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近年来,xx县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协同推进,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通过资源整合、机制重构、科技赋能,探索建立解纷阵地分“区”、事发地域划“块”、调处责任成“链”工作机制,有效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推进矛盾纠纷化解“一地办”走深走实。2023年,xx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xx%,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位列xx省、xx市前列,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稳步提升,平安xx、法治xx建设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矛调中心分“区”,群众维权只进“一扇门”。针对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多头找、来回跑”痛点,xx县财政投入100余万元,规范化建成1个县级、20个乡镇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将矛盾纠纷访、调、诉等功能整合到矛调中心,有效实现纠纷解决“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设立接待受理区。实行一窗受理、一体办理。矛调中心采取综治、信访、司法、法院、公安5个重点部门常驻,一般部门轮驻,涉事部门随叫随驻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劳动争议、消费者权益保护、自然资源权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等14个主管部门选派业务能手入驻矛调中心,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协同有力、化解到位。设立和解调解区。广泛吸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10个行业性专业调解、同心圆调解品牌工作室等社会力量进驻矛调中心。坚持“自愿平等、和解调解优先”原则,建立诉调联动、警调联动、政调联动、检调联动、访调联动等“多调联动”工作机制。2023年以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77件,化解成功率达99%。设立仲裁诉讼区。将诉讼、仲裁服务事项集约通办,配备专职引导员和智能导诉机,为当事人提供立案、缴费、保全、信访、材料收转等“一站式”诉、裁指导服务。建立“在线司法确认”等工作机制,推动诉前调解实质化运行,成功率提升至45%。
事发地域划“块”,纠纷调处避免“多头跑”。xx县地处山区,群众出行不便是难点,矛调中心统筹各类调解资源,开展主动上门、流动处置、线上调处等便民解纷措施,努力做到让“群众少跑路,干部多跑腿”。居住地块“上门调”。对邻里、家事等矛盾纠纷,主动到当事人住所地上门调处。矛调中心充分发挥xx县178个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作用,主动排查矛盾问题,指导动员“五老”乡贤等共同参与,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第一时间上门劝导调解化解,有效实现80%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社区),切实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事发地块“流动调”。对道路、景区、市场、娱乐场所等公共区域的突发性矛盾纠纷,矛调中心充分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统筹调度网格内驻村干部、网格员、村“两委”干部、群防群治人员等力量,就地就近赶赴事发地现场,及时干预劝导调处,确保防早控小,杜绝矛盾纠纷升级,治安警情同比下降61%。跨域地块“线上调”。对当事人在外务工、不利于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的问题,矛调中心探索实施“及时办、云端办”模式。xx县通过整合司法所、人民法庭等网上资源,推出跨域立案、线上庭审、在线调解、电子送达等服务,引导当事人选择成本较低、不易激化矛盾的线上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提升化解质效,一般矛盾纠纷化解时效从10天以上缩减到4天,有效实现矛盾纠纷化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明晰权责扣“链”,服务管理实现“全周期”。根据矛盾纠纷开始、争议、处理、结束、反复的周期性规律和特点,梳理完善“集中受理、及时研判、分流交办、跟踪督办、回访反馈、分析汇总”全链条工作流程,全面压实县、乡(镇)、村(社区)三级首问、事权办理、稳控三项责任。强化统筹首问责任。明确矛调中心主任为统筹协调第一责任人,健全完善首问负责、会商研判、预测预警、情况报告、督查督办、公开监督、考核评价等制度机制,全面规范受理、分派(上报)、处理、反馈、核查、结案、考核的闭环流程、全过程把控,实现矛盾纠纷案事件始终有人问、有人办、有人管。强化办理主体责任。坚持事权法定,依据单位职能和属地责任,明确矛盾纠纷化解的牵头和协作单位,要求1小时内到矛调中心接件接人,简单事项即来即办、一般事项3天内办结、复杂事项10天内办结、疑难事项30天内办结。程序和实体并重,让办理过程和结果合法合情合理,群众越级信访量同比下降28%。强化服务管控责任。对信访终结、诉讼终审后仍不满意的对象,矛调中心汇总信息排查隐患并作出研判,发出“风险管控提示函”92份,指导督促属地乡镇及行业主管部门落实稳控责任、动态跟进化解,防止违法滋事。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开展民政救济、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坚持“事心双解”,杜绝“一化了之”。2023年,县乡两级矛调中心共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286件,发放临时救助金、司法救助金300余万元,开展社工服务、志愿服务3000余人次,治安案件数量同比下降17%,个人极端案事件“零发生”。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