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送学”模式,确保流动党员“不缺席”。一是上门送学。在全县3个“红立方”党群服务中心、6个货车司机驿站和10个户外劳动者驿站放置学习书籍,组织66名党建指导员开展上门送学活动200余次。二是线上送学。依托“**党建”“卡友地带”“党建云”等网络平台,定期向流动党员推送党纪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等专题内容,点击量突破500万次。三是宣讲送学。联合卫健、互联网等10个行业(综合)党委,组织所属69个两新组织党支部,组建6支宣讲小分队,在流动党员聚集地开展宣讲解读、交流研讨300余次。
---此处隐藏261字,下载后查看---
举办“四个一”活动,确保返乡农民工党员“不断档”。一是举办一次兜底培训。结合农村党员冬春训,引导23个乡镇(街道)全覆盖举办返乡农民工党员兜底培训班,重点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家乡发展变化传递给每位返乡农民工党员。二是召开一次座谈会。县乡村三级联动,组织返乡农民工党员召开座谈分享会30余场(次),1000余名党员致富能手、创业典型畅谈“务工路”“致富经”,收集社会民生等宝贵建议超300条。三是讲好一堂微党课。开设“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系列微党课,260余名优秀返乡党员分享见闻,介绍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和发挥党员作用情况,帮助家乡群众打开视野、拓宽思维。四是开展一次年检备案。严格落实党员学习教育“一卡通”制度,向返乡农民工党员发放新卡200余册,查验在外学习教育情况2000余名,确保“教育不流失”。
开展“三上门”服务,确保老弱病残党员“不掉队”。一是结对式送书上门。建立“1+N”结对帮扶联系工作机制,党支部书记牵头抓总,发动支部委员、驻村工作队、“老党员工作室”成员作为结对联系人,对老弱病残难以参加集中培训的党员,开展结对“共学”活动200余次,赠送党章条例等书目1000余本。二是移动式送学上门。结合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组建“结对帮学送学”工作小组,针对老弱病残难以集中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开设“移动课堂”,定期采取入户解读、上门辅导等方式送学200余次。三是走访式关怀上门。组织支部书记和结对联系人不定期到老弱病残党员家中慰问300余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0余件,引导高龄党员、体弱党员牢记党员身份,激发“终身学习”和“永远跟党走”的热情。
强化“双向互动”,促进党员作用发挥。一是搭建“双向交流”平台。利用线上小程序、AAA群等平台,建立流动党员、返乡农民工党员和老弱病残党员交流群,定期发布家乡发展动态、政策信息,收集党员意见建议,实现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即时沟通、有效互动。同时,鼓励党员在群内分享工作经验、生活感悟,增强党员之间的联系和感情。二是实施“双向带动”计划。引导流动党员在外出务工经商中宣传家乡、推介家乡,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回归家乡,助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组织返乡农民工党员结合所学技能和经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针对老弱病残党员,挖掘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生阅历,邀请其参与村(社区)事务监督、矛盾调解等工作,为村(社区)发展建言献策。三是开展“双向评价”活动。建立党员作用发挥评价体系,结合党员日常表现、群众评价、组织考核等方面,对党员进行综合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党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存在不足的党员进行提醒谈话,帮助改进提高。同时,将评价结果作为党员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激励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深化“学用结合”,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一是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鼓励党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和实际行动,积极参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等工作,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二是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能力。引导党员将学习成果运用到服务群众中去,通过入户走访、志愿服务等形式,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组织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等工作,发挥党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