开展2次实地督查,10余次视频抽查,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整改。全过程全方位监管残疾儿童康复项目申报、审批、资金安排与使用、运营管理等,推动残疾儿童项目信息公开。

完善“三个模式”,构筑服务体系。实现“儿童筛查、保健、康复”一条龙。联合卫健部门印发《**区儿童残疾筛查工作筛查实施方案》,借助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服务平台,实施“孕前—孕期—新生儿—儿童”全人群健康服务管理,做到残疾儿童筛查覆盖率100%。同时,以儿童存在问题为导向,机构、家庭共同参与,针对儿童不同发育阶段制定综合提升服务方案,包括家庭环境指导、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等多种形式,做到1人1案,精准干预、精准康复。推进“康教医”一体化。根据不同患儿年龄段和残疾程度,制定康复计划和实施康复方案,以教促康、以医助康、康教相长。残疾康复中心现有107名在训儿童,其中3-6岁45名,7名入学区特殊教育学校,38名重度智力和孤独症残疾儿童在中心办理学籍,在训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增强“家校院”一体联动。根据残疾儿童特点及家长需求,有序推进“康教”结合、“融合康复”“家长陪读”等服务模式,最大化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效果。开展家长常规基础康复技能培训、专题讲座、义诊等活动,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和参与康复教育,加强沟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为残疾儿童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目前,累计开展康复健康知识讲座30余次、义诊15次,涉及家庭100余户。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