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和美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近期,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课题,先后前往X省X市、X市和X省X市、X市等地进行调研学习,在我市X市、X县、X县通过深入走访、开展座谈等方式进行专题调研,并对上述三个市县中的9个村、30家农业企业、90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X农业产业化现状分析
(一)X农业产业化优势
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立足富硒资源和生态优势,以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渔业、蚕桑六大主导产业为引领,乡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24年,X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3.86亿元,增长3.0%,增加值186.69亿元,增长3.2%。
2.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各县都确立了主导产业,并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投入,推动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链条化发展。全市茶园面积112万亩,居全省第二位;魔芋种植面积83.67万亩,占全省60%、居全省首位。
3.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建成各类农业园区183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88家,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有效带动了村民参与产业发展,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比如,镇坪县友谊村万亩黄连基地通过返租倒包等方式,提供务工岗位140个,实现了人均增收3600余元。
---此处隐藏2842字,下载后查看---
(二)强化主体培育,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培育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产业链整体提升。聚焦农业产业链布局,突出新型主体培育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构建多元化的产业园建设格局。二是培育和发展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关键企业在设施、科技创新方面发展,鼓励支持“链主”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构建以现代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产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元互补的农业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水平。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坚持推进“三变”改革,盘活现有土地、房屋、设施等资产,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推广股份合作、主导产业带动、委托经营、社区共建等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保险,加快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
(三)强化品牌营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始终坚持用“两山”理念引领产业发展,通过推进生态农业认证,向市场充分展示农产品的绿色、生态价值。二是实施品牌质量引领战略,打造核心品牌。以提升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核心品牌为牵引,实施“富硒+”品牌提升行动,推动实现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大产品推广和营销,不断提升“X富硒茶”“X汉水鱼”“X魔芋”等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创响一批“土字号”品牌,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三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可追溯管理机制。健全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农业投入品追溯、农产品质量追溯和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机制,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
(四)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数字化。一是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以智慧农业为抓手,建立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好紫阳数字茶园、汉阴数字渔业等项目,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点解决种植、加工环节质量控制、产品溯源,实现农业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二是聚焦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建设。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依托互联网构建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推进数字技术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三是加快农业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全市农业电商发展方案,搭建电商人才发展平台,配套农业电商发展激励措施,创新电商营销推广模式,打造网红农产品、网红农文旅景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市场为龙头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五)强化要素聚集,加快全链融合发展。按照“一产奠基、二产支撑、三产引领”的思路和“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路径,促进全要素集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一是做强农工融合。聚焦特色产业,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动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农、工农互补的发展格局。二是做实农商融合。推动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产品流通企业对接,积极培育一批“电商+企业+农户”、产加销服一条龙的龙头企业,完善产品营销体系和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三是做活农文旅融合。打造“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推进园区景区化,以农促旅、以旅带农,推进特色产业与旅游观光、生态康养、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四是做优人才融合。坚持内培外引、多措并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新农人”、“农创客”人才培育,全面打造积极、开放、高效的人才政策支撑,实现科技创新、人才聚集与产业升级联动发展。
(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一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融资保障的多元投资机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强投资收益评估,配套农业贷款担保贴息政策,引导市场主体持续加大农业产业投资,扩大互助资金使用范围和规模,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二是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着力打造“营商环境 最X”品牌,坚持以“快捷、便利、高效”为目标,找准管理服务、引导调控的边界,当好亲商助企“店小二”,又防止越俎代庖,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力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数据资源、水电气网等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大力发展机械化服务、病虫防治、质量检测、中介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经营成本。四是强化新民风建设,推进乡村善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推动文明乡风的形成,引导农民的消费、投资理念,增强市场主体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乡村治理的效能,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