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科学防疫意识淡薄。广大农村畜禽养殖以小规模、散养为主,集约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大多数养殖户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将畜禽养殖作为家庭副业,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防疫意识淡薄,对正确的疫苗免疫方法缺乏了解。一些养殖户对畜禽出栏环保意识不强,畜禽粪便处理不科学,存在随意倾倒堆放现象,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群众正常生活。部分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缺乏科学认识,治疗乱用药,消毒不严格,有的对病死动物不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置随意抛弃,容易造成疫病发生和流行,给防疫工作带来不确定性,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动物防疫工作任务主要在基层,许多乡镇畜牧兽医站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完善的实验室检测设备和必要的诊疗设备,疫苗冷藏设备、隔离、消毒、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动物疫情快速处理设施设备不足,防疫物资储备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疫情,无法紧急处理控制。大部分乡镇兽医站乡镇兽医站由于地方财政缺乏投入,无办公经费支撑,个别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用房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严重影响基层畜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
三是防疫人员素质不高。随着防疫信息化管理步伐加快,基层动物防疫主要工作方向由防疫注苗逐步向疫情监测、应急处置、宣传培训等方面转变,现有防疫人员结构不合理,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技能水平和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系统的培训,知识更新缓慢,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能力不足,难以快速适应新的防疫形势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大多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人才流失严重、村级防疫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加之事业编制紧张,对口专业大学生无法补充进入,非专业人员比例过大,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象较为突出。
四是管理制度机制缺失。动物防疫指挥调度、疫病诊断、扑灭控制等应急反应机制不完善,虽然基层普遍成立了畜牧兽医机构,但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职能混杂,存在很大随意性。一般乡镇防疫站行政上由所在乡镇政府管理领导,业务上属于县畜牧兽医局垂直管理,这种双重管理制度导致职责不清晰、工作“两张皮”、执法监督不到位。一些乡镇政府重安排、轻落实,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畜牧兽医部门主导完成,致使乡村配合不力,动物防疫工作单打独斗,工作缺乏力度,难以保证防疫质量和责任落实。
---此处隐藏955字,下载后查看---
二、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宣传引导,增强防疫意识。动物防疫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要实行“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着眼提高养殖人员防疫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深入学习宣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甘肃省动物防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动物饲养者依法自主防疫法律意识,完善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疫情快速反应的处置的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村级防疫人员和养殖户开展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切实提高防疫安全意识。
二要强化防疫保障,完善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改善基层特别是乡镇畜牧兽医部门办公条件,建立健全疫情疫苗、防疫设备、应激药品及消毒防护用具等设备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对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的投入力度,配套更新疫苗冷链设施设备,购置必要的动物疫病检查和监测设备仪器,提升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硬件设施质量。积极落实防疫责任,坚持政府负总责、生产者承担第一责任,探索由乡镇政府委托兽医社会化服务机构实施强制免疫,切实提升动物防疫质量。
三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能力素质。加大对基层现有防疫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畜牧兽医和动物防疫技术培训,帮助掌握新设备、新技术,增强对疫病的诊疗、监测、应急处置能力,提高防疫人员整体能力和素质,使其更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增加乡镇人员编制,招录畜牧兽医专业大学毕业生进入县乡动物防疫部门工作,为基层动物防疫注入新生力量。加大村级防疫队伍建设,提高劳动报酬,建立统一的管理办法,明确任务要求,规范考核奖惩措施,大力培育和使用执业兽医,成为社会化兽医服务的主力军。
四要完善防疫体系,优化考核机制。动物防疫工作正从过去以散养户开放式政府监管到养殖企业闭环管理转变,应积极推进防疫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从养殖企业成立、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到动物疫病监测净化、动物出栏等一整套监管制度,完善动物防疫监测预警、预防控制、监督管理、物资保障体系,发挥部门职能,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各司其职、高效运转。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与乡镇政府的有效沟通,健全完善村级防疫人员聘用、激励、考核和动态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职责,提升工资待遇,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