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汇报材料

更新时间:2023-08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现代化是乡风文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不断催生乡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同时,乡风文明的发展又为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和精神动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基于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既是物质的共同富裕,也是精神的共同富裕。因此,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成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

一、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乡风文明作为一种伦理制度和文化制度,其本身就塑造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因此,乡风文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通过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从而改造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从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实际来看,随着物质现代化的发展,传统乡风不断消解,处于一种传统与现代交错叠加的二元化状态。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断退出历史舞台,如舞狮舞龙、皮影戏、踩高跷、踢毽子、扭秧歌等,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记忆。一些现代的精神生活,如电

视电影、歌剧、现代舞蹈、书籍阅读等,要么远离群众现实生活,要么难以引起群众兴趣。当前,部分群众喜欢的是麻将、扑克、刷抖音等娱乐方式,这反映了部分群众精神生活的娱乐化、通俗化、大众化特征,但是这种精神生活高度单一化,并在现实生活中又通常表现为低俗化的倾向,难以发挥推进现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作用。因此,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入手,通过改造人民的精神世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第一,要大力弘扬和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文化记忆和传承,是增进集体文化共识、营造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和纽带。弘扬农村传统文化,一要保护好农村文化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根和源,能够在灵魂最深处激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精神归属感,让人们记住历史,留住乡愁。现在,很多农村文化古迹由于无人管、无钱修而遭到破坏,必须通过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等方式,加大修缮和保护力度。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被淘汰,一些传统手工艺和制作技术难以发展保留,这不仅是一种物质生产方式的简单更替,同时也是人们传统精神生活的解构,带来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在现实发展中的历史性断裂。因此,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传承下去,同时又能增加经济效益,是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当前,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旅

游休闲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形成社会多主体参与、实体经营与网络推介相结合的模式。二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应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宣传力度,大力扭转重洋节轻传统节日的趋势,在社会上广泛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恢复传统礼仪,加强传统文化类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大力打造数字化传统文化产品,建设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平台等等。三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要求。农村很多传统文化活动之所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也与农村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当前,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农村常住人口锐减,大部分都是老幼妇孺,加之居住分散,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舞狮舞龙等难以开展,京剧、皮影戏等文艺形式由于缺少创新,已经很难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李子柒在网络的红火,说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仍然具有巨大的精神魅力,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是缺少传统文化基因,而是缺少时代创新。政府部门特别是村级组织要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推广,通过组织群众文艺竞赛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等,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此处隐藏4615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广泛开展乡村健身运动。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健全乡村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创新全民健身体制机制,加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利用率,组织群众开展健身休闲活动,普及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推进全民健身文化发展。二是推动农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发挥群众性体育在厚植体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当前重点是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加快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健身组织,开展体育健身赛事,加强体育健身指导,弘扬体育健身文化。三是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心理疾病普遍呈现发生率逐渐增高和发病年龄年轻化两大趋势。当前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一方面要逐渐消除心理疾病产生的社会因素,不断深化改革,为人们创造一个公平、祥和的社会环境,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对心理疾病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使人们养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要不断加强心理教育的师资培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一要注重家庭。每个家庭都要大力弘扬家庭传统美德,辛勤创业,团结一心,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树立高尚的家国情怀。要推动乡村文明家庭建设,营造一个和睦家庭。要把孝文化、勤俭作风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乡贤的带头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特别是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二要注重家教。家庭是人生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家长要重言传身教,注重孩子的道德培养,引导孩子树立热爱祖国、有责任担当、艰苦朴素的品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孩子从小养成知孝敬、守公德、有爱心、遵法纪的美德,教会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树立坚忍、拼搏、追求真理的人生信念,形成美好心灵、良好心态。三要注重家风。良好家风的形成关键在于长辈的示范作用,要带头爱老敬老,勤劳朴实,用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要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加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对社会风气的引领,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形成家庭文明新风尚。

第三,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一要推动广大农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改变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的发展模式。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和优化产业结构,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二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树立节能就是增加资源、减少污染、造福人类的理念,倡导绿色消费、低碳出行。三要以系统思维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理念融入乡村建设全过程。将生态建设融入政治建设,领导干部要树立绿色政绩观,把农村生态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纳入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评价的体系。将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端正乡村发展理念,充分认识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新的增长点,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支撑作用。将生态建设融入社会建设,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提供物质基础、创造相应条件,使政府和社会组织、公众形成新型合作关系,协力推进绿色发展。将生态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大力培育乡村生态文化,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和知识宣传,努力打造生态文化示范精品,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建设秀美乡村,使之成为人们诗意的栖息地。