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所辖4个县区均为扶贫开发重点县,1017个行政村中有615个贫困村,334万人口中有39万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和力量,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推动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截至2015年底,全市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8亿元,累计达到27亿元,最高的村收入1031万元,最低的村收入5万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形成了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实体、户户有门路的增收格局,农村基层党组织有了更多可支配的资源,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一、围绕脱贫攻坚,搞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统筹谋划
---此处隐藏2145字,下载后查看---
三、聚焦贫困群众,推动共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坚持把群众参与、群众受益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让贫困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一是盘活资源实现共享。由党组织牵头进行清产核资、确权登记、量化评估,把村集体土地、荒山、水面、房屋和贫困群众自有耕地、林地的承包经营权等,折价入股经营主体,逐步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产权制度,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通过股权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大河涨水小河满”。2014年以来,全市1017个村共整合45.28万亩集体土地、24.34万亩“四荒地”、67.65万平方米水域、5.43万平方米房屋入股经营主体,平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6万元;55.13万贫困户、16.6万人成为股东,人均年增加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1500元。二是聚合资金实现共享。我们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把投入农村的财政资金、扶贫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贫困群众持有的股金,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发挥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通过股权收益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2014年以来,共整合财政资金4.51亿元,撬动村级集体资金1.21亿元、农民分散资金2.94亿元、社会资金39.4亿元,集中投入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对缺乏资源优势、没有产业支撑的贫困村、贫困户,我们积极探索以村集体为单位,异地购置和兴建商铺、停车场、农贸市场等36处,通过物业租赁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帮助64个村、3700户贫困群众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产业带动实现共享。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猕猴桃、刺梨、人参果等经果林320万亩,建立614个产业平台,打造了175个“农旅产”一体化的旅游村寨,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依托各类产业平台,把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贫困群众组织起来,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许多群众高兴地说:“种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股份,每天在产业地头务工还有收入,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我们心满意足了!”全市共有29.2万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就业,每年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1.2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15元增长到2015年的7522元,带动22.9万贫困群众脱贫。
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我们全面加强村务监督体系建设,通过设立村民理财小组,选聘民生监督员,完善“四议两公开”“村财乡代管”等制度,严格管理、规范使用,确保村集体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广泛惠及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