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总书记20xx年x月x日的讲话,收录在《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这篇重要文献意蕴深邃、立意高远、古今贯通、气象宏阔,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深入系统阐述,是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宏远规划,也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根本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特质、形态与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念兹在兹。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五大突出特性的提炼,彰显百年大党高度的文明意识与文化自觉,体现了中华民族主动认知自身、解释自身且定义自身的能力。
具体而言,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趋向。较之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之兴衰起灭,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除却客观的地理格局、气候条件因素,就内在而言,中华民族的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一直延续不断、完整保留。于此漫长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因此,连续性亦内生为中华民族习以为常的历史意识,无此“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考察文明之延续,切忌只观其不变,而忽略其变。往往动态的变迁正是文明的活力所在。中华文明正是凭借其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革故鼎新的强大气魄,不断突破“山重水复”,屡屡迎来“柳暗花明”,从而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此处隐藏2711字,下载后查看---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GCD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三点原则。
坚定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具有传统的厚度、历史的广度、文明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温度,所以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立足当代,我们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也正因为如此,“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坚持守正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遵循“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古今贯通、中西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魂若不凝,根终萎顿;根倘不固,魂无所附。因此,坚守好魂和根,就要运用“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党的文化领导权,从而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