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推动精准扶贫

更新时间:2022-10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以《互联网+》推动精准扶贫

——***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实践

 

   ***村地处济南市南部山区,全村农户130家463人,其中贫困户14家19人。2014年9月,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文海生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围绕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发挥经信部门职能和优势,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农业”的做法,真正打通阻隔山区发展的路障,带动了贫困山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互联网+党建”让群众真正成为扶贫主体
  “第一书记”文海生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摆在首位、抓在手上,围绕抓班子、带队伍、建制度,创新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有效激发了村里党员干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协调福生佳信有限公司研发“党建微村”手机APP,将***村的人、地、物、房、田、组织等各类数据纳入平台,将基层党建、惠民政策、扶贫动态、“三务”公开等各类信息相融合,引导村党员干部群众随时随地依托平台学理论、学政策、学技术。特别是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工作以来,村“两委”依托这一平台及时在网上公示贫困户精准识别的标准要求、评议结果等内容,并通过手机信息及时推送服务咨询,使每一名村民都能第一时间知晓,确保各类扶贫信息公开透明。同时,借助这一平台,对贫困户家庭变化和收支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管理、动态维护、及时调整,全面掌握贫困户脱贫工作动态,增强了识别精准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互联网+旅游”让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
  ***村周边风景秀美、环境优越,但村民守着青山绿水却换不来金山银山。经过走访调研,文海生渐渐理出了头绪,村庄发展的制约在于基础设施薄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先后从市县有关部门争取各类资金20余万元,清淤河道、整修道路、修建花坛、新建广场等,解决了村头村尾的“三大堆”问题。聘请旅游部门的专家进行设计规划,环水库、沿河道打造“一环一带”的特色乡村旅游。组织河道两侧的贫困户建豆腐坊、粉皮坊、草药坊、铁匠坊、面条坊等特色小工作坊。环水库周边筹资开建了民宿、农家乐、生态养殖观光基地,开挖了虾塘、蟹塘,并在村头的白炭泉养殖野生锦鲤供游客垂钓、赏玩。为了更好地推介旅游资源,还专门邀请山东彩泥公司的10余名大学生创业者以村里的实景为素材,手绘12面3D文化墙,增加村里的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创新运用PPP模式,协调山东思创公司设立无线网络接入点,实现村庄wifi全覆盖、无死角。同时,将无线接入主路由器引入广告,游客到村里上网首先浏览的是村内的特色景点、特色美食、特色产品,村民无线上网时看到的是农资、农具、农技、就业、贷款等信息,网络广告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三、“互联网+农业”让贫困村脱贫致富路更宽
  ***村有丰富的小米、板栗、花椒等原生态、无污染农产品,但因信息闭塞村民一直为销路发愁。为这些农产品广开销路使村民尽早致富,文海生与济南“好点生活”等多家互联网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利用“互联网+”手段打开了销路,同时也使电商扶贫成为脱贫摘帽的“新引擎”。一是搭建电商平台。协同济南拓云公司建立“泉城有货”网络平台,整合城市居民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和贫困村农产品销售信息,以高于一般市场收购价格10%左右进行收购,有效促进了村民农副产品的增收。二是创新营销模式。围绕推动集体增收与贫困户脱贫,积极联系山东福生佳信有限公司开发“西营农商”APP,将微信营销平台升级为互联网定制农场。将网上零售改为网上预售,形成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将零单订购模式升级为套餐预售模式,把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打包出售,既提高了销量,也让农民有动力强化田间管理,提高品质;将零单发货模式升级为定期配送模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三是打造电商生态产业链。为最大化发挥“互联网+”的效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争取,文海生协调西营镇兴建农业电商产业园,着力构建电商生态小镇。搭建乡村双创空间,提供综合服务,将返乡的过客变成创客,打造精准扶贫的创新创业典型,将本地创客变成农业电商全产业链上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