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3-06 来源:网友投稿

一、存在问题

一是设施建设滞后与资源浪费闲置矛盾突出。城乡之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不达标、功能室不齐全,部分建成的村庄文化设施日渐陈旧,由于群众平时忙于农活,举办活动数量少,文化阵地功能没有得分充分发挥。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一些文化体育设施使用不当或人为损坏,乡村文化站虽实现全覆盖,但实际开放率偏低,农村一些篮球场、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等长时间缺乏使用和维护,即便逢年过节搞场演出、打场比赛、放场电影,活动范围也极小,缺乏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存在“建而未用、挪作他用”的现象。

二是专业人才匮乏与传承后继无人错综叠加。基层文化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普遍缺乏文艺创作、展演、管理、培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有能力的文艺带头人和组织者,对民间艺人、业余文化骨干、文化热心人、文化志愿者等人才缺乏系统组织和专业培训,“不专业、不专职、在编不在岗”的问题较为普遍,不利于基层文化服务事业发展。基层城乡随着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加大发展,三馆一站均实行免费开放,工作任务加重,对技术要求更高,而专业人才紧缺,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工作需求。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文化人才流失日趋严重,皮影戏、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无法创造出较大的商业价值,逐步淡出人们视线,出现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现象。

三是服务内容形式与群众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致使农村文化主体缺失,出现了“空心化”现象。随着网络的普及,地方戏曲、小品、民族舞蹈、民间工艺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形态日益被边缘化,传统的报纸、书刊及文娱活动在社会洪流中逐渐遭到了冷遇。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存在误区,为子女教育投入的多,为自己订阅书报的极少。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主要以自娱自乐为主,本土原创文艺精品不多,吸引力不强,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政府集中提供或安排,导致“越位”和“缺位”并存,群众被动进行文化消费,文化产品结构性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资源和资金投入浪费。农家书屋图书由上级文化部门统一配发,未根据群众需求灵活选配,导致大多图书处于“沉睡”状态。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与管理体制不畅交织并存。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措施配套不够完善,投融资体制不够健全,资金投入来源渠道主要以政府项目资金为主,社会资本、社会力量直接投资或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经营成本较高、数量少,加之县乡财力紧张、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对公共文化投入相对较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各个部门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队伍、资源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协作共进不够顺畅。尽管各地出台了一些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政策体系,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财政投入、运行保障、人才激励、人员培训和服务管理等制度机制,导致人才队伍活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人才培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发挥。

---此处隐藏1251字,下载后查看---

二、对策建议

一要强化基础配套,发挥功能作用。把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加大乡镇文化站经费投入,管好用好农家书屋、文化大舞台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巩固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机构服务能力,规划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注重保障老年人、儿童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二要建强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制定教育培训、补充引进、激励保障等政策,采取灵活选人用人方式,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和管理经营人才,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定编定岗,解决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强化文化专职队伍和业余文化队伍培训,加强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发挥优秀民间传统老艺人传帮带作用,深入开展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群众中。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鼓励社会民间团体、退休干部、教师、青年团员等参加志愿服务,编排具有乡土味、现实感、贴近农民实际的正能量文化活动,打造一支热爱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志愿服务队伍。

三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整合利用不同领域、不同系统的文化设施,实施学校、企业等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开放共享,形成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探索多元化农村文化供给模式,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侧改革,增加供给主体,设立公共文化产品目录清单,实现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最优化。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输送质量。整合优质资源与力量,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深度融合,持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文化帮扶等活动,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四要强化保障投入,健全制度机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必需经费,积极争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资金,全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创新服务管理模式,研究制定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的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提供设施、资金捐赠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市场和群众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建立常态化农村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在群众文化需求信息分析和反馈基础上,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作出相应调整,提高供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制定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硬件设施运行、活动经费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