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茯苓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3-05 来源:网友投稿

一、现状分析

茯苓是用松材培育的药食两用菌类植物,有多年应用历史,药用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有“十方九苓”“药膳白银”之美誉,被视为“中药四君子”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与中国科学院生物所等单位合作成功选育“.”菌种,开创了茯苓菌种培植的先河。茯苓产业主要集中在县,、有少量种植。是“中国茯苓之乡”,全国最大的茯苓贸易集散地,全国最大的茯苓出口基地。

(一)技工贸平台得到较大提升,但加工能量显得不足。一是园区化格局基本构建。年县启动茯苓科技产业园建设,农业产业园自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年成功入列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茯苓加工及出口基地,有全国最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最大的茯苓加工交易中心,唯一的“茯苓价格指数”信息发布平台,正着力打造茯苓产业物联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茯苓定价中心、茯苓高科技生物制药基地。二是

多方搭台初步形成。年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源中心联合召开“中国茯苓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年第二届全国茯苓会议在召开、年“中国菌物学会茯苓产业分会”在挂牌成立。三是产品开发多元拓展。开发加工了茯苓多糖口服液、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等多种药品,以及“补天胶囊”、“茯苓饮”等保健品和美容化妆品余个,逐步推向市场。茯苓多糖口服液、复方银杏通脉口服液为全国专利药品。四是集散范围十分广阔。历史上有“八邦会靖”之说,当今茯苓产业又在演绎这一点,作为“中国茯苓之乡”,聚集了、云南、四川乃至安徽等地资源,是全国最大的茯苓贸易集散地,年交易鲜茯苓.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茯苓远销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茯苓出口基地。

---此处隐藏4408字,下载后查看---

要着力补齐种植和加工环节短板,实施菌种振兴工程,在做优现有菌种的基础上,加大菌种资源的培育力度,加强茯苓种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菌种市场整顿,推动茯苓菌种产业高质量发展。深挖种植潜力,创新种植方式方法,推动本地产能提升。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方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积极争取速生商品林砍伐界定、林下茯苓种植的许可、松线虫害木材的原地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着力解决原产地种植茯苓的原材料和区域面积问题。建立茯苓基地共建、资源共享机制,支持鼓励本地制药企业和药材商贸企业到县外建设茯苓原料生产基地,提高茯苓原材料供应和品质保证。要大力培育和引进茯苓加工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龙头企业。

(四)不断提高贸易体系的配置水准。不断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完善鲜茯苓线下线上交易、初加工场所、仓储物流设施等硬件建设,丰富它们的运营内涵,构建茯苓市场的磁场效应。注重引进贸易主体,培育销售能人和经纪人,提高营销群体组织化程度,创新销售模式,运用电商、直播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份额。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生产过程、市场秩序管控,建立产品溯源体系,实现茯苓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确保市场秩序井然。

(五)善于抓好品牌建设。

要强化茯苓品牌的开发和保护,培育以为中心的茯苓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高茯苓品牌的影响力。把挖掘宣传好茯苓文化作为品牌建设的大事来抓。充分挖掘茯苓应用的历史文化、医药文化、商贸文化和科技文化,讲好茯苓故事,提升人们对茯苓的认知。通过举办节会、论坛等方式,广泛交流宣传茯苓及产业发展。开创茯苓“订制农场”、生态康养、产学研等种植体验服务,促进茯苓的产业文化旅游三融合。

(六)突破性建立全市协调壮大茯苓产业新格局。要抢抓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创建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研究制定我市茯苓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支持全市茯苓产业链提升,推动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