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在全区高质量就地就近就业工作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区立足区情实际,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动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着力提升县域就业容量,以“小车间”形成“大带动”,“小切口”开启乡村“大振兴”,确保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一、强化政策支持。突出组织引领。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就业工作体系,制定行业部门就业工作责任清单,细化就业职责任务,严格目标考核、工作考勤、民主测评制度,压实服务主体和工作人员责任,齐心协力抓就业。健全配套政策。制定出台区就业帮扶车间管理办法、促进一二三产紧密衔接帮扶车间工作方案等,明确帮扶车间认定和补贴标准,认定一批就业帮扶车间。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就业帮扶车间87家,带动5465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及监测户1891人。动态跟踪服务。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进企业”专项行动,选派3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535家企业,对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情况、车间运营情况、补贴申报情况等进行跟踪问效,加大助企纾困帮扶力度,共兑付就业帮扶车间奖补资金1316.84万元。
二、拓宽就业渠道。产业园区促就业。制定党建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立产业链联合党委5个,以“党建链”连起“产业链”带动“服务链”,聚力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充分发挥园区产业“兴岗”促就业作用,着力解决结构性用工短缺问题。截至目前,产业园区共吸纳就业5142人。特色农业稳就业。建立x特色农业产业园党委,紧扣x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健全完善“车间+农户”“集体经济+能人+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脱贫群众16428户59332人增加收入,农村劳动力59754人区内就地就近就业。公益岗位保就业。积极开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加大公益性岗位统筹使用力度,增设一批“关爱型”公益性岗位,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区开工建设15个以工代赈项目,带动群众务工1192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633个,其中“关爱型”公益性岗位225个。
三、优化服务保障。精准问需送岗。深化“六步法”精准帮扶促就业,建立“五级网格、十户联动”网格化管理制度,镇村干部、党员后备力量、驻村队员、就业信息员等下沉网格,全面摸清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培训意愿。围绕群众所盼精准对接市场所需,收集有效岗位23057个,推送岗位信息21期,把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培训强技赋能。聚焦“提技能、促就业”目标,紧密结合x园区企业、乡村振兴产业、“六大劳务品牌”等需求,采取理论授课、技能比拼、实地操作等多样化形式,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对所开展培训工种每人提供不少于3个针对性岗位,为园区企业培训475人、乡村产业培训1594人、“六大劳务品牌”培训949人。用好帮扶力量。持续深化x劳务协作,建成以“服务窗口+劳务公司+企业+易地搬迁劳动力”为就业服务模式的就业“幸福里”社区,建成集培训咨询、零工登记、信息发布、现场洽谈、权益保障等就业服务为一体的标准化x协作“零工市场”,提升改造4个易地搬迁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打造“15分钟”全链条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圈。通过x劳务协作帮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31人,区就业“幸福里”社区获评云南省就业“幸福里”社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