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中央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的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基层政府运作样态是窥见各级政府运行规律的一个小切口。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基层既是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各级政策的重要一环,又是承担乡村产业定位、防范化解风险的“最后一公里”,其意义与压力自然不言而喻。随着经济发达镇财政实力、人口规模和管理幅度的不断增大,传统的乡镇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其发展需求,基层所承担的行政事务逐渐增多,从而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与镇村干部交流等方式综合掌握基层减负工作的具体成效,聚焦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力求推动基层治理减负、赋能、增效、提质。
一、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
(一)工作任务繁重。基层政府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前线,需要承接上级政府的各项政策任务,并将其落实到基层,包括基层党建、信访维稳、防汛救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反邪教、普法宣传、秸秆禁烧、垃圾分类、森林防火、防止溺水、禁毒、防网络诈骗、自然灾害、疾病传播、生产安全、群体性事件、舆情热点以及各种突发性事件等。这些任务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且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基层政府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导致工作压力巨大。
(二)资源整合困难。基层政府在资源整合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基层政府的财政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大量的公共服务支出;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缺乏自主权,难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配置。此外,基层政府还需要协调各方利益,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此处隐藏2013字,下载后查看---
三、提升基层治理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深化改革、标本兼治,让“马儿拉好车”。一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招聘、选拔、培训等方式,吸引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基层干部。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基层治理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基层干部激励机制,鼓励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二是强化村级后备力量,畅通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机关工作的渠道,持续挖掘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锻造坚实的人才支撑,提高基层干部治理水平。优化村内工作人员的薪资考核机制,让村干部经济上有甜头、事业上有奔头、保障上有盼头,激发村两委、工作人员、网格员的干事动力。三是推动力量下沉,把社会力量向基层聚集,明确志愿者、社工等职业的工作范围,调动社会力量,进一步充实基层一线队伍。
(二)均衡减负赋能、因地制宜,让“大马拉大车”。一是规范监督监管。完善监管处置措施,明确对基层的监管事项和标准,压实部门和属地监管职责,创新日常监管、重点监管、网络监管、社会监管等监管方式,及时纠正随意增加村级组织负担的行为,对典型问题通报曝光。二是建立健全村级组织依法履职、协助办理和负面事项“三张清单”动态调整和新增事项审核制度,规范村级组织承担或协助的事项准入和退出具体要求和办理流程,提高村级工作事项准入和退出的严肃性、规范性。三是健全不应由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规范证明事项,既要于法有据,又要与民方便。进一步细化明确不符合实际、村级组织没有能力核实的证明事项,并予以取消。针对可以由村(社区)开具的证明事项,规范证明办理,可公开出具证明式样及办理流程,方便群众查询办理。
(三)坚持群众观点、服务导向,让“车马稳致远”。一是深入体察群众需求。了解“需”,从村民最关切和期盼的需求入手,把乡村治理变成为人民谋福利的重要阵地,通过服务设施和服务理念的更新让老百姓获得幸福感。二是切实发动群众力量。夯实“供”,引导村民由“依赖”往“参与”转变,每年通过微网实格积分制评比,丰富奖惩机制,树立先进典型,正向激励,激发村民比学赶超的热情。建立“阳光信箱”,邀请村民广开言路、出谋划策,共话陶坝发展与未来。三是积极转变工作角色。村两委要转变角色,从“包办员”变为“服务员”明确职责定位,创新村干部引领带头作用,营造邻里互帮、村民互助和谐发展组织氛围,形成良性运转。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任务重、要求高,给基层减负、为基层松绑,是一个需要不断推动的治理话题。减负不等于减担当,而是让基层干部减掉不合理负担后轻装上阵。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并非一日之功,也难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常抓不懈,才能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全力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更好地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