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青年助力高质量发展。紧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主线,组织青年在各产业领域建功立业,聚焦现代煤化工等产业,组建了15支高素质、专业化青年突击队,参与急难险重任务20余次;在特色农牧业方面,成立了8个青年产业发展联盟,为青年创业汇聚资源超300项;文化旅游产业中,组织500余名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助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数字信息产业领域,组建数字经济青创组织3个,推动青年在“东数西算”示范等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带领青年投身科技创新。建强全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新增会员120名,开展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车、青少年科普教育等活动30余场,加强与中青科协等的联系合作,促成5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新增2所实验室,实施“小小发明家”青少年科技创新小额资助项目,资助学生25名,高质量举办“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吸引1000余名青少年参与,有效培育了青少年科学思维。
(三)服务市场主体与青年发展。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依托行业系统团委组建“青年助企服务团”,为100余家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实施“青年实干家计划”,组织50名市内外硕博研究生在经济发展一线实践锻炼。加强园区团组织建设,新建园区团组织5个,推动团的组织形态等实现有形化常态化,服务园区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团的队伍建设与从严治团。从严选配团干部,严格落实“基层工作周”、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等制度,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覆盖率达到100%。严把团员入口标准,团员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履行全团带队政治责任,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举办辅导员培训班3期,培训辅导员200余人次,有效锻炼了其过硬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
---此处隐藏1707字,下载后查看---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深入学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研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注重学以致用,将理论学习与共青团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以理论学习的新成效推动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
(二)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对青年需求的调研和分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青年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青年需求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青年的所思所想所盼。根据青年的不同需求,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青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青年创业就业服务方面,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为青年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同时加大对新兴行业和领域的关注,为青年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对基层团组织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基层团干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基层团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优化基层团组织的设置和运行机制,探索创新基层团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载体,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和吸引力。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大对基层团组织的经费投入和资源倾斜,改善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条件和活动阵地,为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创新意识,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对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研究和探索,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和青年关注的焦点问题,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和视野。鼓励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在组织建设、思想引领、服务青年等方面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工作举措。加强与其他地区共青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动共青团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日常联系和信息共享,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加强与金融、人社、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服务青年的强大合力。在青年创新创业工作中,与金融部门共同探索建立青年创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与人社部门联合开展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部门合作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