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

更新时间:2022-10 来源:网友投稿

    贫困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问题和现实难题。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推进扶贫开发战略,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模式,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如今仍有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啃的“硬骨头”。适应新常态,决胜“十三五”,打赢攻坚战,亟需锁定目标、因地制宜,推进创新精准扶贫新理论、新政策。2015 年中科院通过竞标成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机构。75 位专家组成的评估团队,深入基层、走访部委、集思广益,取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圆满完成了中央委托的重大任务。本专题“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精选了专家团队的多篇代表性文章,旨在展示扶贫领域研究新进展,探究深化扶贫开发新战略,引发精准扶贫前沿新思索,为中国精准扶贫乃至世界减贫发展事业做出新贡献。该专题由刘彦随研究员、严庆研究员共同指导推进。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中国仍有 7 017 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文章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化基本特征,揭示了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规律,探明了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逐渐加大,是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现象突出;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向我国中西部深石山区、高寒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集聚,具有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片)等多级并存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胡焕庸线”西北部、东南部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占 16.4%、83.6%;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及前期扶贫开发政策精准性不够等,是中国农村持续贫困的主要症结。如期实现 2020 年全面消除贫困,亟需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此处隐藏8706字,下载后查看---

(2)强化精准扶贫制度创立、管理创新和平台创建。按照尊重事实、讲求实效、扎实推进、实现目标的逻辑路径,全方位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素质性扶贫、发展中减贫、内生性脱贫的参与式、多途径、差异化管理模式。依靠精准扶贫制度、管理与政策的系统化、精准化、法制化,规避漏贫、返贫、被脱贫等突出问题。(3)重视不同类型区扶贫开发中涌现的新模式总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专业企业、社会团体的智力优势,系统开展典型贫困区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协同耦合

研究和示范,深入研究土地、水资源、能源、矿产生态保护等相关产权、政策创新及其减贫作用。探究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精准扶贫区域政策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精准脱贫成功模式、组织方式、科技范式的交流观摩机制、总结推广机制、成效奖励机制。

(4)创建精准扶贫考核多目标体系和动态评估机制。 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旨在激发不同行为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亟需加快研制精准扶贫多层

级考核评估体系,推进实施省市县精准扶贫成效考核办法。将实施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并贯穿于扶贫开发前期规划评审、中间过程评价、后期绩效评估的全过程,强化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多主体、多层次与多目标性,创新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基于农村贫困化时空演进的自然、经济与社会规律性,重点推进贫困人口识别精确度、贫困人口退出认同度、精准帮扶群众满意度、扶贫政策落实精准度、贫困农户综合参与度、精准脱贫措施有效度的“六度”评估,引导营造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良性协同机制和良好社会环境。

(5)统筹规划、长远谋划农村脱贫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即要立足当前脱贫任务,锁定目标、认定方向,全面打赢扶贫攻坚战,又要着眼长期发展、系统规划,探索创新农村精准扶贫、发展转型与现代治理相融合战略。主动对接联合国 2015年后发展议程,统筹谋划2020年全部脱贫后乡村转型发展的长远战略,以及中国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