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 来源:网友投稿

农民市民化指从改革开放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空间地域上的变化,由农村地区转移到城镇地区;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并从事非农生产。截至20xx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约为x.xx亿人,占总人口约xx%,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以人口非家庭式迁移和异地转移为主。一是产生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二是进城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因为没有务农经验,陷入有乡难“回”、有城难“入”的困境。数以亿计的农民难以市民化,是社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表现。

对于城乡人口流动问题,最有影响的就是推拉理论。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xx分别于18xx年和18xx年发表的两篇同名论文xx。他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规律:人口的迁移主

要是短距离的;人口迁移是逐步的,首先迁移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移到城镇里面;长距离的人口迁移总是趋向大的商业中心;移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等。文章借鉴推拉理论,试图梳理出城镇化阶段农民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其中“推”力因素主要有:农村收入水平低、受教育机会少、思想不解放、农村太穷等;“拉”力因素有:城市收入高、城市生产生活条件好等。从以上方面分析农民市民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1.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进城农民就业难度大

---此处隐藏4038字,下载后查看---

减少农村人口空心化

培育本地乡土人才,创新农村人才培育机制。应由政府领头,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定期组织新型农民参加远程学习培训讲座课程。充分利用好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由村集体创立公司,农户以自家闲置宅基地等资产入股,每年享受分红,建立青年就业平台。一方面吸引本土人才留村发展和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创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打造农村经济增长新动力,提高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创新农村地区价值创造机制。

“中国农民是百业生产者,不仅仅只是农业生产者”。现在全国各地农村不断涌现的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在创收增收的同时也吸引了部分农民返乡创业。与其同步发生的是“市民下乡”现象,如湖北政府实施的“三乡工程(市民下乡、乡贤返乡、产业兴乡)”;浙江安吉建立了“市民下乡”的完整配套政策,如市民在农村地区租房,可以以租权来形成物权,拥有使用权证书,可以长期在农村拥有物业权等探索性试验都有效促进了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可解的,需要市民和农民联合创业,实现资源融合,就能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

3.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阶段,最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受制于制度障碍、文化阻隔等因素,不仅需要国家层面扫清制度性障碍,还需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自身观念转变等完成农民市民化的转变。农民市民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和过程,不仅仅是农民身份、居住地和户籍的转变,而是一系列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转型和变迁。农民市民化需要各方共同参与,通过长期努力,克服这一过程中会遇到的诸多困难,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