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范文】用新发展理念引领财政支农事业

更新时间:2022-10 来源:网友投稿

农业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农业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脱贫攻坚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突破口和着力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挥财政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已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时期,这同时也是各方面矛盾的凸显期。***同志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调整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多年来,我国对农业农村发展给予有力财政支持,保证了粮食连年高位增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有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应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生产与消费、增产与增收、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等关系,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推动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合一”,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针对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合理调整支农投向,及时修正相关政策目标,坚决取消与改革目标相悖、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坚持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探索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农业要发展,投入是关键。中央始终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然而,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分散,缺乏相关政策的退出机制,造成一些临时措施常态化、短期措施长期化。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探索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应围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促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入农业农村;围绕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涉农资金管理机制,进一步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围绕确保涉农资金安全加强公众监督,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激励机制。

---此处隐藏2978字,下载后查看---

支持农业走出去,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农业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为此,要利用多种资金渠道,在国家规划指导下支持并推动境外农业产业合作区建设,提高我国农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发挥双边、多边合作基金作用,积极支持农业对外合作与交流项目顺利开展;健全保险体系,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外农业合作保险制度。

提高财政支持实效,实现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志强调,“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推动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要通过更有效的财政支农制度安排,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使农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做好财政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当前,扶贫开发已经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做好财政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工作,要持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财政扶贫工作成效;健全财政扶贫政策体系,重点抓好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探索完善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创新财政扶贫机制,支持地方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

完善支持农民收入增长政策体系,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健全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农民培训补助经费,同时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效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作用,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政府行政管理、村民民主自治与农村社会组织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